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籍、小吃、鲜花琳琅满目,叫卖声、讨价声、欢笑声不绝于耳。近日,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儒林中学举行第17届“爱心义卖步行街”活动。从2001年至今,该校每年都举办爱心义卖活动,除了全校师生,还吸引了家长、校友、企业人士以及兄弟学校的师生来参加,人数累计3万多人,共筹得善款100多万元,资助3000多人次。
儒林中学创办于1985年,坐落在美丽的西江之滨。近十多年来,儒中人用实际行动诠释“大爱”,将“大爱”的火种从校园传播出去。他们举办“爱心捐物”“爱心捐款”“爱心物品拍卖”“爱心义卖步行街”等活动,传递“大爱”精神;在韶关、河源建立多个大爱教育基地,拓展“大爱”范围。在“以爱育爱”的理念引导下,儒中实施感动管理,打造“大爱”团队,坚持每周收集感动故事,至今已收集2000多个故事,每学期评选十大感动儒中事迹……
“大爱”之源
“乐善九江,大爱儒乡。”九江民风淳朴,乐善好施,自古以来就有“儒林乡”之美誉。儒林中学的“大爱教育”特色,便是源于“乐善大爱”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实践,坚持开展“爱心教育”系列活动,为构建“大爱教育”积累了深厚基础。
传承九江乐善大爱的人文精神
“乐善大爱,崇文重教”是九江地域文化传统,也是九江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九江历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明清时期,私塾、社学、书院遍布各村,鼎盛一时。朱次琦先生于咸丰八年(1858年)开设的礼山草堂,培养出了包括康有为、简朝亮、梁耀枢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其大爱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九江学子。
近年来,九江镇也从“乐善九江”道德模范人物中选出18位杰出代表,将他们的感人事迹汇编成《乐善儒林 大爱无疆——九江镇乐善人物故事精选读本》,其爱心事迹、大爱精神感人至深,影响深远。
儒林中学构建“大爱教育”特色,体现了九江“乐善大爱”的深厚人文底蕴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其教育影响深远。
“爱心教育”系列活动的深厚基础
从2001年开始,儒林中学一直坚持开展“爱心教育”系列活动,至今共筹得善款100多万元。学校还建立了韶关乳源古母水中心学校、乐昌沙坪中学等多个大爱教育实践基地,共资助3000多人次。资助的范围从校内学生扩展到学生家屬、校外贫困学生和社会救助活动,如帮助河源市博雅小学、乳源古母水中心学校和韶关乐昌沙坪中学建立图书室,帮助惠州市龙门大陂小学更换新课桌椅,参与四川汶川地震的救助活动,资助受冰雪灾害影响的韶关乳源古母水中心学校60名贫困学生等。
爱心教育、大爱精神在儒中早已深入人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师生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为学校构建“大爱教育”特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现实需要
儒林中学生源主要来自九江镇西北片的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参差不齐。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在习惯养成、关心别人、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等方面比较薄弱。此外,部分单亲家庭问题或不良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何培养这些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这成为儒林中学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儒中开展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可接受的,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的“大爱教育”,让学生真正领悟“大爱”的真谛,并转化为自觉自愿的“大爱”行为。
“大爱”之义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进行爱心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近几年,儒林中学校长彭玉怀提出“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进一步阐释“大爱”的内涵,着力构建“大爱教育”特色,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构建“大爱教育”特色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感情,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具有‘爱心’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博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早在两千多年前,“仁爱”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儒林中学“大爱教育”特色就是以“以爱育爱”为办学理念,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去感染学生,通过一系列“大爱教育”系列活动去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形成爱心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同时,通过对学生爱心的培养进而影响一个家庭,影响一个邻居,甚至带动一个社区,促进社区大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在“以爱育爱”的引领下,儒中提出了这样的办学目标:创建在全区有一定先进性、示范性和影响性的“大爱教育”特色学校,提高师生综合素养,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学生发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学生可接受的“大爱教育”目标,以“爱自己——学会负责和自主、爱他人——学会关爱和感恩、爱学校——学会尊重和理解、爱国家——懂得责任与义务”为行动准则,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举办“大爱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感恩助人、热爱集体、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良好行为习惯。
