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岳文艺出版社2020年度短篇小说年选共包括21篇。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谈到小说存在的目的是发现那些尚不为人所知晓的事物,“认识,是小说唯一的道德。”这一评判标准当然稍显苛刻,它将小说置于一个超越性的位置——忽视了其本有的闲暇娱乐安慰等功能——赋予其一种哲学化的使命。但即使是在这苛刻的审视目光的关照之下,本年选遴选出来的21篇小说,无一不恰如其分的完成了小说这一极其现代性的品格。
“人”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所选出的小说也不例外以此为探索的入口,但不同的是,很多作品已经不再局限于情节,它们着重于探讨人类心理幽微的感受,尝试照亮未曾被文学之光所覆盖的隐蔽角落。试图有所新的发现是这些小说面对“人性”这一主题时的野心。艾伟的《最后的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以平缓的语调讲述了“模范”犯人俞佩华出狱前后的经历,在时空的转换过程中,主人公表层行为的关爱、克制和成熟主宰着叙事,而深层的心理状态则以一个黑洞的形态潜伏于故事的内部,直至结束,小说也并未将俞佩华的入狱原因和盘托出。这仿佛是一个隐喻,人类心理的深处是不可见的,它永远隐秘地存在着,保持着不可描述和不可预知的状态。而谢络绎并未将人的心理留置于不可知的领域,她在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时,做了积极的具象化的努力。在《一只单纯的野兽》里,她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女孩的故事,女孩胡桃终于遇到了自己过往人生中从未出现过的父亲,于是便离家出走在父亲提供的住处等候他的再次到来。她在等候重新降临的爱,就如小说中那条等候被收养的流浪狗,女孩和流浪狗的命运以互文的形式出现,人与狗都是爱而不得,等待救赎而不得的,单纯而可怜的野兽。淡豹则探索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她的《父母》讲述了失独家庭里一对夫妻的经历,然而不同的是,她尝试了全景化的描写方式,人物的心情、环境的变化被以新闻报章式的疏离叙述呈现,小说家以她的敏锐突破了冷漠的文字,入侵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使失独人群不再被简化为一个标签,而是以立体的面貌呈现了出来。弋舟的《掩面时分》以疫情为故事背景,作家笔下的探索揭示出一个有意思的现实,世界停滞和失控时,人类精神困境更加鲜明,人和世界却因此出人意料的在精神层面达成了和解。人的疏离和内心痛苦出现在这些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人的好奇和爱,幽囚于内心困境苦苦挣扎的人类需要这样的看见和讲述,有时候简单的叙述就是对社会病症的疗愈。
有探究人类幽深心理的小说,相应的就会有深入挖掘社会状态的小说,这是因为,不同于普鲁斯特的时代,在当下的世界里,人类的心灵困境有了更庞大的、不受控的来源,那就是外在世界,因此作家的笔不会也不应放过此类题材:在商品经济盛行,工业化生产笼罩一切的时代,新的经济和社会权力结构正在生成,现实与人正在一同慢慢异化。郑小琼的《双城记》以极其强烈的生活实感讲述了工业化时代的打工者的人生境遇,人们为了工作離开家乡,在漂泊着的城市里试图建立“家”这一传统结构,但新的经济型构和工作模式不仅重新塑造了人,更重新定义了亲密关系,在“小家”的逐渐溃败里,人们开始走向有宗教意义的奉献之路。与郑小琼充满悲悯的讲述不同,张天翼的《我只想坐下》所具有的批判意味更加浓郁。在这个故事里,大学生詹立立为了在回乡的火车上求得一个容身的座位,不得不在卑微的讨好同学之后容忍乘务员的性骚扰,年轻的生命异化为商品,服从于商业社会里的交换法则。生活里的小事和尚且读书的年轻人这两个元素本应呈现的是希望和轻盈,但故事里流露出的沉重和疲惫却让人无法喘息,对环境和人性的批判暗藏于作家笔下,人与物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连友情和爱情都异化得丑恶起来,未来的希望何在?小珂的《局》则加重了这种虚无感,价值溃败与唯利是图的年代,说出了真相的诗人被看做疯子,“没意思”的究竟是这个变异的环境还是无法逃离环境的人们呢?也许答案就像小说的叙述一样让人感到眩晕迷离。如果不能逃离,那就让我们近距离观看一下我们所处的环境吧,人类的外在世界是以怎样的模式运行的呢?巫昂的《飞人在国贸的丛林法则》讲述的正是一个变异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贸的上空有着飞人和各种飞行动物,它们总是在深夜互相斗争,而最后的既得利益者永远是飞人。从这个童话一样的怪异故事里可以看到二元对立结构的影子,国贸和非国贸,老板和下属,飞人和其他动物,从这三组对立主体组成的故事情节中不难看出一个社会倾轧和权力斗争的寓言,更加让人感到恐惧的是,飞人与地面人类似乎是完全无法沟通的,甚至飞人这一“阶层”的存在也是一个并不为众人,尤其是非国贸的人类,所知晓的秘密,作家对这一点的描写让人感到绝望,飞人与地面人类之间的鸿沟还有弥合的可能吗?
