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九年级化学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微课程有相当的优势,能配合教授内容,以提高学习兴趣,保存便捷等。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类型的微课应用方式,使用时机都值得探讨。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化学;教学实例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国内很多“微课程”研究专家对“微课程”的概念界定稍有出入,但大致都认同“微课程”是内容短小,但完整的。唐军指出: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微课程主要概念:从时间长度来看,时间较短,目前比较倾向于每个主题时间为 5-8 分钟;从课的主题来看,主题相对独立,具有针对性,解决一个主要问题[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
笔者对自己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微课程研究情况做一个浅析。
刺激源自生理学的概念,表示激发活动的因素或者行动的动因。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差异,据笔者调查,初中学生在感觉刺激下,例如图片,视频实验等,更容易产生求知动力,可见可触可嗅的内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在对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调研中发现,在“课上老师教授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哪种呈现方式对你更有效?”这个问题中,参与调研的学生中有51.85%的学生更喜欢观看视频,33.33%的学生更喜欢通过老师的讲解来学习。笔者通过两个实例说明微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法:
1.以主线呈现。
作为课堂主线呈现的微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便于学生把控课堂节奏。但这里的微课程不能与用于课堂引入的某些影视片段,或者替代实验的操作视频混淆。
中学教学中也开始出现项目学习的尝试与探究,笔者在《碱的性质》复习课中,以手工皂制作为学习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复习碱的性质。由于手工皂制作工艺并不是探究重点,而是整节课的学习主线,因此笔者制作了一个手工皂制作工艺流程微课,展示原料的选择、量取、操作、检验、提出废料处理等问题。
该微课程在课堂上使用,通过教师课上引导,学生便能轻松的整理出流程图,从而认识什么是“工艺流程”,把握学习项目的关键点,发现隐藏在流程中对应碱的性质,这样的微课程是对整节课、整个项目学习的浓缩呈现,学生通过观看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主线,明确整节课中各节点的诉求,此类微课程的使用不仅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把控课堂,还能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因此,把这样的微课程放在整节课的开始,替代情景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以教学资源使用
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的微课程很多,适用与初中化学课堂的微课程一般以生动有趣为宜,这样的微课程利于初中学生接纳。笔者听过一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课,授课老师在课上使用了自己制作的有关元素符号的微课程,与普通微课程不同的是,生动诙谐的语言,形象的化学史图片,再加上贴近学生年龄段特点的网络符号,表情包。
一段元素符号的化学史和书写注意点浓缩呈现,整个视频完整的向学生说明了元素符号的出现史、书写要求,注意事项。作为化学教师都深刻明白化学史是一个一个的故事,又不仅仅是故事,它还存在着化学学科精神学科态度学科的价值观。一个喜闻乐见的载体,更容易让目标达成。
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每个化学老师都有讲好故事、讲生动故事的本领,因此一个生动的微课程,具备推广应用的价值。
1.知识建构型微课
微课程可以在5到10分钟就一个知识点,从来源到发展,从基础到拓展训练,进行完整的演示。例如笔者制作了《氢气性质与制取》微课,以电影《火星救援》片段引入到实验演示氢气性质,再到氢气制取装备的选择原理,到完成复习巩固,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只需用八分钟左右。
这八分钟里,笔者设计了一个利用ppt制作的氢气制备建议装置与改进装置对比动画演示,这样的动画模拟,在学生的个人终端上出现,效果要优于应用于集体学习中。经过教师的精心制作,又不同于网络授课:不出现教授教师,干扰因素更少,引导性更强。知识建构型微课程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便于学生在众多的微课程中迅速选择。加之可以反复回放,这就为学生掌控课余学习的主动性提供了可能。
此类微课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作为学习资源在课前发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建构相关知识点的基础知识,辅助反转课堂。也可以作为课后复习整理的资源,为学生的知识重构提供依据。
2.难点突破型微课