师资建设:秉承学校“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本感动管理,打造具有“奉献、大爱、儒雅、感动、包容、分享”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开发“大爱教育”资源,通过“感知-体验-内悟-升华”的过程,让学生懂得爱,学会感恩,创新教育模式。开发“大爱教育”特色校本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将知、情、意、信、行相结合,促进师生爱心品质的形成。
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大爱教育”校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一流的“大爱教育”校园文化,形成浓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 共同体建设:以镇教育局《多维度家庭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为引领,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大爱教育资源,继续完善家、校、社区互动的“大爱教育”系列活动体系,拓宽学生“大爱教育”教育渠道,形成家、校、社区“大爱教育”网络体系。
“大爱”之行
从1元到100多万元的爱心善款,从1人到3000多人的资助人数,从1个到2000多个感动故事……十多年来,儒林中学通过“爱心捐物”“爱心捐款”“爱心物品拍卖”“爱心义卖步行街”“爱心拓展”等大爱教育系列活动,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大爱教育”。如今,该校用“以爱育爱”的理念来引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办学成效日益显著。
爱心活动,传递“大爱”精神
在“爱心捐物”中拍卖自己的爱心物品,在“爱心主题班会”上筹集善款,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儒中师生习以为常的活动。作为每年爱心义卖教育系列的“重头戏”,从2001年至今,儒中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七届“大爱教育系列活动”,参加人数累计达3万多人,共筹得善款超过100万元,共资助3000多人次。每年都有许多毕业生回校参加活动,家长和热心人士也乐于参与学校组织的爱心系列活动。
“爱心捐物”。学生亲手描绘的石头画,用饮料瓶、废纸等制作而成的手工艺作品,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爱心物品,都会在“爱心捐物”活动中进行拍卖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学校义卖爱心基金,用于帮扶家庭贫困、学习刻苦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深刻理解“爱是用心关怀”的含义,又可以发掘学生的艺术和科技特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爱心捐款”。为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利是钱”,懂得关心别人,提高学生的助人意识和感恩精神,儒中坚持举行“爱心捐款”活动。“爱心捐款”活动主要通过各班组织的“爱心主题班会”来筹集善款。从活动策划、内容安排到筹款形式的设计,全由学生自发组织。主题班会上,学生不仅踊跃捐款,还通过才艺大比拼的形式筹集善款,甚至不少家长和热心人士也踊跃参加,慷慨解囊。
“爱心物品拍卖”。为了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儒林中学每年在体育馆举行“爱心物品拍卖会”。许多家长和社会人士“不请自来”,拍卖会场人头潮涌、声势浩大。一名参加爱心拍卖会的学生说,“用自己的‘利是钱’既能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还能帮助别人,很开心。”
“爱心义卖步行街”。各班学生事先制定经营方案,通过“摊位竞投”的方式取得义卖摊位。学校有意设计不同经营类别的摊位,要求学生守法經营,写好诚信经营保证书,并交纳诚信金。活动现场,学生精心布置摊位,“儒林文汇”“精品长廊”“美食天地”“DIY梦工厂”“欢天喜地”,以及社会企业、兄弟学校等几十个摊位,物品琳琅满目,人声鼎沸,热闹非常。在传递爱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策划、理财、竞争、调查、口才和交际等能力,也让学生更了解社会、贴近社会。
开设课程,构建“大爱”文化
除了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大爱教育”还必须有课程来支撑。儒林中学以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农村初中现代‘仁礼教育’模式实践研究》、2015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农村初中“大爱教育”实践》为主导课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构建“大爱教育”文化。儒林中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了30多门快乐校本课程,其中《石头画》《书法》等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大爱教育”课程文化。
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前提下,儒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习惯养成特点,积极开发相适应的行为修养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校长彭玉怀介绍,未来的4年,学校将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结合“大爱教育”要求的学生准则,整理已有的德育成果,开设“大爱教育”校本课程。该校本课程将德、智、体、美育等相结合,把知、情、意、信、行相结合,促进师生爱心品质的形成,具体而言,分为“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爱国家”等四个目标指向,涵盖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团活动、年级计划、比赛、演出、表彰等不同形式。
