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档案]
周世东,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多年来,他遵循教育本真实施教育管理改革,追求博大恢弘的学校气质和精深的管理境界,提出了“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的管理哲学,在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收入《人大复印资料》。
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 周世东
我的管理哲学是: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敞开”是一个宽度,“精深”是一种目标。“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就是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做人、求知和创新奠基,实施开放通透、民主和谐的人格管理举措,努力形成博大恢弘的学校气质,构建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和谐家园。它强调“三重两关键”。“三重”:重人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以及骄人的业绩,还要具备丰厚的以人文知识的内化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养;重交流,充分唤醒师生是学校主人的意识,开辟管理层与师生、家长交流的窗口,保证信息畅通、坦诚相见,各项管理措施原则上由师生共同参与制定,听取家长意见,追求措施的人本化、科学化;重内化,我们在新校区规划设计时强调用建筑格局的现代、恢弘、通透来拓宽农村学生的视野,让广大师生获得潜移默化的心灵熏陶,我们还提出“管理措施从师生中来,还要回到师生中去”的主张,还提出“管理措施大家管”的口号,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师生的要求不断调整具体细节,直至管理举措成为师生心灵的需求。“两关键”:“奠基”和“幸福”。奠基点击的是高中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幸福点化的是学校的终极价值追求。
我十二岁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直到二十岁才回到南京。父亲宽厚仁爱,要求我们读书修身、正直做人,以言传身教与我们做着默契的心灵交流,即使在那个迷惘的岁月,我们的生活里也充满书香、洒满阳光。父亲的这种敞开心灵拥抱我们兄妹四人的教育方法,给我的影响很大。后来,走上了三尺讲台,又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我一直敞开自己的心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博爱、博智的人,也努力通过自己的行为引导学校成为一个博大恢弘的集体,我知道惟有“博”才能“精深”。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类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评判教师以成绩论好坏,评价学生以成绩定高下”的现象愈演愈烈。教师忙于出题,学生忙于做题,课堂教学与《考纲》接轨,日常练习与高考接轨,开发智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人间蒸发”。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教育、体育活动课程“超浓缩”处理……结果是学生“心死”,性格怪异、心灵扭曲、高分低能者层出不穷:教师“心亡”,灰头土脸、疲惫不堪、专业不专者比比皆是。学生精神世界需要滋养,教师的精神生活需要激发,因此,我们的管理应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
管理向管理者的心灵敞开。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但绝对不是独断专行的封建家长,我们在班子里提出“一个岗位,一面旗帜”的管理口号,更注重“不分彼此,个个是主人”的管理策略。班子成员相互尊重,经常召开学习会、民主生活会,就学校发展问题召开务虚会,改变旧式校长“一言堂”的作风;班子成员常利用假期组织召开学校事务分析会,提高责任意识,提升行政执行力;每周坚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行政办行政会,定期召开处室、年级联席会,民主发言,互通有无。
管理向教师的心灵敞开。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谁赢得了今天的教师,谁就赢得了明天的教育;谁为今天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腾飞的平台,谁就能占领学校发展的制高点。为了让教师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我们与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创办了“教师发展学校”;开办了系列“承露大讲坛”,由本校学有专长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思想;开设研究课、观摩课,让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影响;民主选拔具有管理才能的教师走上学校管理岗位;推出优秀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职称竞评,学校目前已拥有5名特级教师,2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0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管理向学生的心灵敞开。目前学校已形成“文明·修养”、“爱国·责任”、“理想·未来”、“感恩·责任”、“文化·艺术”、“感悟·自然”、“学校·家园”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徒步凭吊雨花台烈士陵园、文化艺术节、“我给老师颁奖”、“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一月一次的学生议事会活动,每周开通“校园绿色网吧”、“心理咨询室”,每日开放校园图书馆、广播电视。同时不定期举行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专题活动。
管理向家长的心灵敞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略的支撑点,十多年来,我们的家长学校建设一直正常开展活动,我们组织了面对家长的教育开放日,请家长走进课堂、宿舍、食堂,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总能及时向家长委员会通报学校的各项重大管理措施,并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努力做到家庭、学校一盘棋。
我始终牢记“博以精深”这句古话,管理者只有以博爱的思想、博学的修养、博智的策略引领办学行为,让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才能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和人格标杆,而学校的管理才能实现由制度管理向人格管理境界的超越。