就九年级学生的学龄段特点,九年级化学中的一些概念是有相当难度的,有些是抽象的,不易理解例如:溶解度,有些又是微观的,不易观察如:微粒的运动。把这样的知识点制成微课程来突破难点,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溶解度曲线上点的移动》这个微课程,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入手,对溶解度线外的点如何变为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哪些方法可以使得溶解度图上的点发生何种移动,细细梳理,最后再用典型例题来复习巩固,这样個抽象知识就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很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类微课程适合用于课后巩固,难点突破。制作该视频时,教师的讲解细致入微,学生在观看时如同接受老师的个别辅导。微课程观看的主动权在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消除“捆绑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力差异等个性差异,自己去选择学习内容,是对学生的身心规律的尊重。
从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教师的学习已经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电脑、PAD、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使得微课程的优势越见明显。
1.线上平台:利用固定的线上平台展示微课程,可以辅助:回顾练习;学生提问、教师答复;数据统计等,进一步提升微课程的使用效果。
2.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互动性弱于教学平台,但可以广泛推送,学生可以在手机终端便捷的收看教师推送的微课程,消除了地域、时间上的限制。
3.利用QQ等社交软件:微课程可以通过此类社交软件由教师发送给特定学生,针对性更强。
4.个人终端存储:微课程时间短,清晰度要求不高,成品后占用空间小利于储存,也方便学生随时观看。
虽然微课程有其特有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有必要制成微课程,微课程也还不能替代学生的探究学习,也不能实现集体学习中小组互动学习,更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作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各种录频软件的出现,微课程的制作越来越便捷,但微课程的制作关键还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笔者认为微课程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还是化学教师,更多的实践研究可以让微课程在化学教学中更充分的发挥积极作用。
[1] 唐军. 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 上海教育教研, 2013, (09): 55-59+90.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邰洋(1979/02)、女、中学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外国语学校、江苏省、邮政编码:213000
联系电话:18961416883、E-mail:3578070@qq.com
籍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
本人从事化学教育18年,其中高中教学16年,初中教学2年。
研究方向:“互联网+”时代下的化学学习方向。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化学;教学实例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国内很多“微课程”研究专家对“微课程”的概念界定稍有出入,但大致都认同“微课程”是内容短小,但完整的。唐军指出: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微课程主要概念:从时间长度来看,时间较短,目前比较倾向于每个主题时间为 5-8 分钟;从课的主题来看,主题相对独立,具有针对性,解决一个主要问题[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
笔者对自己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微课程研究情况做一个浅析。
一、提供刺激提升学习动力
刺激源自生理学的概念,表示激发活动的因素或者行动的动因。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差异,据笔者调查,初中学生在感觉刺激下,例如图片,视频实验等,更容易产生求知动力,可见可触可嗅的内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在对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方式调研中发现,在“课上老师教授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哪种呈现方式对你更有效?”这个问题中,参与调研的学生中有51.85%的学生更喜欢观看视频,33.33%的学生更喜欢通过老师的讲解来学习。笔者通过两个实例说明微视频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法:
1.以主线呈现。
作为课堂主线呈现的微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便于学生把控课堂节奏。但这里的微课程不能与用于课堂引入的某些影视片段,或者替代实验的操作视频混淆。
中学教学中也开始出现项目学习的尝试与探究,笔者在《碱的性质》复习课中,以手工皂制作为学习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复习碱的性质。由于手工皂制作工艺并不是探究重点,而是整节课的学习主线,因此笔者制作了一个手工皂制作工艺流程微课,展示原料的选择、量取、操作、检验、提出废料处理等问题。
该微课程在课堂上使用,通过教师课上引导,学生便能轻松的整理出流程图,从而认识什么是“工艺流程”,把握学习项目的关键点,发现隐藏在流程中对应碱的性质,这样的微课程是对整节课、整个项目学习的浓缩呈现,学生通过观看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主线,明确整节课中各节点的诉求,此类微课程的使用不仅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把控课堂,还能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因此,把这样的微课程放在整节课的开始,替代情景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以教学资源使用