感动管理,打造“大爱”团队
在“以爱育爱”理念的指导下,儒中倡导并实施感动管理。一方面,学校通过举办生日会、成立教师协会,帮助有困难的教师家庭,同时加强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关爱教师的生活和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坚持每周收集感动故事,至今已经收集2000多个感动故事。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感动儒中十大事迹”的评选,四年来,已经评出七十大“感动儒中事迹”,并以此感染教师,激发工作热情。
由于收集的感动事迹的对象基本都是一线的教师,既有细致真诚、爱生如子的班主任代表,也有冲锋在前、动力无限的中层行政代表;既关注了以憨厚讷言、默默奉献的科任教师,还关注了照顾学生起居、撑起学校教育教学大后方的生活部教师,更不会遗忘爱岗敬业、具备高尚职业操守的非统考科目教师。这种挖掘亮点、表彰激励的做法大大激励了教师团队的工作热情,逐步形成了以“奉献、大爱、儒雅、感动、包容、分享”为核心的价值观。
爱心基地,拓展“大爱”范围
2008年起,儒中分别在韶关乳源古母水中心学校、韶关乐昌沙坪中学、河源市博雅小学、福利院、监狱等地方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学校组织了九批师生、家长共320多人次前往韶关乳源古母水中心学校和韶关乐昌沙坪中学的德育实践基地开展体验活动。让教师、学生和德育实践基地的师生一起参与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四同”实践活动,到学生家庭家访体验。
初二(7)班的梁志荣同学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回来的当天,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帮家里拖地板、第一次帮父母盛饭,他的父母非常感动,对父母、对老师的态度也从原来的动不动就顶撞变为尊敬,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教师们回来后都感慨万千,争相把自己的经历与同事分享,爱心更浓了,工作更积极了,身心更健康了;家长们纷纷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支持,甚至不少家长积极主动报名与孩子一起参与,共同体验生活。
此外,儒中还成立了师生、家长义工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上街打扫卫生、义务指挥交通,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打扫卫生等。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联合各社区和村委会,成立家长学校,并组织成立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和策略,将仁礼大爱教育通过家庭的方式逐步向社会延伸。由于家长学校效果明显,儒中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和“佛山市示范性家长学校”。
责任编辑 罗 峰
儒林中学创办于1985年,坐落在美丽的西江之滨。近十多年来,儒中人用实际行动诠释“大爱”,将“大爱”的火种从校园传播出去。他们举办“爱心捐物”“爱心捐款”“爱心物品拍卖”“爱心义卖步行街”等活动,传递“大爱”精神;在韶关、河源建立多个大爱教育基地,拓展“大爱”范围。在“以爱育爱”的理念引导下,儒中实施感动管理,打造“大爱”团队,坚持每周收集感动故事,至今已收集2000多个故事,每学期评选十大感动儒中事迹……
“大爱”之源
“乐善九江,大爱儒乡。”九江民风淳朴,乐善好施,自古以来就有“儒林乡”之美誉。儒林中学的“大爱教育”特色,便是源于“乐善大爱”的优良传统。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实践,坚持开展“爱心教育”系列活动,为构建“大爱教育”积累了深厚基础。
传承九江乐善大爱的人文精神
“乐善大爱,崇文重教”是九江地域文化传统,也是九江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九江历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明清时期,私塾、社学、书院遍布各村,鼎盛一时。朱次琦先生于咸丰八年(1858年)开设的礼山草堂,培养出了包括康有为、简朝亮、梁耀枢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才,其大爱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九江学子。
近年来,九江镇也从“乐善九江”道德模范人物中选出18位杰出代表,将他们的感人事迹汇编成《乐善儒林 大爱无疆——九江镇乐善人物故事精选读本》,其爱心事迹、大爱精神感人至深,影响深远。
儒林中学构建“大爱教育”特色,体现了九江“乐善大爱”的深厚人文底蕴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其教育影响深远。
“爱心教育”系列活动的深厚基础
从2001年开始,儒林中学一直坚持开展“爱心教育”系列活动,至今共筹得善款100多万元。学校还建立了韶关乳源古母水中心学校、乐昌沙坪中学等多个大爱教育实践基地,共资助3000多人次。资助的范围从校内学生扩展到学生家屬、校外贫困学生和社会救助活动,如帮助河源市博雅小学、乳源古母水中心学校和韶关乐昌沙坪中学建立图书室,帮助惠州市龙门大陂小学更换新课桌椅,参与四川汶川地震的救助活动,资助受冰雪灾害影响的韶关乳源古母水中心学校60名贫困学生等。
爱心教育、大爱精神在儒中早已深入人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师生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这为学校构建“大爱教育”特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现实需要