你、我都是学校的主人 周世东
2006年2月14日上午,我收到了一封高一学生的来信,全文如下:
尊敬的周校长:
您好!这次去供应室领卫生工具使我对学校的部分工作产生了一些想法,卫生工具每学期一次领一套,即拖把2把,抹布2块,扫帚4把,不能多领,也不能少领。我认为这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或不够使用。
从这张调查表可以看出:扫帚有的班级有12把。有的仅有2把;拖把有的班级有8个或9个,有的仅有1个:其他工具也如此。这样,会使有的班级卫生值日难度增大,而有的班级浪费严重,如黑板擦一个班级2块即可,而有的班级多达6块。
你、我都是学校的主人,我校新校建设贷款还未还清,我们都应该节约,节约应从一点一滴做起,真诚地希望校长您采取一些措施,让每个班级按照需要领取卫生工具。
另外,学校油印的练习、试卷也存在浪费的情况,可以两面印的就应当两面印。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高一(5)班王松
2006年2月13日
读完学生来信,我为学生能主动关注学校管理的细节而感动,于是立即批示:学生反映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精细管理需要我们各部门、各环节都要做细。请分管副校长责成总务部门调查研究、加以解决。并向该同学反馈意见为要。
学校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进行了调查核实并拿出整改措施:(1)改进发放办法和标准:①班级使用物品(包括卫生工具)根据需要领取;②班级领用物品由班主任签字后登记发放;③汇总情况交学生处作为对班 级考核的参考依据之一。(2)加强后勤部门内部管理,改进服务作风,本着节约低耗的原则,从实际需要提供办学后勤保障。(3)真诚欢迎师生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006年2月16日晚学校召开行政例会时,我把该学生来信、校长室批示、处理意见等印发给全体行政人员,并专门就此事对各部门的常规管理提出要求。应该说该同学的来信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来信也促进了学校的管理,但是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
王松同学在信中写道“您、我都是学校的主人”。是呀,学校的民主管理时刻呼唤师生的自觉参与。那么,怎样唤醒所有成员自愿地参与、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呢?
于是,我提出在科学的指导下,集思广益,整合优化学校的物质、行为和精神等三个层次的文化建设,唤醒师生的主人意识,为学校形成优质的教育品牌奠定基础,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为学生和教师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为进一步唤醒师生的主人意识,我们着力拓宽管理层与广大师生的沟通、交流渠道,全校上下正在努力细化管理措施,创新管理办法,追求长效管理。除了校园网“校长信箱”、各年级组“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常规交流形式,我们还在教师中开展“我为学校进一言、献一策”活动,在学生中定期召开“学生议事会”,搭建立体多元的学校和师生对话、师生之间对话平台,听取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震撼和碰撞师生的心灵,把学校的管理过程,变成管理者和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把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注入生命的价值,使学校成为学生喜爱、教师眷恋的生命场。
通过尊重、关心、宽容拉近了心灵间的距离,就能有效地带领全校师生构建起与70多年丰厚的历史相映衬的长效管理机制和管理文化,实现我校科学、可持续发展。作为校长,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同志,热爱每一个学生,走进师生的心灵。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人人乐意参与的管理氛围。让管理真正向人的心灵世界开放。
一本别致的纪念册 周世东
每年的12月底,我校都要举办“退休教职工欢送会”。2007年的欢送会又到了,老师们发现欢送会的形式改变了,不仅有一台师生共同参与、活泼而精短的文艺节目,还增加了新的内容。
在一曲《老师,您好》的独唱后,三位2007年退休的教职工陆续被主持人请上了舞台。在每位同志上台的同时,舞台旁边的字幕打出了“校长寄语”:
您把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迎进校园
您把深夜的最后一丝月痕抛在身后
您用最美好的年华筑就了坚实的三尺讲台
您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毫无保留的献给了教育事业
衷心感谢您多年来为江宁高级中学的发展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接着,屏幕上开始滚动这位同志工作简历以及工作以来不同时期的照片,每个人的图片后面是一段该同志同学科组同事的视频评价,评价的话语勾起了在场的全体同志对他们过去工作的记忆。在主持人对三位教职工作了简要介绍后,学校领导向他们颁发了礼品和一本别致的纪念册。这本纪念册也是为这次欢送会专门制作的,纪念册上印制了他们的工作经历、自己精心撰写的一段教育生涯感言以及校长寄语,还有他们不同时期的生活、工作照片,更有所带班级学生毕业合影等。一位退休教师握住我的手,这样对我说,这本别致的纪念册,留下了我们教育生涯的足迹,凝结着我们曾经的理想和追求,也饱含着学校对他们的感激和关怀。退休后,当他们翻开纪念册,他们会不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学校的发展会成为他们一生的牵挂。
一场欢送会、一台节目、一本教育生涯纪念册,令在场的每一位教职工难忘,在职的教职工难忘,已经离退休的教职工难忘,今年退休的教职工更难忘。退休教师代表在发言中就对学校表达了感谢之情,他们没想到学校安排了如此特别的欢送会,令他们难忘;活动后,参会的老师都表示这次的欢送会意义特别,情暖人心。
近年来,学校在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多次邀请部分离退休教师来校给青年教师作报告,与学校领导座谈,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教师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学校不仅要传承他们的精神,而且在他们即将离开校园、安享人生晚年的时候,通过欢送会,通过一本别致的纪念册。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同事对他们的肯定和尊敬,让他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
学校不仅关心退休教职工,更关心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早在2005年就在省教科所指导下成立了“江宁高级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她是学校给教师特别是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的新平台,首届32名学员已结业。第二届学校已开班培训。教师发展学校这种文化管理方式,是以管理者对教师的尊重和心灵启迪为前提的,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持续不断的革新和创造过程。它在着力体现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的人文性质和人文关怀的同时,更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既有学生的发展也有教师的发展。以教师的发展达成学生的最大化发展。