现实变异了,人性变得更加幽深难辨,人类的未来将会以怎样的形式降临?科幻无疑是探讨这一话题的极好方式。刘汀的《AI概要》以缜密的推理和想象呈现了一个人类AI化的世界,真正的AI取代了上帝的地位,变成了无所不能的神,而人类则通过植入芯片变成了半人半AI,纯粹的人类沦为世界的底层,他们在神——半人半AI——人组成的三层权力结构里只能认命,反抗变成了奢求。在这篇小说里,人类异变的根源在于人类对于“更多”的欲望,为了学得更多,孩子被植入芯片,为了活得更久,人类进行基因改造,这种永不满足的扩张性欲望同样体现在王威廉的《行星与记忆》里,在王威廉的想象中,贪欲最终会导致人类失去主体地位,而AI代替人类成为主宰并不一定是一个灾难,也许对宇宙来说,AI是更合适的主人。
对未来的想象充满悲观的话,那么不如看当下是否还有其他路径去往新的世界,抵抗也许可以从文学本身开始。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渡澜的《去看乌嘎跳舞》,小说语言的陌生化依然叫人不由眼前一亮,无法搭配在一起的词语和不该属于小说主人公的特质竟能够形成充满张力的组合,使读者的想象力陷入迷茫混乱的忙碌。正如评论所解读的那样,渡澜通过不受拘束的想象,创作的是一个关于“恶”的童话,这童话在双重意义上给予世界以宽慰,首先她给了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以充分的充满想象力的描写,激活了想象的空间,其次,笛卡尔理性主义胜利之后,世界如一个悖论般陷入了非理性,渡澜的小说中,语言如梦一般破碎、断裂,她用这一后现代的表现方式给了陷入非理性的世界以准确的描摹。如果说渡澜是用后结构主义的写作姿态面对外部世界,那么阿乙的《遇见未婚妻》则是将目光投向表述者自身。在这篇小说里,每一条故事线索都是不完整的,生活点滴被细致地勾勒,又被支离破碎地拼接在一起,似乎这样才能真正接近真实的世界:我们只能以片段的形式体验外在世界,没有全能的叙述者,且人类早已不能占有其自身。阿乙创作手法上的新尝试实际上是对人的再次发现,人是充满局限性的弱者,同时也是精神上自省的强者。
这几篇小说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社会在经济运行里逐渐变形,人类的心理暗礁似乎在悄然生长,这个我们本应熟悉的世界中,陌生的面目模糊的新人类和新现实正在萌动,而这些世界的新元素让作家对未来的想象充满了悲情,文学的抵抗也暗藏着否认现实的虚无主义。探讨过人心、社会和未来之后,通过文学抵达新世界的道路又绕回了对人类自身的探索,也许新世界的大门就在每个人自己身上。
如果说,“看见”就是救赎的话,这些作家都已经行进在拯救心灵和外部世界的路上,但是这拯救似乎可以变得更加强力,小说在“看见”痼疾的同时应该提供一个指向疗愈的路标,在“重”的叙述里提供轻盈的翅膀,带领读者向着更高处展望。我对小说的要求也许比米兰·昆德拉还要苛刻,但疗愈是我们这个症候丛生的新世界必然的道路,小说作为当代社会的模型和倒影,是时候施展自己的魔法了。
【作者简介】韩欣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20级博士生。
“人”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所选出的小说也不例外以此为探索的入口,但不同的是,很多作品已经不再局限于情节,它们着重于探讨人类心理幽微的感受,尝试照亮未曾被文学之光所覆盖的隐蔽角落。试图有所新的发现是这些小说面对“人性”这一主题时的野心。艾伟的《最后的一天和另外的某一天》以平缓的语调讲述了“模范”犯人俞佩华出狱前后的经历,在时空的转换过程中,主人公表层行为的关爱、克制和成熟主宰着叙事,而深层的心理状态则以一个黑洞的形态潜伏于故事的内部,直至结束,小说也并未将俞佩华的入狱原因和盘托出。这仿佛是一个隐喻,人类心理的深处是不可见的,它永远隐秘地存在着,保持着不可描述和不可预知的状态。