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初中学生对政治学科缺乏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只重视应试能力而忽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品德能力,严重影响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策略:从培养兴趣入手;重视学习方法的养成;开展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关键词: 农村初中 政治学科素养 以人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是知识的建构者,而且是学科能力的自我培养者、建构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农村初中学生对政治学科缺乏学习兴趣是一种普遍现象,缺乏学习兴趣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很多学生只重视应试能力而忽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品德能力,严重影响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
他们的应试能力如何呢?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材料分析题在政治课考试中,几乎占据了半匹江山,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纵观近几年农村初中中考思品课成绩,失分点大多在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大多选取的是重大时事新闻,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点,展开分析。由于农村初中生本身把握的信息量就不够,面对材料分析题不知道从何处下笔,不难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初中生在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农村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应该说大部分是成功的,但不乏个别少数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正确,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而导致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差的现象。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
政治兴趣往往受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政治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水平三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可以着手改善的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水平方面。在内容选择上,应该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原则,也就是说越贴近学生实际的越好,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意愿参与,并且对学生有实际指导意义。
在教师水平的提升方面:1.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政治教学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故事诱导法。通过讲徐洪刚的故事,引出了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无私奉献精神。活动导入法。在教学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法律表述自己的“职责”。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可以广泛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辩论、问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养成
政治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达成的。作为能力培养的主体,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科能力和素养。如养成一些习惯:
1.听课习惯:听、读、想、记、讲。
听,就是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分析,听同学的发言、争论、辩论、质疑等。读,包括粗读和精读,粗读是快速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思路,找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精读是细读重点段落,把握其中的标点符号、关联词、关键词等,划层次,找中心;把握原理的论述方式、论证方法,是归纳还是演绎,是怎么分析的,又怎么综合的。想,即思考。在听、读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并有意识地联想。记,即用好“笔记本”和“错题本”。记老师、同学讲的,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记受他人启发而产生的思想火花,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讲,就是积极发言、质疑。
如果平时每一节课都这么做了,课堂的思维含量就很大了,政治学科的能力和素质就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这比课堂利用不充分,课外大量做题的效果要好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心、有情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就能把政治课学好、考好。
2.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有“用”的意识和习惯,看到身边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社会现象、人际人事关系,要有意识地、自觉地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的思想和方法观察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有了这个习惯,高考受益,终生都将受益无穷。
3.科学的训练习惯。
有些同学平时做作业和测验抱无所谓的态度,漫不经心,思考不深,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不好,但他觉得无所谓,因为那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但到了大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时,他很当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过多过细,往往把问题想复杂了,自然做错的多,或者反复思考后把第一遍做对的又改错了,分数不高。究其原因,还是平时没有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和考试态度、考试风格。
应当把平时当考时,把考时当平时,熟题生做,生题熟做,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归纳总结,构建知识树的习惯。
平时注意归纳整理知识网络,组织知识专题,总结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发现思维规律和解题规律。更重要的是将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恰当呈现出来,这恰恰是中高考命题人特别看重的。
三、开展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让学生探究。讲授“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性”时,通过我国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在科技上与美、俄等国家的差距,要求学生谈谈体会。结果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经济、政治、历史等各种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绝大多数初三学生能从正反两面考虑问题,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走近社会,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把政治课的所学与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如传递市博物馆、规划馆展览信息,请家长带学生参观学习;联系市志愿者协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机会;也可以提醒学生积极参与常州市每月举行的“常州公开课”等。通过这些活动让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起来,体现其实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关键词: 农村初中 政治学科素养 以人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是知识的建构者,而且是学科能力的自我培养者、建构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农村初中学生对政治学科缺乏学习兴趣是一种普遍现象,缺乏学习兴趣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很多学生只重视应试能力而忽略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品德能力,严重影响学科素养的全面提高。
他们的应试能力如何呢?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材料分析题在政治课考试中,几乎占据了半匹江山,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纵观近几年农村初中中考思品课成绩,失分点大多在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大多选取的是重大时事新闻,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结合相关知识点,展开分析。由于农村初中生本身把握的信息量就不够,面对材料分析题不知道从何处下笔,不难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初中生在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农村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应该说大部分是成功的,但不乏个别少数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正确,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而导致明辨是非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差的现象。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
政治兴趣往往受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政治学习内容和教师的水平三个因素的影响。
教师可以着手改善的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水平方面。在内容选择上,应该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原则,也就是说越贴近学生实际的越好,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意愿参与,并且对学生有实际指导意义。
在教师水平的提升方面:1.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政治教学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故事诱导法。通过讲徐洪刚的故事,引出了人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无私奉献精神。活动导入法。在教学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分别代表不同的法律表述自己的“职责”。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可以广泛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辩论、问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养成
政治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达成的。作为能力培养的主体,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科能力和素养。如养成一些习惯:
1.听课习惯:听、读、想、记、讲。
听,就是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分析,听同学的发言、争论、辩论、质疑等。读,包括粗读和精读,粗读是快速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思路,找出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精读是细读重点段落,把握其中的标点符号、关联词、关键词等,划层次,找中心;把握原理的论述方式、论证方法,是归纳还是演绎,是怎么分析的,又怎么综合的。想,即思考。在听、读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并有意识地联想。记,即用好“笔记本”和“错题本”。记老师、同学讲的,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记受他人启发而产生的思想火花,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讲,就是积极发言、质疑。
如果平时每一节课都这么做了,课堂的思维含量就很大了,政治学科的能力和素质就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这比课堂利用不充分,课外大量做题的效果要好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心、有情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就能把政治课学好、考好。
2.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有“用”的意识和习惯,看到身边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社会现象、人际人事关系,要有意识地、自觉地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的思想和方法观察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习惯,有了这个习惯,高考受益,终生都将受益无穷。
3.科学的训练习惯。
有些同学平时做作业和测验抱无所谓的态度,漫不经心,思考不深,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不好,但他觉得无所谓,因为那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但到了大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时,他很当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过多过细,往往把问题想复杂了,自然做错的多,或者反复思考后把第一遍做对的又改错了,分数不高。究其原因,还是平时没有养成严谨、认真的习惯和考试态度、考试风格。
应当把平时当考时,把考时当平时,熟题生做,生题熟做,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归纳总结,构建知识树的习惯。
平时注意归纳整理知识网络,组织知识专题,总结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发现思维规律和解题规律。更重要的是将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恰当呈现出来,这恰恰是中高考命题人特别看重的。
三、开展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让学生探究。讲授“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性”时,通过我国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及在科技上与美、俄等国家的差距,要求学生谈谈体会。结果学生纷纷发表见解,从经济、政治、历史等各种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绝大多数初三学生能从正反两面考虑问题,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走近社会,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把政治课的所学与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如传递市博物馆、规划馆展览信息,请家长带学生参观学习;联系市志愿者协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机会;也可以提醒学生积极参与常州市每月举行的“常州公开课”等。通过这些活动让课堂教学内容生动起来,体现其实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