我希望,我们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在将来为他们举行的退休欢送会上,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在打开学校赠送给他们的纪念册时,能看到更精彩的画面。
我和青年教师一起家访 周世东
2007年1月,我亲自带领部分青年教师分批走访了家住禄口等7个偏远乡镇街道的贫困生家庭。活动中,通过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1月20日下午,校车在乡村行走,到处是一派繁荣的景象:修到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水泥路宽敞整洁,精巧漂亮的农家小楼鳞次栉比,闪着黑色眸子的田畴垄埂整齐肥沃……车子一转弯,来到了一户农家。迎接我们的是一位40岁上下的农村妇女,她一只腿点着地,一看就知道有病症。她是一位单身母亲,在王同学7岁,小儿子4岁时,丈夫去世了。家里一贫如洗,为了让儿女能够正常入学,她做起了小区清洁工,10年如一日。我急忙送上学校筹集的慰问金,对她说:“你为了孩子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你致敬!你两个孩子都在我们学校学习,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很关心你的孩子的成长,学校也免去了他们的学杂费。今天我带着你孩子的老师,走出校园来看望你,并给你和你的家庭带来了学校师生的一点心意。”这位坚强的母亲眼眶湿润了……
走出王同学家,南黎黎老师感慨地说:“这位同学家里没有多余的被子,每次放假回来就把学校的被子带回来睡一晚,返校再带回去!这让我十分震惊。一位单身母亲用自己并不坚实的肩膀撑起一个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参加另一组走访的唐翔老师说:“一下车,我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栋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极不和谐地挤在幢幢小楼之间。走进屋子,四壁空空,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寒 气透过破旧的顶棚钻进来,我们不禁打了个寒战!贴满整整一面墙的奖状让我们有说不出的感觉,这个孩子分明就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荣耀和指望呀!”回程的路上,易丽娟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责任重大,我要化压力为动力,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时刻对我的生活充满希望与激情,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每一天的工作!”沈童老师说:“为贫困学生奉献一片爱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是一项无上光荣而崇高的事业。我们的关注会让这些孩子看到希望,让他们、也让我们更加笃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被放弃!”
教师们在和家长的交流中,从家长的眼神中读到“无限的期盼”,心灵上经受了一次洗礼。我们的学生也得到极大的鼓舞,一位贫困生在得知学校老师去看望了自己的家人之后说:“过去我很自卑,总觉得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老师不会关注到自己。现在老师们到我家去了,不但带去了慰问金,更向我们家带去了希望。我想贫困只是一时的,苦日子总会过去。穿越风雨,我的人生又将迎来另一番壮丽。老师们给了我一缕温暖阳光,我的心灵世界已经变得灿烂而明亮。”之后,他的班主任告诉我,这位学生像变了个人一样,由孤独封闭走向了乐观开朗,由自暴自弃走向发愤图强。
几年前,读到夏丐尊先生的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感触颇多。在物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在相对寂寞的天地里辛勤耕耘?教育管理者怎样才能让教师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让爱做主”的思想,从而实施爱的教育?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索中寻求答案。这次活动结束之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我们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了“我与学校共成长”演讲、荣辱观座谈、撰写教师誓词等活动。为激励教师敞开爱的教育胸怀。用心灵去做教育,我们强化或创新了一系列长效举措,如实施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制度、重点学生结对帮扶制度等,还特别设计了“师生同题体验”活动,最近就邀请了南京市盲人学校“奋斗之光”学生成长事迹宣讲团给全校师生作了专题报告,师生灵魂受到极大震撼,广大教师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关系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和民族未来的事业,引导教师们将这种对贫困生的爱的情感进一步扩大到对全体学生的关爱上来。
我想,只有拆掉横亘在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篱笆墙,让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我们的教师才能更有爱心,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健康地成长,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敞开:一种精神境界的“博大恢弘” 彭 钢
周世东校长在谈到自己的管理哲学时,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敞开”相对于“遮蔽”,是一个现象学的术语,不过当下已成为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我认识周校长的过程,就是周校长向我“敞开”的过程,也是我对周校长的认识视角不断调整的过程。
这引发了我对周校长进行“现象学分析”的兴趣。
从我的视角看周校长,是一种现象学所强调的从“自我认识”出发的现象学还原。周校长最初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操心”和“辛劳”的校长,一个让我挺同情和心疼的校长。
很多年前,认识周校长的时候,他作为副校长正在负责江宁高级中学新校的建设。他一副不修边幅的模样:头发蓬松,衣衫破旧,两眼血丝,显得十分疲劳。他曾经自我调侃:我现在就是一农民工。没多久,周副校长成为周校长,学校从旧校迁入新校,据说学校新建欠了工程款,要债的人很多,让周校长忙于应付。后来,学校规模扩大,生源质量下降,为保持较高的高考升学率,他曾想了很多办法。再后来,小报记者乱炒,无中生有报道江宁高级中学,让周校长很烦……总之,周校长曾经给我的印象就是,全中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都有过的那副模样:一种艰辛的、操劳的生存状态。
