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崔峦老师也指出:“2011版的‘课标’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是‘运用’。”也就是说,在教改课改盛行的今天,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焦聚“语用”。因此,每上一节课,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解读文本,解读学生,从文本中寻找语言训练的切入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让每一节的阅读课都是一节高效的“语用”实践课堂。
笔者有幸欣赏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教学实录,也亲自执教了这篇课文,深深感触到,阅读教学更应该紧扣文本进行语用实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表达,更多地进行语用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利用文本补白,在情感表达中培养语文能力
什么是课文的“空白点”呢?借用张石磊老师的话:“课文的‘空白点’就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寻找这些“空白点”,制定“语用”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书本,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小练笔,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有效地训练他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补白练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课文中有些地方作者有意留出空间,让读者去想象、揣摩。教学时,我就从这些地方切入,鼓励学生大胆体验、想象感人的话语、难忘的场面等,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写母亲为了整个家的生活,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着——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句末的省略号值得细细品味,可作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点。我采用引读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读着:“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读后,学生也感受到了这些句子反映出妈妈劳動环境极差,工作十分辛劳。
生1:“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里的动作描写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龟裂”一词更看出母亲的艰辛。
生2: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生3: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于是,我让学生想象:母亲是如何忙碌的?你将怎样体现母亲的辛苦?请围绕“忙碌”一词写几句话。学生借鉴文中的环境描写、母亲的动作描写,在加上孩子们的想象:额头上的细密的汗珠、龟裂的手在熟练地操作着,头一刻也没再抬起过……一位辛劳的母亲再次浮现在眼前。这样,在读中练写,在写中促读,阅读与写作相互交融,是学生在与课文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倾吐了自己的思想,表达了个人的见解。
二、寻找文本的“矛盾冲突点”,落实“语用”实践
语文教材中文本的“矛盾冲突点”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冲突点。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我们可以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点”,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
师:你向自己的母亲要过钱吗?(有过。)你有过鼻子一酸的时候吗?(生均答没有。)
师:本来,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母亲给钱了,我应该高兴、激动才是,但是读着最后一句,问题来了,为什么我鼻子一酸呢?
学生体会不到位时,我抓住“我”的行为、心理的重点句子“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中的“酸、攥、跑”,联系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母亲的特点,让学生深入领会句子含义——“我”对母亲复杂的感情:
“酸”是感动、心疼——母亲瘦弱、贫苦、辛劳。
“酸”是感激——母亲通情达理,给钱买书。
“酸”是崇敬、热爱——勤劳善良、通情达理、深爱儿子。
这样的教学, 是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及时确定针对性策略,及时组织一条合理、 开放的教学主线, 从文本的矛盾冲突点入手,师生合作探究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读写方法、读写规律。
三、对比体会表达方法,细节描写深化人物形象
看完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感觉心灵受到了震撼。整个课堂的主要手段就是“读”,教师对朗读的指导非常细致,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体验、感悟。
在教学中,王老师多次采用了对比的教学手段,如:对比的读课题“慈母情”与“慈母情深”,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深”在何处;对比着读“震耳欲聋”从几个“大声”去领会母亲工作的艰辛,去体会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慢镜头式的三次“我的母亲”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与作者心目中母亲形象的巨大反差。心中母亲笔直的、挺拔的背与现实中极其瘦弱的弯曲着的脊背鲜明对比,心中母亲娇嫩的、饱满的、鲜艳的脸与现实中的苍老的、憔悴的、枯萎的脸鲜明对比。心中慈祥的、和蔼的、炯炯有神的、水灵灵的母亲的眼与装满心酸、布满鱼尾纹的眼的鲜明对比,无不让学生产生莫大的心灵震撼。快镜头式的四个“立刻”的处理,教给学生一双法眼,明确四个“立刻”的不可替换,明白快镜头背后隐藏着母亲工作的刻板、单调、拼命。“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与“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的动作对比,感悟母亲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创设情境,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然后通过朗读感受母亲的伟大,母亲的辛苦;紧扣文章的课题——慈母情深,更是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表达方法,学习细节描写深化人物形象。
学生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表达感受、互相启发、丰富课堂、丰富文本、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内容,更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在阅读教学中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这三项阅读教学策略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强调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只要好好地利用文本,深入解读文本,从多方面入手,在文本中找到“语用”训练的切入点,就能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中心小学(353013)
