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我国,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靠调节社会分配,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来实现和谐”。一个日渐疏远父母、家庭的大学生,怎么会有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又怎么会有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因此,重塑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关系人情道德,而且事关社会和谐。
感恩教育的内涵
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1.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高校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其中教育是基础,而德育在教育中又处于首要地位。感恩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高校感恩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切实实现高校德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
2.感恩教育促使大学生善待自我和进行自我教育。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尊重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自己的独立人格。由于心怀感恩的大学生会真诚地尊重别人,同样,也会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通过感恩教育,大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将心比心去理解他人,从而逐渐会体谅别人,去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并学会自控,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
3.感恩教育能够很好的改善人际关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知道用感恩的心去报答于己有恩的人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有利于师生、同学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一博,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自己的成长、成功。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现在部分大学生享乐思想严重,责任观念淡薄,感恩意识缺失;人际关系功利化,人情冷漠,淡忘恩情;亲情感恩观念淡化,“索取”与“感恩”心态失衡等多个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疏忽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他们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理不清自己的社会角色,不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未思考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2.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弱化了感恩教育。很多父母在生活上,一味地宠爱、溺爱子女,却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也从不要求子女回报。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回报”的责任。久而久之,造成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就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
3.学校教育智育与德育失衡,忽视感恩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者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高校过多的追求就业率,开设智育课程大大增多,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许多大学生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等,都与高校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4.市场经济的社会负面效应,影响感恩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刺激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感恩意识的缺失,更不懂得如何表达对父母、亲朋、教师以及社会的感激之情。
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对策建议
1.营造感恩气氛,培养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环境,都是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前提。①家庭方面。家长要注意从思想上和生活细节上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大学生能够体验父母的辛劳,从而更加热爱家庭、珍惜生活、感恩生活。②学校方面。要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并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道德意识,教育他们懂得感恩。③社会方面。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尊重,都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使他们心存感恩,感谢社会。反之,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倡导形成相互施恩与感恩的人际关系体系,在这样的感恩性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互相交融、互相激励、互相感染,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有关感恩事迹题材的作品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最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深化感恩的层次,强化感恩意识。①教会学生识恩、知恩。要让大学生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②教会学生知恩图报。要让大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精神上的回报。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感激父母;要让他们理解老师盼生成材的良苦用心,把接受老师的教育和认真学习变成自觉行动;要让他们学会相互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国家和社会,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③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慈悲的心理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信念和品格。
3.拓宽感恩途径,实践感恩。①大学生感恩教育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应该指出,感恩教育重在“情感渗透”,而不应该拘泥于教育方法方式。尤其是管理教师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某种启发、内化,彼此共享感悟与心得,共同提高。②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应利用高校德育工作方式灵活多变、教育内容紧贴时代的特点,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强化教育效果。考虑到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要,一年级适时开展“识恩”、“知恩”教育,二、三年级可侧重于“报恩”教育,四年级可以结合实际开展“施恩不图报”教育。③在助学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近年来,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和数量逐年增大。各类助学工作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而应适时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点拨,唤起学生们的感恩心。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自立及自尊的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感恩教育作为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应该通过感恩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他们感恩的行为,而这也是未来的社会公德普遍提高的保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刘进田.个人生活原则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5-08-02.
[2]蔡景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情怀培养探析,怀化学院学报,2006.25.
[3]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国教育学刊,2005(7.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分团委
感恩教育的内涵
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1.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高校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与服务社会,其中教育是基础,而德育在教育中又处于首要地位。感恩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高校感恩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切实实现高校德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
2.感恩教育促使大学生善待自我和进行自我教育。尊重是以自尊为起点,在自己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尊重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展现自己的独立人格。由于心怀感恩的大学生会真诚地尊重别人,同样,也会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通过感恩教育,大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将心比心去理解他人,从而逐渐会体谅别人,去学习他人的长处,宽容他人的不足,并学会自控,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
3.感恩教育能够很好的改善人际关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知道用感恩的心去报答于己有恩的人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有利于师生、同学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常怀感恩之心,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一博,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自己的成长、成功。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现在部分大学生享乐思想严重,责任观念淡薄,感恩意识缺失;人际关系功利化,人情冷漠,淡忘恩情;亲情感恩观念淡化,“索取”与“感恩”心态失衡等多个方面。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疏忽感恩教育。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满腹牢骚、怨天尤人,抱怨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相反,他们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理不清自己的社会角色,不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未思考过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
2.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弱化了感恩教育。很多父母在生活上,一味地宠爱、溺爱子女,却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也从不要求子女回报。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回报”的责任。久而久之,造成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就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
3.学校教育智育与德育失衡,忽视感恩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者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高校过多的追求就业率,开设智育课程大大增多,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许多大学生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等,都与高校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
4.市场经济的社会负面效应,影响感恩教育。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刺激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致使一些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感恩意识的缺失,更不懂得如何表达对父母、亲朋、教师以及社会的感激之情。
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对策建议
1.营造感恩气氛,培养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感恩环境,小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环境,都是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前提。①家庭方面。家长要注意从思想上和生活细节上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大学生能够体验父母的辛劳,从而更加热爱家庭、珍惜生活、感恩生活。②学校方面。要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并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澄清与抵制各种消极、错误的道德意识,教育他们懂得感恩。③社会方面。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尊重,都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使他们心存感恩,感谢社会。反之,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倡导形成相互施恩与感恩的人际关系体系,在这样的感恩性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互相交融、互相激励、互相感染,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有关感恩事迹题材的作品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最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2.深化感恩的层次,强化感恩意识。①教会学生识恩、知恩。要让大学生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承担一份歉疚,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②教会学生知恩图报。要让大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精神上的回报。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懂得孝敬父母、感激父母;要让他们理解老师盼生成材的良苦用心,把接受老师的教育和认真学习变成自觉行动;要让他们学会相互关爱、珍惜友谊、共同进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国家和社会,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③教会学生施恩不图报。一个人不仅要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慈悲的心理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信念和品格。
3.拓宽感恩途径,实践感恩。①大学生感恩教育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应该指出,感恩教育重在“情感渗透”,而不应该拘泥于教育方法方式。尤其是管理教师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某种启发、内化,彼此共享感悟与心得,共同提高。②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应利用高校德育工作方式灵活多变、教育内容紧贴时代的特点,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强化教育效果。考虑到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需要,一年级适时开展“识恩”、“知恩”教育,二、三年级可侧重于“报恩”教育,四年级可以结合实际开展“施恩不图报”教育。③在助学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近年来,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和数量逐年增大。各类助学工作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而应适时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点拨,唤起学生们的感恩心。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自立及自尊的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感恩教育作为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应该通过感恩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进而外化为他们感恩的行为,而这也是未来的社会公德普遍提高的保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刘进田.个人生活原则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5-08-02.
[2]蔡景华.当代大学生感恩情怀培养探析,怀化学院学报,2006.25.
[3]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国教育学刊,2005(7.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分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