儒林中学生源主要来自九江镇西北片的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参差不齐。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在习惯养成、关心别人、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等方面比较薄弱。此外,部分单亲家庭问题或不良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何培养这些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这成为儒林中学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儒中开展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可接受的,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头说教上的“大爱教育”,让学生真正领悟“大爱”的真谛,并转化为自觉自愿的“大爱”行为。
“大爱”之义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进行爱心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近几年,儒林中学校长彭玉怀提出“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进一步阐释“大爱”的内涵,着力构建“大爱教育”特色,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构建“大爱教育”特色
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提出,“爱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感情,也是进行教育的基础。具有‘爱心’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博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早在两千多年前,“仁爱”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儒林中学“大爱教育”特色就是以“以爱育爱”为办学理念,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去感染学生,通过一系列“大爱教育”系列活动去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形成爱心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同时,通过对学生爱心的培养进而影响一个家庭,影响一个邻居,甚至带动一个社区,促进社区大爱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在“以爱育爱”的引领下,儒中提出了这样的办学目标:创建在全区有一定先进性、示范性和影响性的“大爱教育”特色学校,提高师生综合素养,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学生发展: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学生可接受的“大爱教育”目标,以“爱自己——学会负责和自主、爱他人——学会关爱和感恩、爱学校——学会尊重和理解、爱国家——懂得责任与义务”为行动准则,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举办“大爱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学生“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感恩助人、热爱集体、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于动手、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良好行为习惯。
师资建设:秉承学校“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本感动管理,打造具有“奉献、大爱、儒雅、感动、包容、分享”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开发“大爱教育”资源,通过“感知-体验-内悟-升华”的过程,让学生懂得爱,学会感恩,创新教育模式。开发“大爱教育”特色校本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将知、情、意、信、行相结合,促进师生爱心品质的形成。
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大爱教育”校园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一流的“大爱教育”校园文化,形成浓郁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 共同体建设:以镇教育局《多维度家庭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为引领,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大爱教育资源,继续完善家、校、社区互动的“大爱教育”系列活动体系,拓宽学生“大爱教育”教育渠道,形成家、校、社区“大爱教育”网络体系。
“大爱”之行
从1元到100多万元的爱心善款,从1人到3000多人的资助人数,从1个到2000多个感动故事……十多年来,儒林中学通过“爱心捐物”“爱心捐款”“爱心物品拍卖”“爱心义卖步行街”“爱心拓展”等大爱教育系列活动,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大爱教育”。如今,该校用“以爱育爱”的理念来引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办学成效日益显著。
爱心活动,传递“大爱”精神
在“爱心捐物”中拍卖自己的爱心物品,在“爱心主题班会”上筹集善款,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儒中师生习以为常的活动。作为每年爱心义卖教育系列的“重头戏”,从2001年至今,儒中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七届“大爱教育系列活动”,参加人数累计达3万多人,共筹得善款超过100万元,共资助3000多人次。每年都有许多毕业生回校参加活动,家长和热心人士也乐于参与学校组织的爱心系列活动。
“爱心捐物”。学生亲手描绘的石头画,用饮料瓶、废纸等制作而成的手工艺作品,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爱心物品,都会在“爱心捐物”活动中进行拍卖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学校义卖爱心基金,用于帮扶家庭贫困、学习刻苦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深刻理解“爱是用心关怀”的含义,又可以发掘学生的艺术和科技特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爱心捐款”。为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利是钱”,懂得关心别人,提高学生的助人意识和感恩精神,儒中坚持举行“爱心捐款”活动。“爱心捐款”活动主要通过各班组织的“爱心主题班会”来筹集善款。从活动策划、内容安排到筹款形式的设计,全由学生自发组织。主题班会上,学生不仅踊跃捐款,还通过才艺大比拼的形式筹集善款,甚至不少家长和热心人士也踊跃参加,慷慨解囊。