笔者有幸欣赏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教学实录,也亲自执教了这篇课文,深深感触到,阅读教学更应该紧扣文本进行语用实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表达,更多地进行语用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利用文本补白,在情感表达中培养语文能力
什么是课文的“空白点”呢?借用张石磊老师的话:“课文的‘空白点’就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手法的需要而略写的内容;或者是‘不可言传’而含蓄表达或不写的内容。”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寻找这些“空白点”,制定“语用”训练点,让学生植根于书本,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小练笔,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有效地训练他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补白练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课文中有些地方作者有意留出空间,让读者去想象、揣摩。教学时,我就从这些地方切入,鼓励学生大胆体验、想象感人的话语、难忘的场面等,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段话运用排比句写母亲为了整个家的生活,珍惜一点一滴的劳动时间而不知疲倦地劳动着——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句末的省略号值得细细品味,可作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点。我采用引读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读着:“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读后,学生也感受到了这些句子反映出妈妈劳動环境极差,工作十分辛劳。
生1:“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里的动作描写说明母亲的钱来之不易,是一点一点劳动得来的。“龟裂”一词更看出母亲的艰辛。
生2: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生3: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当时为母亲辛勤劳作的场面所感动,为自己不能体贴母亲而内疚。
于是,我让学生想象:母亲是如何忙碌的?你将怎样体现母亲的辛苦?请围绕“忙碌”一词写几句话。学生借鉴文中的环境描写、母亲的动作描写,在加上孩子们的想象:额头上的细密的汗珠、龟裂的手在熟练地操作着,头一刻也没再抬起过……一位辛劳的母亲再次浮现在眼前。这样,在读中练写,在写中促读,阅读与写作相互交融,是学生在与课文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倾吐了自己的思想,表达了个人的见解。
二、寻找文本的“矛盾冲突点”,落实“语用”实践
语文教材中文本的“矛盾冲突点”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冲突点。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我们可以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点”,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
师:你向自己的母亲要过钱吗?(有过。)你有过鼻子一酸的时候吗?(生均答没有。)
师:本来,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失魂落魄)。母亲给钱了,我应该高兴、激动才是,但是读着最后一句,问题来了,为什么我鼻子一酸呢?
学生体会不到位时,我抓住“我”的行为、心理的重点句子“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中的“酸、攥、跑”,联系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母亲的特点,让学生深入领会句子含义——“我”对母亲复杂的感情:
“酸”是感动、心疼——母亲瘦弱、贫苦、辛劳。
“酸”是感激——母亲通情达理,给钱买书。
“酸”是崇敬、热爱——勤劳善良、通情达理、深爱儿子。
这样的教学, 是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及时确定针对性策略,及时组织一条合理、 开放的教学主线, 从文本的矛盾冲突点入手,师生合作探究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读写方法、读写规律。
三、对比体会表达方法,细节描写深化人物形象
看完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感觉心灵受到了震撼。整个课堂的主要手段就是“读”,教师对朗读的指导非常细致,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体验、感悟。
在教学中,王老师多次采用了对比的教学手段,如:对比的读课题“慈母情”与“慈母情深”,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深”在何处;对比着读“震耳欲聋”从几个“大声”去领会母亲工作的艰辛,去体会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慢镜头式的三次“我的母亲”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与作者心目中母亲形象的巨大反差。心中母亲笔直的、挺拔的背与现实中极其瘦弱的弯曲着的脊背鲜明对比,心中母亲娇嫩的、饱满的、鲜艳的脸与现实中的苍老的、憔悴的、枯萎的脸鲜明对比。心中慈祥的、和蔼的、炯炯有神的、水灵灵的母亲的眼与装满心酸、布满鱼尾纹的眼的鲜明对比,无不让学生产生莫大的心灵震撼。快镜头式的四个“立刻”的处理,教给学生一双法眼,明确四个“立刻”的不可替换,明白快镜头背后隐藏着母亲工作的刻板、单调、拼命。“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与“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的动作对比,感悟母亲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创设情境,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然后通过朗读感受母亲的伟大,母亲的辛苦;紧扣文章的课题——慈母情深,更是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表达方法,学习细节描写深化人物形象。
学生朗读、讨论、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表达感受、互相启发、丰富课堂、丰富文本、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内容,更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在阅读教学中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这三项阅读教学策略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强调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只要好好地利用文本,深入解读文本,从多方面入手,在文本中找到“语用”训练的切入点,就能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中心小学(35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