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 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去研究与探索。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圍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张红纸,写上“寄给大熊猫”,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像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像,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起去年学校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降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接近大自然,接近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外出写生,到公园、广场上、马路边、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我们学校的一角,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如同到了一座大花园,孩子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后,都感慨地说:“学校原来是这样的美,我们要更好地去保护我们的校园。”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学校的一角》《我们美丽的家——学校》等作品,并获得好评。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
我们的责任是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地更改,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 “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在孩子的美术活动过程中应预料到并允许孩子出现退步。生活并不总是风平浪静的,艺术的道路也不是平坦顺利的。一定要提醒儿童,无论是绘画、工艺还是欣赏过程,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如果可能就应该让儿童有失败和挫折的体验。孩子应该认识到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失败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遇到难以把握的对象时不会因为焦虑过度或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变得一蹶不振。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儿童,应该允许儿童做“白日梦”,允许孩子出现“魂不守舍”的现象。实际上,当你发现学生在做“发呆”时,他们可能正在积极地发挥着丰富想象力。美国心理学家阿维诺曾经说过:“教育者一定要能够接受和警觉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高原期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停滞现象。”美术教育者不应该对儿童表示反感,而是经常与孩子讨论,设法使孩子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再让他们有克服的机会。
综上所述,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美术教育者和美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相互协作,只有教育者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处帮助和发挥儿童的创造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殿堂里自由地翱翔。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
指导儿童绘画创作,重要的是要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教育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圍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扑满(储蓄罐)”,上面帖了张红纸,写上“寄给大熊猫”,还帖上一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不可忽视,让孩子学会自己造型。孩子画画,开始往往是画小孩,他们总是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嘴巴很重要,它能吃糖、唱歌、讲故事,作用可大呢;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它不像嘴巴那样重要;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至于耳朵、鼻子他们往往疏忽了的。
看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这样画下去。千万不能说:画得一点也不像,这样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儿童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孩子不能理解的东西,大人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这样就会引起儿童的厌烦,减退画画的兴趣。在启发儿童创作热爱祖国为主题的绘画时,教师启示以爱国旗为题。这时,孩子纷纷举手,说要画国旗。一个孩子提问:“能不能画降旗?”教师问:“为什么?”原来他记起去年学校发生的一件事:一天突然下大雨,几个“红领巾”看见操场上国旗还没降下来,他们冒雨降下了国旗。他想画这个场面。这是很好的设想,教师鼓励他进一步构想,这个孩子画了三个“红领巾”冒雨降旗,并将教学楼、操场上的篮球架、双杠、单杠等都画了进去。教师提示:这样画太庞杂了,主题不突出,绘画就是要画出生活中最美的东西。孩子接受了意见,画面只剩下三个小朋友在呼叫、奔跑、解旗杆绳索,天上正下着大雨,并题名《下雨了》。画面集中,形象单纯,主题突出,接近大自然,接近社会生活。
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教师要求家长在休息天、假期里多带孩子外出写生,到公园、广场上、马路边、风景优美的地方写生,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丰富孩子的创作。一次我带着孩子参观我们学校的一角,那儿环境清静、一尘不染、绿树成荫,如同到了一座大花园,孩子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后,都感慨地说:“学校原来是这样的美,我们要更好地去保护我们的校园。”他们回来后,立即创作了《学校的一角》《我们美丽的家——学校》等作品,并获得好评。
在表现形式方面,孩子临摹画册也是一种学画的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画活的东西,多观察,多写生,自己选材自己造型。同时要培养孩子的绘画兴趣,不能单画一种画,要让孩子广泛涉猎,包括中国画、水彩画、水粉画、腊笔画等等。经过多种实践,可以丰富孩子在造型、创作、色彩等多方面的表现能力。对于儿童画画的兴趣,要注意“留有余地”,爱护他们的积极性,不能让他们画厌了。
我们的责任是要从孩子“画画”的游戏中去启发、诱导,使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和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如果以成人的透视、比例等去要求儿童,儿童力不能及,必然会打击孩子的画兴。作为辅导教师,有必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物的形象,看孩子画得是否真有道理,而不是武断地更改,有时成人看来“不完善” “不正确”的,恰好是儿童天趣之所在。今天我们看到有些儿童缺乏真趣,往往是成人过多干涉的结果。尊重孩子,爱护童心,是儿童画指导者应有的素养。
在孩子的美术活动过程中应预料到并允许孩子出现退步。生活并不总是风平浪静的,艺术的道路也不是平坦顺利的。一定要提醒儿童,无论是绘画、工艺还是欣赏过程,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如果可能就应该让儿童有失败和挫折的体验。孩子应该认识到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失败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遇到难以把握的对象时不会因为焦虑过度或承受不了心理压力而变得一蹶不振。
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理解儿童,应该允许儿童做“白日梦”,允许孩子出现“魂不守舍”的现象。实际上,当你发现学生在做“发呆”时,他们可能正在积极地发挥着丰富想象力。美国心理学家阿维诺曾经说过:“教育者一定要能够接受和警觉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高原期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停滞现象。”美术教育者不应该对儿童表示反感,而是经常与孩子讨论,设法使孩子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再让他们有克服的机会。
综上所述,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美术教育者和美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相互协作,只有教育者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处帮助和发挥儿童的创造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殿堂里自由地翱翔。儿童画指导者不仅是一位美术爱好家,也应是儿童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