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就是必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认识活动中,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的学习,发展开拓、创新的能力。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激励者。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从小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尤其重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新、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操作实践,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重要方法。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具体操作活动开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学“9的认识”时,要使学生掌握“9”的组成与分解,教师先让学生摆三角形图片。把9个三角形分成2堆,问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便回答出:9可分成l和8、2和7、3和6、4和5。进一步引导学生: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立即回答出:9还可分成8和1、7和2、6和3、5和4。从而加深对9的认识。这样操作、思维、口述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宽松、活泼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发展思维。课堂上尊重学生个人意愿,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类型学生的创造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低年级学生,首先教师要尊重、理解、爱护他们,建立师生平等的良好人际关系,形成欢乐、和谐、放松的教学氛围,实施全体主动参与的学习策略,使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逐渐培养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善于创新。其次,要正视低年级学生的潜能,承认学生能主动发展。低年级学生对探索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创造的欲望。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尊重学生意愿,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如:教学数学第三册练习二的第12题,“用16,17,18、19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一次),编一道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常规的算法列出“16 19-18=17”。这时教师进一步鼓励引导学生:“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这4个数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些学生就想出:“只要考虑6、7、8、9,6加9减8得7,16加19减18得17。”这样的想法与众不同,表明学生敢创新,能创新。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
数学概念,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因此,教师要结合低年级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如:在教学“元、角、分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换算,教师联系生活中学生买东西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由抽象转化为具体。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还有很多,而不管用什么方法,教师都必须依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新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低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所以教学时应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化难为易,有效学习数学知识。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游戏。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探索、获取和巩固数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可设计以下探究性的实践活动。首先回顾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并标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的任意梯形,最后让学生动手把两个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老师指导、点拨,学生操作、观察、比较,所拼成的图形(多边形)中,已学过的是平行四边形,同时还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两个梯形的高、上下底及面积都存在相应的关系。最后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时老师提出:根据(上底 下底)÷2得出什么?使学生掌握思维策略,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演算得出梯形面积等于梯形的中位线×高。还有的学生根据梯形的中位线把梯形切割成长方形推导出其公式。这样使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巩固了梯形面积公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动手操作,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没有想象,就没有发现。数学教学中要根据生活实际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从中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圆的周长、面积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根铁丝,让学生自己围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要求铁丝没有剩余)。学生通过动手摆弄、计算、议论,发挥想象,得出:①同周长的长方形面积不一样大;②长与宽的比值越接近于1,面积就越大;③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圆的面积最大。这样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强化实践活动,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以致用,通过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因素,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学会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社会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及创新精神。例如:教学圆面积后,设计一些实践活动的练习。计算圆纸片的面积,通过对称法折出直径,量出直径后进行计算;井的占地面积可通过量周长或用直尺直接量出直径再计算;计算大树的横截面面积则可用卷尺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其半径再计算出面积;计算分针扫过面积可量出分针的长度再算出面积;计算摆锤扫过和最大面积,连圆都不存在,可根据学生的观察,找出圆是由绳长就是半径,量出其长度计算出面积。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思维策略,提高解题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操作实践,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重要方法。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具体操作活动开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学“9的认识”时,要使学生掌握“9”的组成与分解,教师先让学生摆三角形图片。把9个三角形分成2堆,问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便回答出:9可分成l和8、2和7、3和6、4和5。进一步引导学生: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立即回答出:9还可分成8和1、7和2、6和3、5和4。从而加深对9的认识。这样操作、思维、口述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宽松、活泼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发展思维。课堂上尊重学生个人意愿,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类型学生的创造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低年级学生,首先教师要尊重、理解、爱护他们,建立师生平等的良好人际关系,形成欢乐、和谐、放松的教学氛围,实施全体主动参与的学习策略,使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逐渐培养学生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善于创新。其次,要正视低年级学生的潜能,承认学生能主动发展。低年级学生对探索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有创造的欲望。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尊重学生意愿,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如:教学数学第三册练习二的第12题,“用16,17,18、19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一次),编一道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常规的算法列出“16 19-18=17”。这时教师进一步鼓励引导学生:“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这4个数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些学生就想出:“只要考虑6、7、8、9,6加9减8得7,16加19减18得17。”这样的想法与众不同,表明学生敢创新,能创新。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
数学概念,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因此,教师要结合低年级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如:在教学“元、角、分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换算,教师联系生活中学生买东西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由抽象转化为具体。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获得关于实际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还有很多,而不管用什么方法,教师都必须依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新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低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所以教学时应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化难为易,有效学习数学知识。正如周玉仁教授所说: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们眼里,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游戏。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发现、探索、获取和巩固数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可设计以下探究性的实践活动。首先回顾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请同学们拿出各自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并标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的任意梯形,最后让学生动手把两个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老师指导、点拨,学生操作、观察、比较,所拼成的图形(多边形)中,已学过的是平行四边形,同时还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两个梯形的高、上下底及面积都存在相应的关系。最后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时老师提出:根据(上底 下底)÷2得出什么?使学生掌握思维策略,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演算得出梯形面积等于梯形的中位线×高。还有的学生根据梯形的中位线把梯形切割成长方形推导出其公式。这样使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巩固了梯形面积公式,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动手操作,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没有想象,就没有发现。数学教学中要根据生活实际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从中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圆的周长、面积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根铁丝,让学生自己围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要求铁丝没有剩余)。学生通过动手摆弄、计算、议论,发挥想象,得出:①同周长的长方形面积不一样大;②长与宽的比值越接近于1,面积就越大;③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圆的面积最大。这样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强化实践活动,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学以致用,通过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因素,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学会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社会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及创新精神。例如:教学圆面积后,设计一些实践活动的练习。计算圆纸片的面积,通过对称法折出直径,量出直径后进行计算;井的占地面积可通过量周长或用直尺直接量出直径再计算;计算大树的横截面面积则可用卷尺量出树干的周长,算出其半径再计算出面积;计算分针扫过面积可量出分针的长度再算出面积;计算摆锤扫过和最大面积,连圆都不存在,可根据学生的观察,找出圆是由绳长就是半径,量出其长度计算出面积。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思维策略,提高解题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