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6月,是我人生最苦的时光,我用10元钱买了5斤米,整天吃盐巴泡饭,这样过了15天……除了5斤米和一包盐巴,我身上只剩下1毛钱……”回忆起生命中真切经历过的那些辛酸和苦痛,今年62岁的邹育林眼里闪着泪光。
然而,有谁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落魄的老头,曾经有着鲜为人知的风光生活:在鼎盛时期,他是一个小县城资产过百万的富翁,有着小县城里人人仰慕的生活。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
小瓶盖,小财富
邹育林原本是重庆市垫江县电影公司的一名放映员,每个月拿着50块钱的薪水,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到四川自贡老家,和一帮小学同学在茶馆聚会的时候,才发现当年一起穿开裆裤的小伙伴们个个都发财了。每顿好酒好菜的招待,让邹育林多少有些自卑,他禁不住眼红心热地想跟着伙伴们一起发财。
其实伙伴们发财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将塑料瓶盖从浙江以几百元一吨的价格收购回来,然后经过简单加工后,以几千元一吨的价格卖给当地的酒厂,做成酒瓶盖子。当然也不全是干这个行当的,其中有个同学叫李大福,在供销社当采购员,掌握大量农用物资的采购和销售大权,那时候的农用物资可是一个俏行当,那可是实行计划供应的啊。
有心帮着邹育林富起来的同学们策划了一出赚钱行动。那天李大福神秘兮兮地对邹育林说:“兄弟,现在有一笔稳赚的生意,你只需出点股份参与就能分钱。”邹育林心想还有这样的好事,懵懵懂懂地跟着干了起来。李大福以9000元/吨的价格购买了供销社的3.6吨农膜,共计3.24万元,当天晚上,几人悄悄地撕掉了农膜上的商标,第二天早上,李大福来到茶馆,对跑堂的伙计王老九说:“你对这一带比较熟,去看看有没有人要买农膜。”那个年代的人们是捏着钱买不着农膜啊,王老九没费多少心思,就找到了买家,最后以1.5万元/吨的价格脱手,除去成本,几人一共赚得2.16万元。伙伴们没有亏待邹育林,当场分给他8000元。
邹育林接过这平生最大的一笔钱不知该如何是好,一个月50元的工资,他要不吃不喝干上十几年才够呀。他不敢带这么大一笔钱回垫江,只好通过邮局汇给了在垫江的妻子。邹育林的妻子接到邮局的汇款单后吓得不轻,跑了三次邮局都不敢去取钱,最后还是邮局想尽快交接工作才强迫她把钱给取了。
掘到了人生第一捅金,邹育林的脑子豁然开朗了。看着同学们个个赚了个盆满钵满,他想垫江还没有生产塑料瓶盖的,但是由于当地酒厂较多,市场需求量大,当地的酒厂只好到江浙一带进货,加上有同学们传授经验,邹育林当即在自贡买了一台注塑机,回到了垫江,决定在小小的酒瓶盖上做文章。
老邹将注塑机安装、调试完毕后,按模具生产了几个瓶盖,一看还凑合,老邹就高兴了。然而,直到这时,老邹才恍然醒悟:自己连最重要的销售渠道都没有,生产出来的瓶盖卖给谁?老邹慌了神,只得拿上自己生产的酒瓶盖,在当地的酒厂一家一家去拜访。那个年代做生意只要质量好、价格低,买卖就能做成,不像现在掺杂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人家酒厂一看瓶盖还刚好合适,再一问价格,比从江浙一带进货还便宜,当即订购了10万套。做10万套的成本只需一百多块钱,而售价却是1200元,每10万套可以赚1100元。
尝到了甜头的老邹夜以继日地工作,又以1.5万元的价格买来三台注塑机,扩大了生产能力。老邹在跟酒厂继续保持合作关系的同时,又扩大了业务范围,给粬酒厂做起了瓶盖,粬酒瓶盖比酒瓶盖大一些,售价1500元/10万套,三个月下来,老邹赚了将近一万元。
1989年,老邹开始跟涪陵制药厂合作,生产医用瓶盖,一共做了400多万套,一年半下来,赚了17万元。然而生意也不总是一帆风顺,在此期间,老邹曾经买到一吨假原材料,既赔了本钱又向药厂赔付了一笔违约金,损失了两三万元。
小相馆,大生意
