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研探索科学课教学规律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e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工作室在区教科研中心教研室的指导下,紧紧围绕“集慧备课—有效课堂—专家引领—和谐成长”这一目标,突出抓好两个培训,扎实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努力探索科学课教学规律,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任教科学的教师普遍感觉科学课难教,难在哪?我觉得:难在科学性和探究性的把握上,难在研究解读教材中,难在指导实验的烦琐准备里,难在课堂教学组织的调控中……面对如此现状,科学工作室把“双培”(即培训教材、培训教师)作为工作室开展活动的基本内容。
  培训教材是活动基础。每学期初,工作室都会安排骨干教师对教材进行解读:从课程标准、教材编排体系、教学目标、重难点和疑点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从全册、单元、课时三个层面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同伴交流,研读课程标准,泛读有关资料,通读全册教材,细读每课内容,精读每个图解,从而达到用好教材、吃透教材、解疑释困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培训教师是活动重点。工作室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引导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订阅相关的报纸刊物,关注网上教研平台,做到线上和线下结合,多方位多层次地吸收学习,不断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二是通过集慧备课、三讲两评、磨课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学能力提升;三是抓好师徒结对,通过一对一导航,指导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促进他们在科学教学上的快速成长。
  二、教研一体,追求有效
  集体“备”课、互动“研”课、注重“思”课是科学工作室开展活动的三环节 。集体“备”课,“一备二议”,即采取个人前置备课、集体议课的模式进行,这个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们各抒己见,提出评价和修改建议,形成了人人主講、人人发言的良好氛围。
  工作室每学期都要开展互动“研”课,由个人粗放研究转换到集体细推磨课中来。如吴老师执教《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他历经了初次备课说课、一讲评课、二讲磨课、三讲展示的环节。这个过程是辛苦的,但也是甜蜜的,他感慨地说:“经历过磨课,我痛并快乐着,三讲两评让我收获良多。”每次研课都是多重收获,承载了思路的摩擦、思想的碰撞,让群体智慧在合作中升华。
  工作室成员吴老师深挖教材,精心备课,应该做的实验,从来都是想尽办法组织起来。他在讲授《热胀冷缩》时,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液体热胀冷缩的现象,尝试了很多实验仪器,想着怎样才能既操作简便又容易观察到现象呢?最后采用大试管堵上橡皮塞,在橡皮塞上打孔,插上中性笔的空管,试管内放高锰酸钾,这样把试管放到热水里就能很轻易地看到紫色的液面上升。为了课堂上的几分钟,教师课下需要准备较长时间,尤其是没有专业的仪器,只有自己动手制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松懈了,科学课的教学就会变得空洞无味。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为了让“思”课更优化,我们开展了交流评析1 1活动。主要做法是:从学生表现、同事交流、上课感受中反思,思考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着重从有意义的扎实的有效率的充实、有生成的丰实和常态中的平实等方面进行思考,群组交流,不求经典,但求有观点。工作室结集成册的“且行且思文集”记录了大家的教学设计、反思和随笔,见证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足迹。
  霍老师执教了《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一课,学生实验探究充分,在猜测验证交流之后得到了结论,并联系实际,拓展到生活。课上得很精彩,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但她仍有遗憾,写下了长长的教后反思。如:感觉到认识弹力、弹性与弹力的区别中,微小形变是学生认知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让学生结合观察,充分地表达,教师引导语言过多而琐碎。在用一用环节,学生说出了具有弹性的物体,但对物体弹性的作用剖析不充分,尤其是学生语言不够标准,意思表达了,但不够准确,教师没有适时指导。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科学工作室一借专家之力,即邀请市区级科学教研员老师做专题报告,并指导课堂教学,为大家传经送宝;二借名师之力,即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上的研修平台和一师一优课活动,在论坛和网络上与名师交流,观看课堂教学实录,从中汲取丰富的教学经验,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以“根”为本,以研促教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精神。“问题就是课题”,工作室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为点,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小而必要。
  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一般由现象、问题、材料组成,关键在于是否能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氛围。研究中,大家冥思苦想,创设多种情境进行验证,如拉人游戏、拽书体验、视频引入、猜谜质疑等,归纳总结出悬念情境、信息情境、游戏情境、求异情境等,应用于课堂,取得了良好效果。此课题顺利通过了结题答辩,并在区级成果推介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四、科学探究,收获快乐
  一套好的材料造就一堂好课,材料的准备是探究的基础。听了会忘记,看了会记住,做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学科学一定要“做科学”。科学工作室开展了科学竞赛、实验操作比赛,学生动脑动手比拼科学小制作,拼粘人体骨骼图,让卡片上的鹦鹉站立起来。科学手抄报、幻想画、小实验的评比展示了学生动手探究和猜想验证的能力。
  科学工作室以“双培”为重点,以“研究课”为载体,以“有效”为目的,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强化内力,借助外力,行走在合作教研幸福成长的路上。
其他文献