用海德格尔分析“存在”(“此在”)所喜欢用的一个术语,叫“操心”或“辛劳”来描述。人(“此在”)出生后就被“抛入”世界和生活,“操心”和“辛劳”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而长久地“陷入”或“沉沦”于“操心”和“辛劳”,渐渐地就会丧失自我。
很快,周校长开始向我“敞开”另一种视角,让我认识到一个新的周世东,一个不甘陷入“操心”和“辛劳”的校长,一个找到自身的价值并使自身工作充满意义的校长。
2004年下半年,因学校的课题研究,我与江宁高级中学联系增多。周校长多次主动要求与教科院基教所、规划办联合,建立江宁高级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形成一种基于学校、基于实践、基于教师自主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范式和新平台。周校长认为,“谁赢得了今天的教师,谁就赢得了明天的教育,谁为今天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腾飞的平台,谁就能占领学校发展的制高点”。他身体力行,亲自参加教师的每一次学习活动、读书活动、沙龙活动、课题活动。他要把教师从“灰头土脸”、“疲惫不堪”、“专业不专”的“心亡”状态,引领进入一个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状态,为此需要通过教师的行动学习和实践反思,激发教师的精神生活,为此需要形成一种新的学校管理,建立一种新的学校文化。我以为,这不仅是一种教师的精神状态,也是通过教师所反映出来的校长的精神状态,这不仅是引领教师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也是通过教师所体现出来的校长的一种理想和追求,即努力超越自身的“操心”和“辛劳”,力图达到的一种精神高度和幸福品质。
用海德格尔的术语分析,在“操心”和“辛劳”的过程中找回迷失的自我,需要一种对“沉沦”的内疚感,由此而上升为自我体验和自我确认的“良心”。我以为。这里的“良心”并不是善心,而是人(“此在”)超越具体规定性、超越生存局限,确认自我价值和意义,从而进入一种新的存在,不断“打开”新的存在状态。
随着与周校长交往的频繁和接触的深入,我的认识视角开始旋转:周校长在向师生敞开心灵的同时,也让我“去除”了认识被“遮蔽”的诸多“屏障”,更充分、更丰富、更深刻地认识了周校长。
2005年下半年的某一天。那一天我有了新的“发现”:走进学校,看到门前广场上赫然竖立的文化柱,看到镌刻在五根文化柱上的十个大字:“崇德、砺志、博智、笃学、力行”。一刹那间,我深感“震惊”。阿多诺说,“震惊”是一种审美体验,是眼前一亮的心灵发现。“崇德、砺志、博智、笃学、力行”这十个字,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堆积”,闪电一般穿透现代,体现的是现代学校教育功能的重新理解,阐释的是江宁高级中学的培养目标,照亮的是学生精神和教师精神的文化品格。
2007年年底,江宁高级中学承担了江苏省中学科研协进会。在周校长和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精心打造下,这次会议成为具有高含量、高品质、高效率的科研会议之一。参与开题和课堂教学的教师的突出表现,为大会服务的教师的良好精神状态,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管理向人的心灵敞开”的成效,看到了周校长“重人文”、“重交流”、“重内化”所形成的师生良好行为和习惯,看到了江宁高级中学开始坚实地实践着德鲁克的名言“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类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现在回想起来,江宁高级中学坚决要求承担2007年的会议,没有丝毫的退让和妥协,不仅是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了这样的实力,更因为他们有了“崇德、砺志、博智、笃学、力行”所给予他们的精神底气。
借用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分析框架:存在是“曾经性”和“未来性”统一于“现在性”,存在本身是过程性的,是生成性的,是不断创造的。江宁高级中学所追求和实践的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源自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曾经性”,体现的是江宁高级中学追求的未来理想,统一于江宁高级中学的现实实践。我相信,“崇德、砺志、博智、笃学、力行”这十个字会像一束激光,有力地照亮江宁高级中学前行和创造的“旅途”,使学生、教师的“生存”基于坚实的文化根茎而不断面向未来展开。
站在这样的视角,我才能够理解周世东的“博以精深”,我才能理解他的努力和追求:博学、博爱、博智,引导学校成为一个“博大恢弘”的集体。
无疑,这是现代学校教育所信仰、所追求、所向往的:精神境界的“博大恢弘”,它是一个不断敞开也是不断建构的过程。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周世东,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多年来,他遵循教育本真实施教育管理改革,追求博大恢弘的学校气质和精深的管理境界,提出了“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的管理哲学,在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收入《人大复印资料》。
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 周世东
我的管理哲学是: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敞开”是一个宽度,“精深”是一种目标。“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就是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为学生做人、求知和创新奠基,实施开放通透、民主和谐的人格管理举措,努力形成博大恢弘的学校气质,构建管理者、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和谐家园。它强调“三重两关键”。“三重”:重人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以及骄人的业绩,还要具备丰厚的以人文知识的内化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素养;重交流,充分唤醒师生是学校主人的意识,开辟管理层与师生、家长交流的窗口,保证信息畅通、坦诚相见,各项管理措施原则上由师生共同参与制定,听取家长意见,追求措施的人本化、科学化;重内化,我们在新校区规划设计时强调用建筑格局的现代、恢弘、通透来拓宽农村学生的视野,让广大师生获得潜移默化的心灵熏陶,我们还提出“管理措施从师生中来,还要回到师生中去”的主张,还提出“管理措施大家管”的口号,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师生的要求不断调整具体细节,直至管理举措成为师生心灵的需求。“两关键”:“奠基”和“幸福”。奠基点击的是高中教育的性质与任务,幸福点化的是学校的终极价值追求。