上个世纪90年代,遍布农村的酒厂纷纷倒闭,加上制药厂对医疗器械的审查严格起来,老邹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瓶盖生意越发清淡,他不得不考虑转行了。
老邹爱好摄影,一有空的时候总爱摆弄相机,附近左邻右舍需要照相的时候也总是找到他。有时候上级领导到当地视察,当地的领导还特地点名要求他跟随拍摄。那时候整个垫江县城都没有一家像样的相馆,老邹于是停了瓶盖生意,开起了小相馆。
由于老邹照相技术好,而且率先引进了一套彩色照相设备,成了附近几所中小学定点照相单位,一年下来也能赚不少。1994年,恰逢当地车辆大规模换牌照,老邹瞅准这一商机,引进了一套价值32万元的照相设备,大张旗鼓地做起了照相生意。成本只需两毛钱一张的照片,卖出去的价格高达七八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老邹通过给车辆照登记照就赚了4万多元。
1997年,重庆直辖,机动车又开始大规模换牌照,两张成本只需1.1元的照片,老邹向交警队收取2.5元,又向车主收取5元,一个牌照可以纯赚6.4元,那一年他一共照了近两万辆机动车的牌照,赚了十多万元。
几年下来,老邹通过照相又赚了50多万元。
大彩扩,大跟斗
照相比做瓶盖轻松,而且来钱快,老邹大有一统垫江县城所有照相业务的实力。钱一多,胆子就大了,胆子一大,干什么都想赚钱。这时候恰逢柯达公司在城乡地带大规模占领市场,推广设备,柯达公司的业务员对老邹说:现在有一套国际领先的设备,集电脑、打印机、热生化处理器、图片处理、制图设备于一体,功能先进自不必说,有了这样一套设备,你就能统领全县城的业务,这样一来,用不了几年,你就能通过这套设备轻松赚大钱了。老邹被说得心动,然而不菲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150多万元!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柯达公司的业务员的一番话让他彻底动了心:即使你生意不好,将这套设备转手卖出去也能保证不亏本啊!老邹一想也是啊,这一百多万的货真价实的东西,即使生意不好,卖设备也得卖上好几十万了。
就这样,1998年,老邹负债50多万元购进了这套价值150多万元的设备,仅一台打印机就花费3万多元,一台苹果电脑花费6万多元。
然而,自从购进这套设备后,生意就大大地下滑。由于设备先进,一张照片的成本得40元,而一张照片的售价是80元,花80元去拍一张照片,这在生活消费水平本就不高的小县城来说,没有几人愿意尝试。
看着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老邹并没有气馁。他一边积极与附近的机关、学校等业务量较大的单位联系生意,一边降低售价减少利润。同时,为了扩大客源,他还拿出两三万元在邻近的梁平县城开了一家分店,梁平县城缺乏高端的照相馆,老邹将梁平县城的高端客户的业务拉到垫江来做。不仅如此,他还扩大业务范围,利用技术设备优势,开拓了新的婚纱摄影业务,这一业务刚一推出,就受到了不少新婚人士的追捧,花上三四千元照一套婚纱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梦想。
尽管如此,老邹的生意仍然没有多大起色。这时候有人建议他将设备搬到重庆去:重庆是大城市,人们生活消费水平高,你那么高端的设备放在一个小县城是没有市场的!然而不服输的老邹信奉“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固执己见地坚守小县城。
到2002年,老邹因无力还债,被告上法庭。法院封了他的门面和设备,自此,已经57岁的他不得不离开垫江,来到重庆,当了一名普通的打工仔。到重庆后,他利用自己的退休金买了一套简单的卖串串(重庆的一种小吃)的设备,在背街摆了一个小摊,半年下来,也赚了三四千元钱。就在他准备扩大业务的时候,被债主逮住,将他所有的钱一扫而空。最穷的时候,他用10元钱买了5斤米过了15天。2003年,已58岁的老邹不得不干起了苦力,跟装修队装电线、掏下水道、掏阴沟,穷的时候身上只剩下一毛钱,呆在家里两天两夜没有出门。