小学科学课不仅有广泛的科学知识,更涵盖了很多语文知识,小学科学课中还涉及很多不常见的汉字。提到教学识字,都认为是语文教师的工作,其实,科学课教师要与语文教师结对,指导学生学习科学课中“难懂的汉字”,科学课识字能极大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中认识和学会汉字,作为教师要想改变学生学习科学课中汉字的被动性,只有通过多元化的识字教学方法,才能建立学生科学课中识字的自信心,并且收到实效。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一般会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设。但在实际引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完全掌控学生的思想,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一些始料未及的新问题,科学课堂上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超出预设方案的新状况,这些就是生成性问题。如果处理得当,这些生成性问题就可以转变成用来丰富、拓展、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这也就形成了灵活性十足的、多元目标的生成性教学,能够极好地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一、挖掘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教育也由传统填鸭式转变为引导式的素质教育。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阶段抓好素质教育将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对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相比于传统的课堂讲解,在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是一门讲解科学知识的学科,其与生活密不可分,很多知识可以通过实践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双语教学,将英语作为学科教学的第二语言,旨在让学生掌握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他们英语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克服传统英语教学学用脱节的弊端。以此为目标,笔者对三年级科学相关内容进行了校本化处理,尝试在三年级开展了小学科学双语教学。  一、尝试:实施双语教学的策略  囿于小学生的英语水平,一开始就把英语作为科学教学的主要语言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加快,小学科学科目的教学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加强小学科学教学的学科化和规范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科学教学的方式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本文就如何设计学科化和规范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措施进行了相关阐述。  一、学科化、规范化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对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
科学教育注重学生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动手实践中形成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将“做”与“思”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设计相关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分析与思考做出合乎科学常识的推论,并运用推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情境、指导学生探究科学基础知识和完成相关练习任务,提升科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支架原是指在建筑行业起支撑作用的脚手架。“教学支架”是指由教育者对学习者所提供的即时支持。本文以《弹簧测力计》一课为例,分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为学生学习科学搭建有效的“教学支架”。本课设置三个教学环节,分别是课堂引入、估测重力、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并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对应设置三个“教学支架”,本文结合课堂实录进行分析。  一、设置“游戏支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用学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信息已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科学,探索科学,学以致用,是新时代赋予一代新人的要求。小学生尚处于接受科学知识的启蒙时期。因此,小学科学教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科学教育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科学啟蒙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存在一些难懂的知识点,而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贴近生活
一、工程设计理念下校本科学课程开发的目的与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各地的学校通过远程教学和家庭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科学的机会。因此,适用于远程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尤为必要。  校本课程开发不能离开小学科学课标与课程。现行的小学科学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实践与科学探究两方面内容。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然规律。例如,杯子里的热水为什么会变凉?小学生的科学探究任务是了解和诠释科学
科学课改革后,小学科学新教材中自然科学内容增多,而这些内容在课内很难有效把握,需要增加课外观察时间。为了高效地完成课标内容,我们开发了自然笔记课程。这是一门融合课程,以项目任务为学习载体,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为目标。该课程对学科内容、学习时空、学习评价进行多维度的融合,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在真实项目任务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年科学课进行改革,一二年级开始增设科学课。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