而谢络绎并未将人的心理留置于不可知的领域,她在呈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时,做了积极的具象化的努力。在《一只单纯的野兽》里,她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女孩的故事,女孩胡桃终于遇到了自己过往人生中从未出现过的父亲,于是便离家出走在父亲提供的住处等候他的再次到来。她在等候重新降临的爱,就如小说中那条等候被收养的流浪狗,女孩和流浪狗的命运以互文的形式出现,人与狗都是爱而不得,等待救赎而不得的,单纯而可怜的野兽。淡豹则探索了一个社会群体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她的《父母》讲述了失独家庭里一对夫妻的经历,然而不同的是,她尝试了全景化的描写方式,人物的心情、环境的变化被以新闻报章式的疏离叙述呈现,小说家以她的敏锐突破了冷漠的文字,入侵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使失独人群不再被简化为一个标签,而是以立体的面貌呈现了出来。弋舟的《掩面时分》以疫情为故事背景,作家笔下的探索揭示出一个有意思的现实,世界停滞和失控时,人类精神困境更加鲜明,人和世界却因此出人意料的在精神层面达成了和解。人的疏离和内心痛苦出现在这些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人的好奇和爱,幽囚于内心困境苦苦挣扎的人类需要这样的看见和讲述,有时候简单的叙述就是对社会病症的疗愈。
有探究人类幽深心理的小说,相应的就会有深入挖掘社会状态的小说,这是因为,不同于普鲁斯特的时代,在当下的世界里,人类的心灵困境有了更庞大的、不受控的来源,那就是外在世界,因此作家的笔不会也不应放过此类题材:在商品经济盛行,工业化生产笼罩一切的时代,新的经济和社会权力结构正在生成,现实与人正在一同慢慢异化。郑小琼的《双城记》以极其强烈的生活实感讲述了工业化时代的打工者的人生境遇,人们为了工作離开家乡,在漂泊着的城市里试图建立“家”这一传统结构,但新的经济型构和工作模式不仅重新塑造了人,更重新定义了亲密关系,在“小家”的逐渐溃败里,人们开始走向有宗教意义的奉献之路。与郑小琼充满悲悯的讲述不同,张天翼的《我只想坐下》所具有的批判意味更加浓郁。在这个故事里,大学生詹立立为了在回乡的火车上求得一个容身的座位,不得不在卑微的讨好同学之后容忍乘务员的性骚扰,年轻的生命异化为商品,服从于商业社会里的交换法则。生活里的小事和尚且读书的年轻人这两个元素本应呈现的是希望和轻盈,但故事里流露出的沉重和疲惫却让人无法喘息,对环境和人性的批判暗藏于作家笔下,人与物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连友情和爱情都异化得丑恶起来,未来的希望何在?小珂的《局》则加重了这种虚无感,价值溃败与唯利是图的年代,说出了真相的诗人被看做疯子,“没意思”的究竟是这个变异的环境还是无法逃离环境的人们呢?也许答案就像小说的叙述一样让人感到眩晕迷离。如果不能逃离,那就让我们近距离观看一下我们所处的环境吧,人类的外在世界是以怎样的模式运行的呢?巫昂的《飞人在国贸的丛林法则》讲述的正是一个变异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贸的上空有着飞人和各种飞行动物,它们总是在深夜互相斗争,而最后的既得利益者永远是飞人。从这个童话一样的怪异故事里可以看到二元对立结构的影子,国贸和非国贸,老板和下属,飞人和其他动物,从这三组对立主体组成的故事情节中不难看出一个社会倾轧和权力斗争的寓言,更加让人感到恐惧的是,飞人与地面人类似乎是完全无法沟通的,甚至飞人这一“阶层”的存在也是一个并不为众人,尤其是非国贸的人类,所知晓的秘密,作家对这一点的描写让人感到绝望,飞人与地面人类之间的鸿沟还有弥合的可能吗?