老邹虽然失败过,但如今的老邹看起来仍像个干劲十足的青年人。他说正在考察一个花生豆腐的项目,应该有很大的市场;他还准备到云南某片原始森林去采摘和加工当地出产的野果酿酒……
那是他又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然而,有谁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落魄的老头,曾经有着鲜为人知的风光生活:在鼎盛时期,他是一个小县城资产过百万的富翁,有着小县城里人人仰慕的生活。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
小瓶盖,小财富
邹育林原本是重庆市垫江县电影公司的一名放映员,每个月拿着50块钱的薪水,198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到四川自贡老家,和一帮小学同学在茶馆聚会的时候,才发现当年一起穿开裆裤的小伙伴们个个都发财了。每顿好酒好菜的招待,让邹育林多少有些自卑,他禁不住眼红心热地想跟着伙伴们一起发财。
其实伙伴们发财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将塑料瓶盖从浙江以几百元一吨的价格收购回来,然后经过简单加工后,以几千元一吨的价格卖给当地的酒厂,做成酒瓶盖子。当然也不全是干这个行当的,其中有个同学叫李大福,在供销社当采购员,掌握大量农用物资的采购和销售大权,那时候的农用物资可是一个俏行当,那可是实行计划供应的啊。
有心帮着邹育林富起来的同学们策划了一出赚钱行动。那天李大福神秘兮兮地对邹育林说:“兄弟,现在有一笔稳赚的生意,你只需出点股份参与就能分钱。”邹育林心想还有这样的好事,懵懵懂懂地跟着干了起来。李大福以9000元/吨的价格购买了供销社的3.6吨农膜,共计3.24万元,当天晚上,几人悄悄地撕掉了农膜上的商标,第二天早上,李大福来到茶馆,对跑堂的伙计王老九说:“你对这一带比较熟,去看看有没有人要买农膜。”那个年代的人们是捏着钱买不着农膜啊,王老九没费多少心思,就找到了买家,最后以1.5万元/吨的价格脱手,除去成本,几人一共赚得2.16万元。伙伴们没有亏待邹育林,当场分给他8000元。
邹育林接过这平生最大的一笔钱不知该如何是好,一个月50元的工资,他要不吃不喝干上十几年才够呀。他不敢带这么大一笔钱回垫江,只好通过邮局汇给了在垫江的妻子。邹育林的妻子接到邮局的汇款单后吓得不轻,跑了三次邮局都不敢去取钱,最后还是邮局想尽快交接工作才强迫她把钱给取了。
掘到了人生第一捅金,邹育林的脑子豁然开朗了。看着同学们个个赚了个盆满钵满,他想垫江还没有生产塑料瓶盖的,但是由于当地酒厂较多,市场需求量大,当地的酒厂只好到江浙一带进货,加上有同学们传授经验,邹育林当即在自贡买了一台注塑机,回到了垫江,决定在小小的酒瓶盖上做文章。
老邹将注塑机安装、调试完毕后,按模具生产了几个瓶盖,一看还凑合,老邹就高兴了。然而,直到这时,老邹才恍然醒悟:自己连最重要的销售渠道都没有,生产出来的瓶盖卖给谁?老邹慌了神,只得拿上自己生产的酒瓶盖,在当地的酒厂一家一家去拜访。那个年代做生意只要质量好、价格低,买卖就能做成,不像现在掺杂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人家酒厂一看瓶盖还刚好合适,再一问价格,比从江浙一带进货还便宜,当即订购了10万套。做10万套的成本只需一百多块钱,而售价却是1200元,每10万套可以赚1100元。
尝到了甜头的老邹夜以继日地工作,又以1.5万元的价格买来三台注塑机,扩大了生产能力。老邹在跟酒厂继续保持合作关系的同时,又扩大了业务范围,给粬酒厂做起了瓶盖,粬酒瓶盖比酒瓶盖大一些,售价1500元/10万套,三个月下来,老邹赚了将近一万元。
1989年,老邹开始跟涪陵制药厂合作,生产医用瓶盖,一共做了400多万套,一年半下来,赚了17万元。然而生意也不总是一帆风顺,在此期间,老邹曾经买到一吨假原材料,既赔了本钱又向药厂赔付了一笔违约金,损失了两三万元。
小相馆,大生意
上个世纪90年代,遍布农村的酒厂纷纷倒闭,加上制药厂对医疗器械的审查严格起来,老邹这种家庭作坊式的瓶盖生意越发清淡,他不得不考虑转行了。