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的微课程很多,适用与初中化学课堂的微课程一般以生动有趣为宜,这样的微课程利于初中学生接纳。笔者听过一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课,授课老师在课上使用了自己制作的有关元素符号的微课程,与普通微课程不同的是,生动诙谐的语言,形象的化学史图片,再加上贴近学生年龄段特点的网络符号,表情包。
一段元素符号的化学史和书写注意点浓缩呈现,整个视频完整的向学生说明了元素符号的出现史、书写要求,注意事项。作为化学教师都深刻明白化学史是一个一个的故事,又不仅仅是故事,它还存在着化学学科精神学科态度学科的价值观。一个喜闻乐见的载体,更容易让目标达成。
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每个化学老师都有讲好故事、讲生动故事的本领,因此一个生动的微课程,具备推广应用的价值。
二、提供学习资源保障课外学习
1.知识建构型微课
微课程可以在5到10分钟就一个知识点,从来源到发展,从基础到拓展训练,进行完整的演示。例如笔者制作了《氢气性质与制取》微课,以电影《火星救援》片段引入到实验演示氢气性质,再到氢气制取装备的选择原理,到完成复习巩固,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只需用八分钟左右。
这八分钟里,笔者设计了一个利用ppt制作的氢气制备建议装置与改进装置对比动画演示,这样的动画模拟,在学生的个人终端上出现,效果要优于应用于集体学习中。经过教师的精心制作,又不同于网络授课:不出现教授教师,干扰因素更少,引导性更强。知识建构型微课程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便于学生在众多的微课程中迅速选择。加之可以反复回放,这就为学生掌控课余学习的主动性提供了可能。
此类微课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作为学习资源在课前发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建构相关知识点的基础知识,辅助反转课堂。也可以作为课后复习整理的资源,为学生的知识重构提供依据。
2.难点突破型微课
就九年级学生的学龄段特点,九年级化学中的一些概念是有相当难度的,有些是抽象的,不易理解例如:溶解度,有些又是微观的,不易观察如:微粒的运动。把这样的知识点制成微课程来突破难点,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溶解度曲线上点的移动》这个微课程,从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入手,对溶解度线外的点如何变为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哪些方法可以使得溶解度图上的点发生何种移动,细细梳理,最后再用典型例题来复习巩固,这样個抽象知识就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很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类微课程适合用于课后巩固,难点突破。制作该视频时,教师的讲解细致入微,学生在观看时如同接受老师的个别辅导。微课程观看的主动权在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消除“捆绑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力差异等个性差异,自己去选择学习内容,是对学生的身心规律的尊重。
三、借助网络削弱学习的地域限制
从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教师的学习已经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电脑、PAD、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使得微课程的优势越见明显。
1.线上平台:利用固定的线上平台展示微课程,可以辅助:回顾练习;学生提问、教师答复;数据统计等,进一步提升微课程的使用效果。
2.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互动性弱于教学平台,但可以广泛推送,学生可以在手机终端便捷的收看教师推送的微课程,消除了地域、时间上的限制。
3.利用QQ等社交软件:微课程可以通过此类社交软件由教师发送给特定学生,针对性更强。
4.个人终端存储:微课程时间短,清晰度要求不高,成品后占用空间小利于储存,也方便学生随时观看。
虽然微课程有其特有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有必要制成微课程,微课程也还不能替代学生的探究学习,也不能实现集体学习中小组互动学习,更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作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各种录频软件的出现,微课程的制作越来越便捷,但微课程的制作关键还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笔者认为微课程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还是化学教师,更多的实践研究可以让微课程在化学教学中更充分的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军. 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 上海教育教研, 2013, (09): 55-59+90.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作者简介】
邰洋(1979/02)、女、中学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外国语学校、江苏省、邮政编码:213000
联系电话:18961416883、E-mail:3578070@qq.com
籍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
本人从事化学教育18年,其中高中教学16年,初中教学2年。
研究方向:“互联网+”时代下的化学学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