现实变异了,人性变得更加幽深难辨,人类的未来将会以怎样的形式降临?科幻无疑是探讨这一话题的极好方式。刘汀的《AI概要》以缜密的推理和想象呈现了一个人类AI化的世界,真正的AI取代了上帝的地位,变成了无所不能的神,而人类则通过植入芯片变成了半人半AI,纯粹的人类沦为世界的底层,他们在神——半人半AI——人组成的三层权力结构里只能认命,反抗变成了奢求。在这篇小说里,人类异变的根源在于人类对于“更多”的欲望,为了学得更多,孩子被植入芯片,为了活得更久,人类进行基因改造,这种永不满足的扩张性欲望同样体现在王威廉的《行星与记忆》里,在王威廉的想象中,贪欲最终会导致人类失去主体地位,而AI代替人类成为主宰并不一定是一个灾难,也许对宇宙来说,AI是更合适的主人。
对未来的想象充满悲观的话,那么不如看当下是否还有其他路径去往新的世界,抵抗也许可以从文学本身开始。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渡澜的《去看乌嘎跳舞》,小说语言的陌生化依然叫人不由眼前一亮,无法搭配在一起的词语和不该属于小说主人公的特质竟能够形成充满张力的组合,使读者的想象力陷入迷茫混乱的忙碌。正如评论所解读的那样,渡澜通过不受拘束的想象,创作的是一个关于“恶”的童话,这童话在双重意义上给予世界以宽慰,首先她给了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以充分的充满想象力的描写,激活了想象的空间,其次,笛卡尔理性主义胜利之后,世界如一个悖论般陷入了非理性,渡澜的小说中,语言如梦一般破碎、断裂,她用这一后现代的表现方式给了陷入非理性的世界以准确的描摹。如果说渡澜是用后结构主义的写作姿态面对外部世界,那么阿乙的《遇见未婚妻》则是将目光投向表述者自身。在这篇小说里,每一条故事线索都是不完整的,生活点滴被细致地勾勒,又被支离破碎地拼接在一起,似乎这样才能真正接近真实的世界:我们只能以片段的形式体验外在世界,没有全能的叙述者,且人类早已不能占有其自身。阿乙创作手法上的新尝试实际上是对人的再次发现,人是充满局限性的弱者,同时也是精神上自省的强者。
这几篇小说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社会在经济运行里逐渐变形,人类的心理暗礁似乎在悄然生长,这个我们本应熟悉的世界中,陌生的面目模糊的新人类和新现实正在萌动,而这些世界的新元素让作家对未来的想象充满了悲情,文学的抵抗也暗藏着否认现实的虚无主义。探讨过人心、社会和未来之后,通过文学抵达新世界的道路又绕回了对人类自身的探索,也许新世界的大门就在每个人自己身上。
如果说,“看见”就是救赎的话,这些作家都已经行进在拯救心灵和外部世界的路上,但是这拯救似乎可以变得更加强力,小说在“看见”痼疾的同时应该提供一个指向疗愈的路标,在“重”的叙述里提供轻盈的翅膀,带领读者向着更高处展望。我对小说的要求也许比米兰·昆德拉还要苛刻,但疗愈是我们这个症候丛生的新世界必然的道路,小说作为当代社会的模型和倒影,是时候施展自己的魔法了。
【作者简介】韩欣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20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