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服务于师生教学需要的,教师要改变“教教材”的旧观念,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知识结构、内容表述、教学范例作用、练习安排等。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呢?本人认为要从教材入手,因为现行教材为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留有较大的空间,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以下是本人活用教材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领会教材,构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纵观小学数学各册教材,无论是数的认识教学、计算教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都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及教学内容需要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教学中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除法的验算》内容时,可创设问题情境:明天我们班要去秋游,全班同学有53人,加上一位领队老师,共54人,若每3人共用一块蛋糕,则需要多少块蛋糕?派一位同学当采购员,他应如何解决分配蛋糕的问题?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当采购员,许多学生很快列出算式并得出需要18块蛋糕。我提问:“同学们都采购到了蛋糕,那么,如何知道这18块蛋糕是不是能正好够分给大家吃呢?”让学生当检验员,算一算,18块蛋糕究竟够多少人吃?学生通过列式并计算“18×3=54(人)”,这就证实了采购员采购的正确性。我指出:采购员应如何解决需要几块蛋糕的数学计算过程就是除法的验算,而检验的过程就是乘法的验算。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我这样设计:将全班53人重新编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若每组4人为一个小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剩几人?学生通过列除法算式很快算出可以分成13组还剩1人。“怎样知道分组是正确的呢?请全体同学按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集中在一块,13个小组依次归位。”这时,有学生说:“对了!13个小组是52人,再加上刘XX(分组后余下的一个同学)共得53人!”我问:“你们知道怎么验算有余数除法了吗?”学生很快算出:13×4 1=53(人)。我紧接着问:“为什么要加上余数?”……学生不仅学会除法的验算,而且理解了为什么要加上余数的道理。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二、充实教材,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提供详尽的教学材料。这时,教师决不能照本宣科,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灵活地处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恰当评价。
如《7、8的加减法》这一课,以往教学是这样的:计算加减法是先由教师在黑板上摆出小棒,然后让学生根据所摆设的小棒写出加减法算式,接着教师列出一些算式让学生自己摆设小棒并算出结果。而上这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一些“变戏法”活动来进行。我两只手里拿着几个红枣,问学生:“老师这里有几个好吃的,是什么呢?左边几个?右边几个?左右手里一共几个?”让学生说出两个加法算式。“请看,变换一下它们的位置,谁能说出加法算式?”学生说出了两个加法算式。“还可以怎么变?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的花生米来试一试,并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在讲授减法时我采用“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手里有7个红枣,两手一捂,打开一只手,露出3颗,这边捂住的有几颗,谁来猜猜?让学生同桌之接互相猜,一边猜一边记下算式。练习环节则采用“编故事”的方法,出示画有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在小木屋前跳舞的情景图,并说:“在遥远的大森林里住着勤劳的小矮人和美丽的白雪公主,每天他们都唱歌跳舞。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老大扛着斧子出门伐木去了,白雪公主问:‘现在木屋里有几个小矮人?’”让学生说算式。接着又说:“老二也很爱劳动,第二天,他一定要和老大去伐木。这时屋里有几个小矮人呢?” “第三天、第四天会怎么样?”让学生接着往下编故事。学生不是单纯依赖教师讲解,而是通过编故事获得数学知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师生、生生在合作交流中都能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重组教材,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根据学科特点科学系统编排的,大多数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但有的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所排定的次序逐章逐节地教学,而应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教材进行科学重组。
如教学《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内容时,教材的安排顺序是先讲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然后再计算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而我在教学中则把教材的顺序颠倒过来。教学时我先创设现实情境:“学校要开运动会,体育老师为了选拔跳绳运动员,测试了几个学生跳绳的情况,测试如下:黄同学4分钟跳408下,许同学3分钟跳了324下。小朋友,如果让你来挑选跳绳运动员,你会选谁?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各自说出了选择的理由。接着我让学生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在学生运算过程中,当计算到十位0除以3时,很多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问学生:“0除以3究竟得多少呢?为什么?”然后我再让学生举例证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零”。为了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零”这一知识,在教学时,我重组教学内容,将有关0的除法安排到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学生有需求的心理,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这样就把教材中那些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这样的设计留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在过程中领悟探究的真谛。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灵活地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机会,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 金 铃)