我十二岁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直到二十岁才回到南京。父亲宽厚仁爱,要求我们读书修身、正直做人,以言传身教与我们做着默契的心灵交流,即使在那个迷惘的岁月,我们的生活里也充满书香、洒满阳光。父亲的这种敞开心灵拥抱我们兄妹四人的教育方法,给我的影响很大。后来,走上了三尺讲台,又走上了学校管理岗位,我一直敞开自己的心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博爱、博智的人,也努力通过自己的行为引导学校成为一个博大恢弘的集体,我知道惟有“博”才能“精深”。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类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评判教师以成绩论好坏,评价学生以成绩定高下”的现象愈演愈烈。教师忙于出题,学生忙于做题,课堂教学与《考纲》接轨,日常练习与高考接轨,开发智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人间蒸发”。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教育、体育活动课程“超浓缩”处理……结果是学生“心死”,性格怪异、心灵扭曲、高分低能者层出不穷:教师“心亡”,灰头土脸、疲惫不堪、专业不专者比比皆是。学生精神世界需要滋养,教师的精神生活需要激发,因此,我们的管理应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
管理向管理者的心灵敞开。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但绝对不是独断专行的封建家长,我们在班子里提出“一个岗位,一面旗帜”的管理口号,更注重“不分彼此,个个是主人”的管理策略。班子成员相互尊重,经常召开学习会、民主生活会,就学校发展问题召开务虚会,改变旧式校长“一言堂”的作风;班子成员常利用假期组织召开学校事务分析会,提高责任意识,提升行政执行力;每周坚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行政办行政会,定期召开处室、年级联席会,民主发言,互通有无。
管理向教师的心灵敞开。我们深切地认识到:谁赢得了今天的教师,谁就赢得了明天的教育;谁为今天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腾飞的平台,谁就能占领学校发展的制高点。为了让教师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我们与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创办了“教师发展学校”;开办了系列“承露大讲坛”,由本校学有专长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思想;开设研究课、观摩课,让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影响;民主选拔具有管理才能的教师走上学校管理岗位;推出优秀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职称竞评,学校目前已拥有5名特级教师,2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0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
管理向学生的心灵敞开。目前学校已形成“文明·修养”、“爱国·责任”、“理想·未来”、“感恩·责任”、“文化·艺术”、“感悟·自然”、“学校·家园”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徒步凭吊雨花台烈士陵园、文化艺术节、“我给老师颁奖”、“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一月一次的学生议事会活动,每周开通“校园绿色网吧”、“心理咨询室”,每日开放校园图书馆、广播电视。同时不定期举行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专题活动。
管理向家长的心灵敞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略的支撑点,十多年来,我们的家长学校建设一直正常开展活动,我们组织了面对家长的教育开放日,请家长走进课堂、宿舍、食堂,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学校总能及时向家长委员会通报学校的各项重大管理措施,并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努力做到家庭、学校一盘棋。
我始终牢记“博以精深”这句古话,管理者只有以博爱的思想、博学的修养、博智的策略引领办学行为,让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才能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和人格标杆,而学校的管理才能实现由制度管理向人格管理境界的超越。
你、我都是学校的主人 周世东
2006年2月14日上午,我收到了一封高一学生的来信,全文如下:
尊敬的周校长:
您好!这次去供应室领卫生工具使我对学校的部分工作产生了一些想法,卫生工具每学期一次领一套,即拖把2把,抹布2块,扫帚4把,不能多领,也不能少领。我认为这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或不够使用。
从这张调查表可以看出:扫帚有的班级有12把。有的仅有2把;拖把有的班级有8个或9个,有的仅有1个:其他工具也如此。这样,会使有的班级卫生值日难度增大,而有的班级浪费严重,如黑板擦一个班级2块即可,而有的班级多达6块。
你、我都是学校的主人,我校新校建设贷款还未还清,我们都应该节约,节约应从一点一滴做起,真诚地希望校长您采取一些措施,让每个班级按照需要领取卫生工具。
另外,学校油印的练习、试卷也存在浪费的情况,可以两面印的就应当两面印。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高一(5)班王松
2006年2月13日
读完学生来信,我为学生能主动关注学校管理的细节而感动,于是立即批示:学生反映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精细管理需要我们各部门、各环节都要做细。请分管副校长责成总务部门调查研究、加以解决。并向该同学反馈意见为要。
学校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进行了调查核实并拿出整改措施:(1)改进发放办法和标准:①班级使用物品(包括卫生工具)根据需要领取;②班级领用物品由班主任签字后登记发放;③汇总情况交学生处作为对班 级考核的参考依据之一。(2)加强后勤部门内部管理,改进服务作风,本着节约低耗的原则,从实际需要提供办学后勤保障。(3)真诚欢迎师生对学校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006年2月16日晚学校召开行政例会时,我把该学生来信、校长室批示、处理意见等印发给全体行政人员,并专门就此事对各部门的常规管理提出要求。应该说该同学的来信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来信也促进了学校的管理,但是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
王松同学在信中写道“您、我都是学校的主人”。是呀,学校的民主管理时刻呼唤师生的自觉参与。那么,怎样唤醒所有成员自愿地参与、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呢?
