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理解科学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t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科学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再仅仅是某个科学知识,这些单一的知识在网络上都能直接查阅到,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更重要的科学精神和获取科学知识的科学方法,并在生活中进行迁移、运用,也就是深度学习。科学课堂上,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制定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中发现知识和理解科学,才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在科学课堂上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在结构性实验材料的选择、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记录的能力、课堂上学生间的交流、科学与技术工程相结合等方面都可以既能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把握学科的本质,又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的学习者。
  一、选择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
  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的次序就是材料的结构;所谓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具有这种功能的材料叫具有严密结构的材料,简称有结构性的材料。选择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才能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
  苏教版二年级《磁铁的吸力》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磁铁具有能够吸引铁、钴、镍的性质时,我们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就要有所选择了。学生在生活中是接触过磁铁的,比如磁铁玩具、磁铁文具,还有一些生活用品也是带磁铁的,学生知道磁铁是能够吸引铁的,或者知道磁铁能够吸引某种金属。如果我们还比较传统地用一些铁制品和非金属类的物品让学生预测和实验,意义就不大,没有从学生的前概念入手,是没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甚至都谈不上学习。我们可以选择这样几种材料:铁丝、铅丝(这两种材料的外观上比较相似,生活中学生会误认为是同一种物质)、塑料球1、塑料球2(外面的塑料比较薄,内有大铁块)、塑料球3(外面的塑料比较厚,内有小铁块)(这3个塑料球的外观一样,内部不一样,通过研究,学生不仅能够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还能隔着物体吸引铁,但是隔着的距离又是有一定的范围的)、镍片(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能接触到镍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磁铁不仅能够吸引铁,还能吸引镍。钴有放射性,不能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探究)、铜丝。
  在科学课堂上,一般都是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先进行预测,再进行实验,但如果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预测环节就会流于形式,往往出现预测和实验观察的结果都是一致的,那这个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有什么收获呢?只是动手操作了一下。实验前,学生要独立地思考,带着疑问或者要验证的问题去实验,才是有目的的实验。没有收获的学习不是真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改变自己原来的认知或者收获新的知识,才是真的学习,才是深度学习。
  二、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记录能力
  评判一项研究是否科学,首先不在于你的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察资料有多真实。因此,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记录的能力,对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至关重要。很多科学教师比较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但观察的同时如实地记录下来更重要。对被观察对象要进行客观的、准确的描述,进行记录、描述是解释的基础,解释是你的观点,而描述就是你的证据。同样,在科学课堂上,我们也要学会搜集科学的证据,才能保证有科学的解释和发现。即使得到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也能通过查找自己观察记录的数据去寻找原因,以便改进或者更正。
  在研究摆、杠杆尺、小车的拉力等实验时,都是进行量化记录,并且要重复实验,因为要考虑到人为操作、工具的使用等因素,不能拿某一次的数据来进行归纳和总结。科学实验和发现是可以重复的,我们要通过多次的实验、观察和记录,才能客观地发现其规律。科学家做某一项实验,可能要重复成百上千次,甚至更多,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但也要像科学家那样重复多次,才能说明数据的准确性。
  而在观察植物、动物等活动中,不是要记录实验数据,那描述的语言要客观和准确,不能不顾事实胡编乱造,不能把解释当成事实,也不能将推理的东西当成事实或别人说的东西当成事实。比如在观察蜗牛时,有学生把自己的感觉写入了观察记录,出现“蜗牛真有毅力,蜗牛很胆小”等语句,甚至有学生记录“蜗牛的嘴里有一万多颗牙”,这都不是真实观察的结果。
  教师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的讨论中应该多问“证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小学科学课注重培养学生搜集证据的习惯、真实地进行观察记录的习惯,自然会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会科学探究,进行深度学习。
  三、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要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除了确定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确定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和发展学生,还要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而不能灌输知识。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不只在实验和观察中,同样也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之中,智慧的小火苗在碰撞之后才能燎原。
  在苏教版三年级《认识固体》中有一个环节——如何比较不规则玩偶的体积大小。在前面的环节中,学生身边已经有面粉、玉米粉,教室讲台上还有盐、沙子、水等物体。学生很容易就能联想到用圆柱形的透明容器和粉状物体来测量——用同样多的粉状物体填埋玩偶,哪个玩偶填埋进去粉状物体在容器中多,说明哪个玩偶体积大,但学生选择用什么粉状物体可能就不一样了。教师不要给学生进行指定,否则学生既不能明白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物体,也会养成自己不思考一味等待教师的答案给予,这种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更不是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选择的理由。比如面粉、玉米粉颗粒比较小,测量得更精确;使用黄沙更经济,也不会造成浪费;水会让塑料玩偶浮起来,要用手把玩偶压下去完全浸没才行,操作不是很方便;盐的颗粒适中,但在空气中放的时间长了会容易融化。
  在交流之前,学生的思维比较窄,可能只想到一两种方案,但通过交流之后会发现有更多的方法,还了解了在同一件事情上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利弊。这些收获都不是教师能够直接给予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交流和思考的。
  四、科学与技术工程相结合
  深度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参与人类已有的社会实践,使得人类历史与学生息息相关,使学生能够成为在历史中展望未来、创造未来的社会实践主体。
