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分别通过设计导语、跨越提问、增强课堂吸引力、运用错觉语言等方法来引发学生兴趣,进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兴趣语文教学激发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和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其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就此谈几点做法。
一、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若能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年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思维。例如,教学《钓鱼》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们村附近有池塘、小溪,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用的钓竿、钓钩你们熟悉吗?引鱼上钩的鱼饵是什么做的?鱼儿为什么肯吃呢?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钓鱼的知识……”。本来,捉鱼弄虾是孩子们喜爱的乐事,这样一问,就会引起更为深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迅速回忆起“钓鱼”这个熟悉的情景,而且迫切想知道课文到底又怎样谈钓鱼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因此,如果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 跨越提问的门槛,变提问为激问。
1、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顺着作者的思路,在教材中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地方,在似乎没什么疑问或学生易阻塞之处确立好提问的角度。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钓鱼》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的学生提出“既然课文写阿成是钓鱼能手,为什么还要写‘我’学钓鱼”?这是理解的难点,我引导学生从“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角度去想、去问,学生又问出“我”学钓鱼与阿成是钓鱼能手有什么关系?这样在学生层层质疑中难点便突破了。而且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2、同提问相同,激问更要面向全体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而后让同学提问,这样才可以使学生都投入到该知识点的学习,让他们去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使他们为同学提出问题的新颖中肯而惊奇,对同学或老师回答问题和为自已终于懂得这一问题而兴奋。
总之,“点将不如激将。”在提问的同时,适当运用“激问”的艺术去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三、利用文体活动增强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在教学中,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能挂起钩来的活动,常常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时,我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评论表演优劣。“演员”和“观众”全都进入角色,在注意力十分集中而又异常兴奋的情绪中深入理解了课文。这样,既给学生提供显示表演和活动才能的机会和场地,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错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错觉语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讲授某个知识点或复习某方面的知识,故意对课文内容或语言文字进行错误的解释或判断。激发学生辨误察正的能力,从而学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板书时,故意把字词写错:“详细”写成“祥细”对于这个词,大部分同学立即知道“祥”字应改为“详”。再如:在学完《抢险》后,老师故意搞一个错误的总结:《抢险》一课说明只要干部带头就能战胜困难。对于这一总结,大部分学生立即知道这样不够完整。应改为:《抢险》一课说明只要干部、行家、群众同心协力就能战胜困难。通过学生的辨证,很快完成对这一知识点的复习。
所以,如果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那么“发现错误常常也是向真理跨进了一步。”采用错觉语言可以使学生知误辨正,提高抗干扰能力,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激发兴趣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自我表现”。学生把发现老师的错误看做是自我表现的机会,当他几次纠正老师错误获得成功,对老师上课注意力也就更加集中,对课堂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以上提到的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作为素质教育的今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艺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而那种能使学生“唯恐听之不足,不知铃声之既响”的成功的课堂学习兴趣的调动,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兴趣语文教学激发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和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其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就此谈几点做法。
一、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能否在开课前几分钟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对上好一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谈话若能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的年龄,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适合儿童心理的语言去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学生思维。例如,教学《钓鱼》一文时,我是这样开场的:“我们村附近有池塘、小溪,平时你们也看到过有人在那里钓鱼,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用的钓竿、钓钩你们熟悉吗?引鱼上钩的鱼饵是什么做的?鱼儿为什么肯吃呢?今天,咱们要学的内容就是有关钓鱼的知识……”。本来,捉鱼弄虾是孩子们喜爱的乐事,这样一问,就会引起更为深厚的兴趣,他们不仅迅速回忆起“钓鱼”这个熟悉的情景,而且迫切想知道课文到底又怎样谈钓鱼的。这样,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气氛中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因此,如果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思维也将更为活跃,教学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 跨越提问的门槛,变提问为激问。
1、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顺着作者的思路,在教材中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地方,在似乎没什么疑问或学生易阻塞之处确立好提问的角度。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钓鱼》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有的学生提出“既然课文写阿成是钓鱼能手,为什么还要写‘我’学钓鱼”?这是理解的难点,我引导学生从“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角度去想、去问,学生又问出“我”学钓鱼与阿成是钓鱼能手有什么关系?这样在学生层层质疑中难点便突破了。而且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2、同提问相同,激问更要面向全体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而后让同学提问,这样才可以使学生都投入到该知识点的学习,让他们去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使他们为同学提出问题的新颖中肯而惊奇,对同学或老师回答问题和为自已终于懂得这一问题而兴奋。
总之,“点将不如激将。”在提问的同时,适当运用“激问”的艺术去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三、利用文体活动增强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在教学中,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能挂起钩来的活动,常常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你们想错了”》这篇课文时,我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评论表演优劣。“演员”和“观众”全都进入角色,在注意力十分集中而又异常兴奋的情绪中深入理解了课文。这样,既给学生提供显示表演和活动才能的机会和场地,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错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错觉语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讲授某个知识点或复习某方面的知识,故意对课文内容或语言文字进行错误的解释或判断。激发学生辨误察正的能力,从而学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板书时,故意把字词写错:“详细”写成“祥细”对于这个词,大部分同学立即知道“祥”字应改为“详”。再如:在学完《抢险》后,老师故意搞一个错误的总结:《抢险》一课说明只要干部带头就能战胜困难。对于这一总结,大部分学生立即知道这样不够完整。应改为:《抢险》一课说明只要干部、行家、群众同心协力就能战胜困难。通过学生的辨证,很快完成对这一知识点的复习。
所以,如果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那么“发现错误常常也是向真理跨进了一步。”采用错觉语言可以使学生知误辨正,提高抗干扰能力,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激发兴趣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自我表现”。学生把发现老师的错误看做是自我表现的机会,当他几次纠正老师错误获得成功,对老师上课注意力也就更加集中,对课堂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以上提到的是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作为素质教育的今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艺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而那种能使学生“唯恐听之不足,不知铃声之既响”的成功的课堂学习兴趣的调动,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