于是,我提出在科学的指导下,集思广益,整合优化学校的物质、行为和精神等三个层次的文化建设,唤醒师生的主人意识,为学校形成优质的教育品牌奠定基础,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为学生和教师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为进一步唤醒师生的主人意识,我们着力拓宽管理层与广大师生的沟通、交流渠道,全校上下正在努力细化管理措施,创新管理办法,追求长效管理。除了校园网“校长信箱”、各年级组“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常规交流形式,我们还在教师中开展“我为学校进一言、献一策”活动,在学生中定期召开“学生议事会”,搭建立体多元的学校和师生对话、师生之间对话平台,听取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震撼和碰撞师生的心灵,把学校的管理过程,变成管理者和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把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注入生命的价值,使学校成为学生喜爱、教师眷恋的生命场。
通过尊重、关心、宽容拉近了心灵间的距离,就能有效地带领全校师生构建起与70多年丰厚的历史相映衬的长效管理机制和管理文化,实现我校科学、可持续发展。作为校长,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同志,热爱每一个学生,走进师生的心灵。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人人乐意参与的管理氛围。让管理真正向人的心灵世界开放。
一本别致的纪念册 周世东
每年的12月底,我校都要举办“退休教职工欢送会”。2007年的欢送会又到了,老师们发现欢送会的形式改变了,不仅有一台师生共同参与、活泼而精短的文艺节目,还增加了新的内容。
在一曲《老师,您好》的独唱后,三位2007年退休的教职工陆续被主持人请上了舞台。在每位同志上台的同时,舞台旁边的字幕打出了“校长寄语”:
您把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迎进校园
您把深夜的最后一丝月痕抛在身后
您用最美好的年华筑就了坚实的三尺讲台
您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毫无保留的献给了教育事业
衷心感谢您多年来为江宁高级中学的发展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接着,屏幕上开始滚动这位同志工作简历以及工作以来不同时期的照片,每个人的图片后面是一段该同志同学科组同事的视频评价,评价的话语勾起了在场的全体同志对他们过去工作的记忆。在主持人对三位教职工作了简要介绍后,学校领导向他们颁发了礼品和一本别致的纪念册。这本纪念册也是为这次欢送会专门制作的,纪念册上印制了他们的工作经历、自己精心撰写的一段教育生涯感言以及校长寄语,还有他们不同时期的生活、工作照片,更有所带班级学生毕业合影等。一位退休教师握住我的手,这样对我说,这本别致的纪念册,留下了我们教育生涯的足迹,凝结着我们曾经的理想和追求,也饱含着学校对他们的感激和关怀。退休后,当他们翻开纪念册,他们会不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学校的发展会成为他们一生的牵挂。
一场欢送会、一台节目、一本教育生涯纪念册,令在场的每一位教职工难忘,在职的教职工难忘,已经离退休的教职工难忘,今年退休的教职工更难忘。退休教师代表在发言中就对学校表达了感谢之情,他们没想到学校安排了如此特别的欢送会,令他们难忘;活动后,参会的老师都表示这次的欢送会意义特别,情暖人心。
近年来,学校在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多次邀请部分离退休教师来校给青年教师作报告,与学校领导座谈,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教师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学校不仅要传承他们的精神,而且在他们即将离开校园、安享人生晚年的时候,通过欢送会,通过一本别致的纪念册。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同事对他们的肯定和尊敬,让他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
学校不仅关心退休教职工,更关心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早在2005年就在省教科所指导下成立了“江宁高级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她是学校给教师特别是给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的新平台,首届32名学员已结业。第二届学校已开班培训。教师发展学校这种文化管理方式,是以管理者对教师的尊重和心灵启迪为前提的,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持续不断的革新和创造过程。它在着力体现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的人文性质和人文关怀的同时,更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既有学生的发展也有教师的发展。以教师的发展达成学生的最大化发展。
我希望,我们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在将来为他们举行的退休欢送会上,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在打开学校赠送给他们的纪念册时,能看到更精彩的画面。
我和青年教师一起家访 周世东