  时下国内STEM活动开展得很火热,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融合起来,这样的项目化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很好地体现了“学做合一”,用科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运用数学和技術,设计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做到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不再单纯地学习刻板的概念知识。
  教科版六年级《认识杠杆》,在教学了杠杆省力的原理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设计制作一根小杆秤。对小学生来说,小杆秤上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一种衡器,见证历史的工艺,也蕴含了科学知识——杠杆原理。学生可以利用杠杆省力的原理,结合数学的测量,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杆小杆秤意义很大。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风向标等等,每一个活动都比简单的知识灌输学得更有兴趣,更扎实。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教师的课堂活动安排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基础,以深度学习为目的,让学生在核心概念、科学思维、科学精神上都得以提升。这样,学生才能具备终身学习的素质,才能成为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人。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教育也由传统填鸭式转变为引导式的素质教育。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阶段抓好素质教育将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对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相比于传统的课堂讲解,在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是一门讲解科学知识的学科,其与生活密不可分,很多知识可以通过实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双语教学,将英语作为学科教学的第二语言,旨在让学生掌握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他们英语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克服传统英语教学学用脱节的弊端。以此为目标,笔者对三年级科学相关内容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尝试在三年级开展了小学科学双语教学。  一、尝试:实施双语教学的策略  囿于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一开始就把英语作为科学教学的主要语言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加快,小学科学科目的教学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加强小学科学教学的学科化和规范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学的方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本文就如何设计学科化和规范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措施进行了相关阐述。  一、学科化、规范化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
科学教育注重学生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动手实践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将“做”与“思”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设计相关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分析与思考做出合乎科学常识的推论,并运用推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情境、指导学生探究科学基础知识和完成相关练习任务,提升科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支架原是指在建筑行业起支撑作用的脚手架。“教学支架”是指由教育者对学习者所提供的即时支持。本文以《弹簧测力计》一课为例,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为学生学习科学搭建有效的“教学支架”。本课设置三个教学环节,分别是课堂引入、估测重力、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对应设置三个“教学支架”,本文结合课堂实录进行分析。  一、设置“游戏支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用学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信息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科学,探索科学,学以致用,是新时代赋予一代新人的要求。小学生尚处于接受科学知识的启蒙时期。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科学教育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科学啟蒙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存在一些难懂的知识点,而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贴近生活
一、工程设计理念下校本科学课程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各地的学校通过远程教学和家庭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科学的机会。因此,适用于远程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尤为必要。  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离开小学科学课标与课程。现行的小学科学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实践与科学探究两方面内容。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然规律。例如,杯子里的热水为什么会变凉?小学生的科学探究任务是了解和诠释科学
科学课改革后,小学科学新教材中自然科学内容增多,而这些内容在课内很难有效把握,需要增加课外观察时间。为了高效地完成课标内容,我们开发了自然笔记课程。这是一门融合课程,以项目任务为学习载体,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为目标。该课程对学科内容、学习时空、学习评价进行多维度的融合,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在真实项目任务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年科学课进行改革,一二年级开始增设科学课。在新
科学工作室在区教科研中心教研室的指导下,紧紧围绕“集慧备课—有效课堂—专家引领—和谐成长”这一目标,突出抓好两个培训,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探索科学课教学规律,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任教科学的教师普遍感觉科学课难教,难在哪?我觉得:难在科学性和探究性的把握上,难在研究解读教材中,难在指导实验的烦琐准备里,难在课堂教学组织的调控中……面对如此现状,科学工作室把“双培”(即
合适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活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四课《它们吸水吗》一课中有“我们造一张纸”活动,课本中介绍的造纸方式采用的实验材料是玻璃杯、搅拌棒,首先将餐巾纸放入水杯浸泡,然后搅拌纸屑和水,调成浆状,最后把纸浆倒在棉布上,用纸巾吸水形成纸。这种方式造纸耗时很长,并且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手部力量不足,搅拌不够充分,造出来的纸形状不规则且比较粗糙,不符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