老邹爱好摄影,一有空的时候总爱摆弄相机,附近左邻右舍需要照相的时候也总是找到他。有时候上级领导到当地视察,当地的领导还特地点名要求他跟随拍摄。那时候整个垫江县城都没有一家像样的相馆,老邹于是停了瓶盖生意,开起了小相馆。
由于老邹照相技术好,而且率先引进了一套彩色照相设备,成了附近几所中小学定点照相单位,一年下来也能赚不少。1994年,恰逢当地车辆大规模换牌照,老邹瞅准这一商机,引进了一套价值32万元的照相设备,大张旗鼓地做起了照相生意。成本只需两毛钱一张的照片,卖出去的价格高达七八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老邹通过给车辆照登记照就赚了4万多元。
1997年,重庆直辖,机动车又开始大规模换牌照,两张成本只需1.1元的照片,老邹向交警队收取2.5元,又向车主收取5元,一个牌照可以纯赚6.4元,那一年他一共照了近两万辆机动车的牌照,赚了十多万元。
几年下来,老邹通过照相又赚了50多万元。
大彩扩,大跟斗
照相比做瓶盖轻松,而且来钱快,老邹大有一统垫江县城所有照相业务的实力。钱一多,胆子就大了,胆子一大,干什么都想赚钱。这时候恰逢柯达公司在城乡地带大规模占领市场,推广设备,柯达公司的业务员对老邹说:现在有一套国际领先的设备,集电脑、打印机、热生化处理器、图片处理、制图设备于一体,功能先进自不必说,有了这样一套设备,你就能统领全县城的业务,这样一来,用不了几年,你就能通过这套设备轻松赚大钱了。老邹被说得心动,然而不菲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150多万元!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柯达公司的业务员的一番话让他彻底动了心:即使你生意不好,将这套设备转手卖出去也能保证不亏本啊!老邹一想也是啊,这一百多万的货真价实的东西,即使生意不好,卖设备也得卖上好几十万了。
就这样,1998年,老邹负债50多万元购进了这套价值150多万元的设备,仅一台打印机就花费3万多元,一台苹果电脑花费6万多元。
然而,自从购进这套设备后,生意就大大地下滑。由于设备先进,一张照片的成本得40元,而一张照片的售价是80元,花80元去拍一张照片,这在生活消费水平本就不高的小县城来说,没有几人愿意尝试。
看着生意一天不如一天,老邹并没有气馁。他一边积极与附近的机关、学校等业务量较大的单位联系生意,一边降低售价减少利润。同时,为了扩大客源,他还拿出两三万元在邻近的梁平县城开了一家分店,梁平县城缺乏高端的照相馆,老邹将梁平县城的高端客户的业务拉到垫江来做。不仅如此,他还扩大业务范围,利用技术设备优势,开拓了新的婚纱摄影业务,这一业务刚一推出,就受到了不少新婚人士的追捧,花上三四千元照一套婚纱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梦想。
尽管如此,老邹的生意仍然没有多大起色。这时候有人建议他将设备搬到重庆去:重庆是大城市,人们生活消费水平高,你那么高端的设备放在一个小县城是没有市场的!然而不服输的老邹信奉“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固执己见地坚守小县城。
到2002年,老邹因无力还债,被告上法庭。法院封了他的门面和设备,自此,已经57岁的他不得不离开垫江,来到重庆,当了一名普通的打工仔。到重庆后,他利用自己的退休金买了一套简单的卖串串(重庆的一种小吃)的设备,在背街摆了一个小摊,半年下来,也赚了三四千元钱。就在他准备扩大业务的时候,被债主逮住,将他所有的钱一扫而空。最穷的时候,他用10元钱买了5斤米过了15天。2003年,已58岁的老邹不得不干起了苦力,跟装修队装电线、掏下水道、掏阴沟,穷的时候身上只剩下一毛钱,呆在家里两天两夜没有出门。
老邹虽然失败过,但如今的老邹看起来仍像个干劲十足的青年人。他说正在考察一个花生豆腐的项目,应该有很大的市场;他还准备到云南某片原始森林去采摘和加工当地出产的野果酿酒……
那是他又一个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