2007年1月,我亲自带领部分青年教师分批走访了家住禄口等7个偏远乡镇街道的贫困生家庭。活动中,通过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1月20日下午,校车在乡村行走,到处是一派繁荣的景象:修到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水泥路宽敞整洁,精巧漂亮的农家小楼鳞次栉比,闪着黑色眸子的田畴垄埂整齐肥沃……车子一转弯,来到了一户农家。迎接我们的是一位40岁上下的农村妇女,她一只腿点着地,一看就知道有病症。她是一位单身母亲,在王同学7岁,小儿子4岁时,丈夫去世了。家里一贫如洗,为了让儿女能够正常入学,她做起了小区清洁工,10年如一日。我急忙送上学校筹集的慰问金,对她说:“你为了孩子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你致敬!你两个孩子都在我们学校学习,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很关心你的孩子的成长,学校也免去了他们的学杂费。今天我带着你孩子的老师,走出校园来看望你,并给你和你的家庭带来了学校师生的一点心意。”这位坚强的母亲眼眶湿润了……
走出王同学家,南黎黎老师感慨地说:“这位同学家里没有多余的被子,每次放假回来就把学校的被子带回来睡一晚,返校再带回去!这让我十分震惊。一位单身母亲用自己并不坚实的肩膀撑起一个家,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参加另一组走访的唐翔老师说:“一下车,我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栋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极不和谐地挤在幢幢小楼之间。走进屋子,四壁空空,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寒 气透过破旧的顶棚钻进来,我们不禁打了个寒战!贴满整整一面墙的奖状让我们有说不出的感觉,这个孩子分明就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荣耀和指望呀!”回程的路上,易丽娟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责任重大,我要化压力为动力,努力搞好教学工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时刻对我的生活充满希望与激情,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每一天的工作!”沈童老师说:“为贫困学生奉献一片爱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是一项无上光荣而崇高的事业。我们的关注会让这些孩子看到希望,让他们、也让我们更加笃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被放弃!”
教师们在和家长的交流中,从家长的眼神中读到“无限的期盼”,心灵上经受了一次洗礼。我们的学生也得到极大的鼓舞,一位贫困生在得知学校老师去看望了自己的家人之后说:“过去我很自卑,总觉得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老师不会关注到自己。现在老师们到我家去了,不但带去了慰问金,更向我们家带去了希望。我想贫困只是一时的,苦日子总会过去。穿越风雨,我的人生又将迎来另一番壮丽。老师们给了我一缕温暖阳光,我的心灵世界已经变得灿烂而明亮。”之后,他的班主任告诉我,这位学生像变了个人一样,由孤独封闭走向了乐观开朗,由自暴自弃走向发愤图强。
几年前,读到夏丐尊先生的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感触颇多。在物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在相对寂寞的天地里辛勤耕耘?教育管理者怎样才能让教师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让爱做主”的思想,从而实施爱的教育?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探索中寻求答案。这次活动结束之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我们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了“我与学校共成长”演讲、荣辱观座谈、撰写教师誓词等活动。为激励教师敞开爱的教育胸怀。用心灵去做教育,我们强化或创新了一系列长效举措,如实施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制度、重点学生结对帮扶制度等,还特别设计了“师生同题体验”活动,最近就邀请了南京市盲人学校“奋斗之光”学生成长事迹宣讲团给全校师生作了专题报告,师生灵魂受到极大震撼,广大教师认识到自己从事的是一项关系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家庭和民族未来的事业,引导教师们将这种对贫困生的爱的情感进一步扩大到对全体学生的关爱上来。
我想,只有拆掉横亘在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篱笆墙,让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我们的教师才能更有爱心,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健康地成长,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敞开:一种精神境界的“博大恢弘” 彭 钢
周世东校长在谈到自己的管理哲学时,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管理向人的心灵世界敞开。“敞开”相对于“遮蔽”,是一个现象学的术语,不过当下已成为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我认识周校长的过程,就是周校长向我“敞开”的过程,也是我对周校长的认识视角不断调整的过程。
这引发了我对周校长进行“现象学分析”的兴趣。