一、领会教材,构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纵观小学数学各册教材,无论是数的认识教学、计算教学、空间与图形教学,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都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及教学内容需要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教学中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除法的验算》内容时,可创设问题情境:明天我们班要去秋游,全班同学有53人,加上一位领队老师,共54人,若每3人共用一块蛋糕,则需要多少块蛋糕?派一位同学当采购员,他应如何解决分配蛋糕的问题?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当采购员,许多学生很快列出算式并得出需要18块蛋糕。我提问:“同学们都采购到了蛋糕,那么,如何知道这18块蛋糕是不是能正好够分给大家吃呢?”让学生当检验员,算一算,18块蛋糕究竟够多少人吃?学生通过列式并计算“18×3=54(人)”,这就证实了采购员采购的正确性。我指出:采购员应如何解决需要几块蛋糕的数学计算过程就是除法的验算,而检验的过程就是乘法的验算。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时,我这样设计:将全班53人重新编为若干个学习小组,若每组4人为一个小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剩几人?学生通过列除法算式很快算出可以分成13组还剩1人。“怎样知道分组是正确的呢?请全体同学按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集中在一块,13个小组依次归位。”这时,有学生说:“对了!13个小组是52人,再加上刘XX(分组后余下的一个同学)共得53人!”我问:“你们知道怎么验算有余数除法了吗?”学生很快算出:13×4 1=53(人)。我紧接着问:“为什么要加上余数?”……学生不仅学会除法的验算,而且理解了为什么要加上余数的道理。教师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二、充实教材,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有的课时内容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提供详尽的教学材料。这时,教师决不能照本宣科,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灵活地处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恰当评价。
如《7、8的加减法》这一课,以往教学是这样的:计算加减法是先由教师在黑板上摆出小棒,然后让学生根据所摆设的小棒写出加减法算式,接着教师列出一些算式让学生自己摆设小棒并算出结果。而上这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一些“变戏法”活动来进行。我两只手里拿着几个红枣,问学生:“老师这里有几个好吃的,是什么呢?左边几个?右边几个?左右手里一共几个?”让学生说出两个加法算式。“请看,变换一下它们的位置,谁能说出加法算式?”学生说出了两个加法算式。“还可以怎么变?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的花生米来试一试,并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在讲授减法时我采用“猜一猜”的游戏:老师手里有7个红枣,两手一捂,打开一只手,露出3颗,这边捂住的有几颗,谁来猜猜?让学生同桌之接互相猜,一边猜一边记下算式。练习环节则采用“编故事”的方法,出示画有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在小木屋前跳舞的情景图,并说:“在遥远的大森林里住着勤劳的小矮人和美丽的白雪公主,每天他们都唱歌跳舞。当太阳升起的时候,老大扛着斧子出门伐木去了,白雪公主问:‘现在木屋里有几个小矮人?’”让学生说算式。接着又说:“老二也很爱劳动,第二天,他一定要和老大去伐木。这时屋里有几个小矮人呢?” “第三天、第四天会怎么样?”让学生接着往下编故事。学生不是单纯依赖教师讲解,而是通过编故事获得数学知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学习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并将思维引向深入,师生、生生在合作交流中都能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重组教材,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根据学科特点科学系统编排的,大多数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但有的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所排定的次序逐章逐节地教学,而应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对教材进行科学重组。
如教学《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内容时,教材的安排顺序是先讲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然后再计算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而我在教学中则把教材的顺序颠倒过来。教学时我先创设现实情境:“学校要开运动会,体育老师为了选拔跳绳运动员,测试了几个学生跳绳的情况,测试如下:黄同学4分钟跳408下,许同学3分钟跳了324下。小朋友,如果让你来挑选跳绳运动员,你会选谁?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各自说出了选择的理由。接着我让学生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在学生运算过程中,当计算到十位0除以3时,很多学生遇到了困难。这时,我问学生:“0除以3究竟得多少呢?为什么?”然后我再让学生举例证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零”。为了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零”这一知识,在教学时,我重组教学内容,将有关0的除法安排到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学生有需求的心理,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这样就把教材中那些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这样的设计留给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发现,在过程中领悟探究的真谛。
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新课程标准,灵活地处理教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机会,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