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收获知识,得到启迪。而对于语文课堂来讲,朗读教学、情境教学和文本细读这些方式方法无疑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篇论文就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案例剖析,分析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一起走进《老王》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情境教学;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64-02
《老王》这篇文章出自杨绛先生笔下,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就是这样一篇看似平常的文章在王君老师独特的教学视角下,变得饱含深情,变得发人深省,杨老先生的良苦用心和款款深情被全方位地剖析了出来。无论是学生还是旁观者,都受到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启迪。
有人称王君为教育界一朵鲜丽奇葩,她用蘸满青春的笔墨抒写出语文别样的美。她沉迷于课堂上不期而遇的默契,那是教师和学生倾情交流而形成的神思飞扬,那是灵魂深处情感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正是这样一位颇具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师才能演绎出如此精彩的课堂。
“我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我们的日子要像鲜花,一朵一朵地绽放”,深情的眸子,认真的教态,透着对语文的热爱、执着,对学生的期盼、鼓励。以这样一句话打开整节课的序幕,接着道出“但有时候,生活不会像鲜花一样绽放,有些人的生命像尘土一样卑微,任人践踏,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人公——老王,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悲苦人民的形象。”一种是对人生的态度,一种是对不幸的悲悯,整节课的感情基调在无形中奠定,摆脱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一、朗读教学法
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教学法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语文教师对朗读更是钟爱有加,他们视朗读为学习语文的第一法宝,要求学生能够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在王君《老王》教学案例中,对朗读的训练十分充分,与众不同的亮点是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在理解文本中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先鼓励学生换角色进行朗读,试着去揣摩文本当中所寄予的情感态度,然后进行文本解析,学生在对文本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朗读,朗诵的效果自然会比第一遍饱含更多的情感。比如,课堂实例:将文本中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句子单挑出来进行朗读分析(PPT放映),“唉,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了,那时候他‘脑子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要求学生进行换角色朗读,“假如你是老王,所有听课者是杨绛,你会如何把握这句话的情感,如何转换人称?”王君老师反复强调“唉”这个感叹词,不断地示范,连叹三声,一“叹”叹出了老师对人物角色的深深同情,二“叹”叹出了对学生踊跃回答的无限企盼,三“叹”叹出了此时无声的尴尬,但是王老师依旧满怀耐心地等待学生去充分地准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体悟文本中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再结合相同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推导出文中人物被集体抛弃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朗读,效果会很突出。
二、情境教学法
根据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为情景教学法下的定义,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途径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种——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上主要运用了音乐渲染情境和语言描述情境两个方法。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深深沉醉在音乐烘托出的氛围中。比如,实例:“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摇他面如死灰?摇两只眼睛都结着一层翳?摇分不清哪一只瞎?摇哪一只不瞎?摇说的可笑些?摇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摇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摇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摇打上一根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摇”,对于PPT上的这段文字,王老师要求学生在悲伤的配乐中去朗读这段文字,声音压低、放缓,去试着体会老王临死前的生命状态,体会杨绛对像老王这样的底层人民深深的怜悯和同情。
其次,语言描绘能够提高感知的效应,情境会变得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王君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创设了很多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设身处地地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比如,实例: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人物“活命”的状态,王老师精心截取了这样几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要求学生转换角色——倘若你是老王,老师是杨绛,依据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课文的整体把握,和老师进行角色对话。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文本中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体会人物处境的凄苦。
三、文本细读法
著名文艺理论家南帆老师说过:“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在《老王》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看到王君老师将文本细读这种方式运用得炉火纯青,通过“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境、发现空白和探究疑点”等等这些小方法来达到文本细读的效果。实例1:紧扣“老王”这个称呼,让学生反复体会其中的深义;实例2:“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她该不该‘心安’?”,要求学生们就“心安”两字进行剖析,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语言,各抒己见。
四、结语
好的课堂在于师生的良好互动,能够听到彼此的声音,而不是一家独秀。好的教师是“德艺双馨”演员,德之“馨”,表现在这种演员深明表演“大义”,绝不会霸占舞台,她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成为主角,什么时候成为配角,这就是对王君老师的真实写照。她是教育界新生派的代表,点燃语文的那把青春之火,激起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无限热情。让我们的课堂在回归本真的同时依旧生机盎然,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挥散我们的汗水,倾注我们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
[3]李山林.语文教学理论观点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6).
[4]刘岩.浅谈朗读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5]陶维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研究,2005,(11).
