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训练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其语言,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审美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把优美的语言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呢?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三个阶段:初读通读、理解内涵、感知品味。下面我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体会及积累的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浅谈几点看法。
一、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在教授新课前,一般先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时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使学生有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如教学《三峡之秋》一课时,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通过通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景致,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尝试朗读,理解课文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要有机结合,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规律,并强调基本要求:“不错读,不添字,不丢字;不喊读,不唱读,不重复。”对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在朗读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记忆读一句话,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三、示范朗读,注重语感
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特别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地方方言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想把课文朗读好是有困难的。但是小学生有很强的语言模仿能力,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进行朗读示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好范读和指导,学生的进步会非常快。教师在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把握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重读,哪些应该轻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准确把握文章情感,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把不同文章读出不同韵味。
四、反复诵读,深入咀嚼
對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完整地读出来,深入咀嚼文章的韵味。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很多文章多是辞藻优美、内容丰富的,应让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升华。如《唯一的听众》一课的教学,文中的环境描写“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表现出作者当时内心的欣喜与激动;对老妇人语言的描写“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表现了老人语言之美、 心灵之美;对老人神态动作的描写“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些句子不仅文辞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从侧面反映出老妇人美好的心灵。因此,读这些句子时,要通过反复朗读,深刻体会句子蕴含的内在含义的同时,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五、角色朗读,加深印象
有些课文的朗读应指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有感情朗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如《田忌赛马》一课中,有一段田忌输了第一次比赛后与孙膑的对话,虽是寥寥几句,含义却相当丰富:孙膑一句“大王的马比你快不了多少”为下文调换出场顺序埋下了伏笔;简单一句“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更显示出孙膑已是深思熟虑、胸有成竹了,田忌的不理解和没信心反衬出孙膑的足智多谋。在学生把握以上内涵的基础上,再组织其借助提示语,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表现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了解。
六、感情朗读,品味佳句
在学生系统地学习课文之后,为了使其更深刻地领悟中心,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重点句、段,尤其佳句要细细品读与欣赏。教师可以提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反复试读、体会感情,这是培养学生语言审美的主要途径。我们的母语很优美,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有抑扬顿挫的变化,有特殊的声韵规律。小学课本上选取了许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和古诗词,都是汉语的精华所在,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这些文章诗词,让学生细细品味其中内涵韵味,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很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会朗读才能把文章的内涵生动表现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有活力,才更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科内涵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号GS[2014]GHB0119)主要成果。
一、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师在教授新课前,一般先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或者介绍本文作者、时代背景等,有时还播放录音,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使学生有初步的感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在通读课文前事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有利于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如教学《三峡之秋》一课时,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通过通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描写的景致,为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尝试朗读,理解课文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老师读和学生读、读句和读段要有机结合,注意指导学生研究朗读规律,并强调基本要求:“不错读,不添字,不丢字;不喊读,不唱读,不重复。”对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在朗读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时记忆读一句话,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字的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
三、示范朗读,注重语感
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特别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地方方言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想把课文朗读好是有困难的。但是小学生有很强的语言模仿能力,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进行朗读示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好范读和指导,学生的进步会非常快。教师在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把握课文的体裁和背景、语句特点,重视朗读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读语句时哪些字应该重读,哪些应该轻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准确把握文章情感,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把不同文章读出不同韵味。
四、反复诵读,深入咀嚼
對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完整地读出来,深入咀嚼文章的韵味。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很多文章多是辞藻优美、内容丰富的,应让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升华。如《唯一的听众》一课的教学,文中的环境描写“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表现出作者当时内心的欣喜与激动;对老妇人语言的描写“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表现了老人语言之美、 心灵之美;对老人神态动作的描写“老人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些句子不仅文辞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从侧面反映出老妇人美好的心灵。因此,读这些句子时,要通过反复朗读,深刻体会句子蕴含的内在含义的同时,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五、角色朗读,加深印象
有些课文的朗读应指导学生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有感情朗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如《田忌赛马》一课中,有一段田忌输了第一次比赛后与孙膑的对话,虽是寥寥几句,含义却相当丰富:孙膑一句“大王的马比你快不了多少”为下文调换出场顺序埋下了伏笔;简单一句“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更显示出孙膑已是深思熟虑、胸有成竹了,田忌的不理解和没信心反衬出孙膑的足智多谋。在学生把握以上内涵的基础上,再组织其借助提示语,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表现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了解。
六、感情朗读,品味佳句
在学生系统地学习课文之后,为了使其更深刻地领悟中心,学习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重点句、段,尤其佳句要细细品读与欣赏。教师可以提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反复试读、体会感情,这是培养学生语言审美的主要途径。我们的母语很优美,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有抑扬顿挫的变化,有特殊的声韵规律。小学课本上选取了许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散文和古诗词,都是汉语的精华所在,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朗读这些文章诗词,让学生细细品味其中内涵韵味,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很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会朗读才能把文章的内涵生动表现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有活力,才更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科内涵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号GS[2014]GHB0119)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