从我的视角看周校长,是一种现象学所强调的从“自我认识”出发的现象学还原。周校长最初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操心”和“辛劳”的校长,一个让我挺同情和心疼的校长。
很多年前,认识周校长的时候,他作为副校长正在负责江宁高级中学新校的建设。他一副不修边幅的模样:头发蓬松,衣衫破旧,两眼血丝,显得十分疲劳。他曾经自我调侃:我现在就是一农民工。没多久,周副校长成为周校长,学校从旧校迁入新校,据说学校新建欠了工程款,要债的人很多,让周校长忙于应付。后来,学校规模扩大,生源质量下降,为保持较高的高考升学率,他曾想了很多办法。再后来,小报记者乱炒,无中生有报道江宁高级中学,让周校长很烦……总之,周校长曾经给我的印象就是,全中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都有过的那副模样:一种艰辛的、操劳的生存状态。
用海德格尔分析“存在”(“此在”)所喜欢用的一个术语,叫“操心”或“辛劳”来描述。人(“此在”)出生后就被“抛入”世界和生活,“操心”和“辛劳”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而长久地“陷入”或“沉沦”于“操心”和“辛劳”,渐渐地就会丧失自我。
很快,周校长开始向我“敞开”另一种视角,让我认识到一个新的周世东,一个不甘陷入“操心”和“辛劳”的校长,一个找到自身的价值并使自身工作充满意义的校长。
2004年下半年,因学校的课题研究,我与江宁高级中学联系增多。周校长多次主动要求与教科院基教所、规划办联合,建立江宁高级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形成一种基于学校、基于实践、基于教师自主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范式和新平台。周校长认为,“谁赢得了今天的教师,谁就赢得了明天的教育,谁为今天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腾飞的平台,谁就能占领学校发展的制高点”。他身体力行,亲自参加教师的每一次学习活动、读书活动、沙龙活动、课题活动。他要把教师从“灰头土脸”、“疲惫不堪”、“专业不专”的“心亡”状态,引领进入一个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状态,为此需要通过教师的行动学习和实践反思,激发教师的精神生活,为此需要形成一种新的学校管理,建立一种新的学校文化。我以为,这不仅是一种教师的精神状态,也是通过教师所反映出来的校长的精神状态,这不仅是引领教师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也是通过教师所体现出来的校长的一种理想和追求,即努力超越自身的“操心”和“辛劳”,力图达到的一种精神高度和幸福品质。
用海德格尔的术语分析,在“操心”和“辛劳”的过程中找回迷失的自我,需要一种对“沉沦”的内疚感,由此而上升为自我体验和自我确认的“良心”。我以为。这里的“良心”并不是善心,而是人(“此在”)超越具体规定性、超越生存局限,确认自我价值和意义,从而进入一种新的存在,不断“打开”新的存在状态。
随着与周校长交往的频繁和接触的深入,我的认识视角开始旋转:周校长在向师生敞开心灵的同时,也让我“去除”了认识被“遮蔽”的诸多“屏障”,更充分、更丰富、更深刻地认识了周校长。
2005年下半年的某一天。那一天我有了新的“发现”:走进学校,看到门前广场上赫然竖立的文化柱,看到镌刻在五根文化柱上的十个大字:“崇德、砺志、博智、笃学、力行”。一刹那间,我深感“震惊”。阿多诺说,“震惊”是一种审美体验,是眼前一亮的心灵发现。“崇德、砺志、博智、笃学、力行”这十个字,源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堆积”,闪电一般穿透现代,体现的是现代学校教育功能的重新理解,阐释的是江宁高级中学的培养目标,照亮的是学生精神和教师精神的文化品格。
2007年年底,江宁高级中学承担了江苏省中学科研协进会。在周校长和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精心打造下,这次会议成为具有高含量、高品质、高效率的科研会议之一。参与开题和课堂教学的教师的突出表现,为大会服务的教师的良好精神状态,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管理向人的心灵敞开”的成效,看到了周校长“重人文”、“重交流”、“重内化”所形成的师生良好行为和习惯,看到了江宁高级中学开始坚实地实践着德鲁克的名言“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类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现在回想起来,江宁高级中学坚决要求承担2007年的会议,没有丝毫的退让和妥协,不仅是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了这样的实力,更因为他们有了“崇德、砺志、博智、笃学、力行”所给予他们的精神底气。
借用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分析框架:存在是“曾经性”和“未来性”统一于“现在性”,存在本身是过程性的,是生成性的,是不断创造的。江宁高级中学所追求和实践的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源自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曾经性”,体现的是江宁高级中学追求的未来理想,统一于江宁高级中学的现实实践。我相信,“崇德、砺志、博智、笃学、力行”这十个字会像一束激光,有力地照亮江宁高级中学前行和创造的“旅途”,使学生、教师的“生存”基于坚实的文化根茎而不断面向未来展开。
站在这样的视角,我才能够理解周世东的“博以精深”,我才能理解他的努力和追求:博学、博爱、博智,引导学校成为一个“博大恢弘”的集体。
无疑,这是现代学校教育所信仰、所追求、所向往的:精神境界的“博大恢弘”,它是一个不断敞开也是不断建构的过程。
(作者系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