作者简介:张燕(1989-),女,山西省临汾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情境教学;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64-02
《老王》这篇文章出自杨绛先生笔下,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就是这样一篇看似平常的文章在王君老师独特的教学视角下,变得饱含深情,变得发人深省,杨老先生的良苦用心和款款深情被全方位地剖析了出来。无论是学生还是旁观者,都受到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启迪。
有人称王君为教育界一朵鲜丽奇葩,她用蘸满青春的笔墨抒写出语文别样的美。她沉迷于课堂上不期而遇的默契,那是教师和学生倾情交流而形成的神思飞扬,那是灵魂深处情感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正是这样一位颇具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师才能演绎出如此精彩的课堂。
“我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我们的日子要像鲜花,一朵一朵地绽放”,深情的眸子,认真的教态,透着对语文的热爱、执着,对学生的期盼、鼓励。以这样一句话打开整节课的序幕,接着道出“但有时候,生活不会像鲜花一样绽放,有些人的生命像尘土一样卑微,任人践踏,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人公——老王,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悲苦人民的形象。”一种是对人生的态度,一种是对不幸的悲悯,整节课的感情基调在无形中奠定,摆脱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一、朗读教学法
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教学法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语文教师对朗读更是钟爱有加,他们视朗读为学习语文的第一法宝,要求学生能够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在王君《老王》教学案例中,对朗读的训练十分充分,与众不同的亮点是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在理解文本中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先鼓励学生换角色进行朗读,试着去揣摩文本当中所寄予的情感态度,然后进行文本解析,学生在对文本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朗读,朗诵的效果自然会比第一遍饱含更多的情感。比如,课堂实例:将文本中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句子单挑出来进行朗读分析(PPT放映),“唉,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了,那时候他‘脑子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要求学生进行换角色朗读,“假如你是老王,所有听课者是杨绛,你会如何把握这句话的情感,如何转换人称?”王君老师反复强调“唉”这个感叹词,不断地示范,连叹三声,一“叹”叹出了老师对人物角色的深深同情,二“叹”叹出了对学生踊跃回答的无限企盼,三“叹”叹出了此时无声的尴尬,但是王老师依旧满怀耐心地等待学生去充分地准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体悟文本中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再结合相同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推导出文中人物被集体抛弃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朗读,效果会很突出。
二、情境教学法
根据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为情景教学法下的定义,情境教学主要是某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的途径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种——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王君老师的这节课上主要运用了音乐渲染情境和语言描述情境两个方法。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深深沉醉在音乐烘托出的氛围中。比如,实例:“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摇他面如死灰?摇两只眼睛都结着一层翳?摇分不清哪一只瞎?摇哪一只不瞎?摇说的可笑些?摇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摇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摇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摇打上一根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摇”,对于PPT上的这段文字,王老师要求学生在悲伤的配乐中去朗读这段文字,声音压低、放缓,去试着体会老王临死前的生命状态,体会杨绛对像老王这样的底层人民深深的怜悯和同情。
其次,语言描绘能够提高感知的效应,情境会变得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王君老师的这堂课上,她创设了很多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设身处地地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比如,实例: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人物“活命”的状态,王老师精心截取了这样几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了”,要求学生转换角色——倘若你是老王,老师是杨绛,依据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课文的整体把握,和老师进行角色对话。这样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文本中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体会人物处境的凄苦。
三、文本细读法
著名文艺理论家南帆老师说过:“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在《老王》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看到王君老师将文本细读这种方式运用得炉火纯青,通过“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境、发现空白和探究疑点”等等这些小方法来达到文本细读的效果。实例1:紧扣“老王”这个称呼,让学生反复体会其中的深义;实例2:“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你认为呢,她该不该‘心安’?”,要求学生们就“心安”两字进行剖析,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语言,各抒己见。
四、结语
好的课堂在于师生的良好互动,能够听到彼此的声音,而不是一家独秀。好的教师是“德艺双馨”演员,德之“馨”,表现在这种演员深明表演“大义”,绝不会霸占舞台,她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成为主角,什么时候成为配角,这就是对王君老师的真实写照。她是教育界新生派的代表,点燃语文的那把青春之火,激起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无限热情。让我们的课堂在回归本真的同时依旧生机盎然,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挥散我们的汗水,倾注我们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
[3]李山林.语文教学理论观点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6).
[4]刘岩.浅谈朗读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5]陶维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研究,2005,(11).
作者简介:张燕(1989-),女,山西省临汾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基础教育(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