“爱心物品拍卖”。为了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儒林中学每年在体育馆举行“爱心物品拍卖会”。许多家长和社会人士“不请自来”,拍卖会场人头潮涌、声势浩大。一名参加爱心拍卖会的学生说,“用自己的‘利是钱’既能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还能帮助别人,很开心。”
“爱心义卖步行街”。各班学生事先制定经营方案,通过“摊位竞投”的方式取得义卖摊位。学校有意设计不同经营类别的摊位,要求学生守法經营,写好诚信经营保证书,并交纳诚信金。活动现场,学生精心布置摊位,“儒林文汇”“精品长廊”“美食天地”“DIY梦工厂”“欢天喜地”,以及社会企业、兄弟学校等几十个摊位,物品琳琅满目,人声鼎沸,热闹非常。在传递爱心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策划、理财、竞争、调查、口才和交际等能力,也让学生更了解社会、贴近社会。
开设课程,构建“大爱”文化
除了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大爱教育”还必须有课程来支撑。儒林中学以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农村初中现代‘仁礼教育’模式实践研究》、2015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农村初中“大爱教育”实践》为主导课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构建“大爱教育”文化。儒林中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了30多门快乐校本课程,其中《石头画》《书法》等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大爱教育”课程文化。
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前提下,儒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习惯养成特点,积极开发相适应的行为修养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校长彭玉怀介绍,未来的4年,学校将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六大学生核心素养,结合“大爱教育”要求的学生准则,整理已有的德育成果,开设“大爱教育”校本课程。该校本课程将德、智、体、美育等相结合,把知、情、意、信、行相结合,促进师生爱心品质的形成,具体而言,分为“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爱国家”等四个目标指向,涵盖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团活动、年级计划、比赛、演出、表彰等不同形式。
感动管理,打造“大爱”团队
在“以爱育爱”理念的指导下,儒中倡导并实施感动管理。一方面,学校通过举办生日会、成立教师协会,帮助有困难的教师家庭,同时加强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关爱教师的生活和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坚持每周收集感动故事,至今已经收集2000多个感动故事。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感动儒中十大事迹”的评选,四年来,已经评出七十大“感动儒中事迹”,并以此感染教师,激发工作热情。
由于收集的感动事迹的对象基本都是一线的教师,既有细致真诚、爱生如子的班主任代表,也有冲锋在前、动力无限的中层行政代表;既关注了以憨厚讷言、默默奉献的科任教师,还关注了照顾学生起居、撑起学校教育教学大后方的生活部教师,更不会遗忘爱岗敬业、具备高尚职业操守的非统考科目教师。这种挖掘亮点、表彰激励的做法大大激励了教师团队的工作热情,逐步形成了以“奉献、大爱、儒雅、感动、包容、分享”为核心的价值观。
爱心基地,拓展“大爱”范围
2008年起,儒中分别在韶关乳源古母水中心学校、韶关乐昌沙坪中学、河源市博雅小学、福利院、监狱等地方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学校组织了九批师生、家长共320多人次前往韶关乳源古母水中心学校和韶关乐昌沙坪中学的德育实践基地开展体验活动。让教师、学生和德育实践基地的师生一起参与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的“四同”实践活动,到学生家庭家访体验。
初二(7)班的梁志荣同学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回来的当天,第一次自己洗衣服、第一次帮家里拖地板、第一次帮父母盛饭,他的父母非常感动,对父母、对老师的态度也从原来的动不动就顶撞变为尊敬,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教师们回来后都感慨万千,争相把自己的经历与同事分享,爱心更浓了,工作更积极了,身心更健康了;家长们纷纷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支持,甚至不少家长积极主动报名与孩子一起参与,共同体验生活。
此外,儒中还成立了师生、家长义工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上街打扫卫生、义务指挥交通,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打扫卫生等。同时,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联合各社区和村委会,成立家长学校,并组织成立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和策略,将仁礼大爱教育通过家庭的方式逐步向社会延伸。由于家长学校效果明显,儒中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和“佛山市示范性家长学校”。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