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写教案,本来就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内在规定,显然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是,当教案承载起教学检查的重任时,问题就接踵而至了。据调查,我市有很多学校总是把教师教案撰写情况作为工作量化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月月查,平时突击抽检,期中期末进行大评比,可谓权重之大。最后评比的结果往往是教案内容写得多、字写得认真的就成为获奖和大力表扬的对象。而那些教案写得少、“看不懂”的往往就成为被批评和扣奖金的对象。
其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案的检查,主要目的也只是为了促使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案作为教师备课行为的呈现形式,在功能上可分为检查功能和服务功能。教案的本位功能是服务性的,不仅是为教作准备,更是聚焦于学服务于学,其主要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过多强化了教案的检查功能,淡化了教案的服务功能。
我们知道,备课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它的主要行为方式就是思考。而教案的撰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充其量只能算是思考的一种备忘录罢了。事实上,了然于心比诉诸笔端更为重要,只要上课的教师心里清楚,教案写得多与少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无关紧要的。除非,那位教师所从事的是“照本宣科”或“贩卖知识”的行当。有时候,做老师越久,撰写教案的行为就越是疏于松散,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不备课。相反,有时为备一节课,可谓是要花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绞尽脑汁去思考和感悟。就像有的名教师所说的那样:为上好一节课,要用一生的时间。可见,这种备课行为是已经达到了一种比较自觉的程度了,难道还非得画蛇添足地写在备课笔记本上吗?也许,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是如此在备课,但谁又能保证那些写教案认真的教师都是在专心致志地备课吗?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只是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内容照搬到备课笔记上,并且绝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在课后补出来的。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见,用教案来检查课堂教学和备课行为,是禁不住推敲的。因为教案已成为应对各级领导检查却又很少关注实用价值的一种形式。我们现在的许多管理弊端就是约束性的措施太多,鼓励性的措施太少,撰写教案这样一个完全需要自主性的活动也被形式主义所害。可以想象,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抄写的教案被检查者翻检一下,几分钟后,就变成了一堆废纸,这是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啊!
传统的备课方式和教案模式那种千篇一律的格式要求和统一的检查标准与新课程下教学的个性化和动态生成性要求已成为一对无法克服的矛盾。教案改革,已经是一种趋势。这既是对教师的解放,也是对管理者自身的解放。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教育界有人提出电子备课、无纸化备课的口号,于是出现了共享式教案、课程化教案、个性化教案、动态化教案、学案化教案和实用性教案等形式,更有甚者提倡“0”教案,取消写教案、只需写教学反思的做法。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其赋予教案以新的内涵与功能。但是,教案改革也并不等于就是取消写教案、提倡“0”教案。只有那些有生命力的教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实用的。
教案管理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如果我们换一种管理方式,也可以达到比检查教案更好的效果,那就是多进课堂,多和教师交流,多带教师学习,采用正面引导而非反面堵截的方式。为了更全面,还可以利用调查学生、随堂抽查教案等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部门要提高效率就只有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尽量少占用教师的备课时间,适时适地地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提供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引导教师怎样写教案,同事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同时也不要硬性规定教师课课写教案,只要撰写教案的形式方法灵活多样,有创意即可,能够让教师写出自己的看法,打造自己的亮点更佳。
同样的是教案管理,李希贵在山东高密一中的时候,做法就很独特。为了表示对老教师的尊重,对老教师的备课情况不予检查,但是可以当作教学资源交到档案室,由青年教师借阅参考。期末,根据借阅率发给一定的稿费。这种倡导性的措施,极大地鼓舞了老教师,他们都以借阅率为荣,不仅积极备课,精心准备,还从如何给青年教师提供参考入手,改进教案。
另外,学校职能部门还可以进行服务化教案管理。例如学校可以组建教案库,花钱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教案买下来收集整理,形成学科资源库让教师共享。再比如学校可以进行教案评比,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撰写的最有个性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至少5个教案拿出来,由学校教务处组织人员进行评选,把评选出来的优秀教案存放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年终考核指标之一就是看你有多少教案入选学校的教育教学数据库或你的教案有多少被点击使用,这个数字也可以说明你在这个方面对学校发展作出了多少贡献。因为其他老师在备课时就可以随时从数据库里调出现存的最好的档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再创造。因为教师总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实现教育目的,而不是站在平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据库的味道就会越来越浓。
所以,教案的服务化管理是可以从根本上促成教案功能由工具性向服务性转变,从而达成教案管理由刚性要求向软性放活的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青龙中学)
其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案的检查,主要目的也只是为了促使教师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案作为教师备课行为的呈现形式,在功能上可分为检查功能和服务功能。教案的本位功能是服务性的,不仅是为教作准备,更是聚焦于学服务于学,其主要目的是为课堂教学服务。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过多强化了教案的检查功能,淡化了教案的服务功能。
我们知道,备课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它的主要行为方式就是思考。而教案的撰写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充其量只能算是思考的一种备忘录罢了。事实上,了然于心比诉诸笔端更为重要,只要上课的教师心里清楚,教案写得多与少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无关紧要的。除非,那位教师所从事的是“照本宣科”或“贩卖知识”的行当。有时候,做老师越久,撰写教案的行为就越是疏于松散,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就不备课。相反,有时为备一节课,可谓是要花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绞尽脑汁去思考和感悟。就像有的名教师所说的那样:为上好一节课,要用一生的时间。可见,这种备课行为是已经达到了一种比较自觉的程度了,难道还非得画蛇添足地写在备课笔记本上吗?也许,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是如此在备课,但谁又能保证那些写教案认真的教师都是在专心致志地备课吗?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只是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内容照搬到备课笔记上,并且绝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在课后补出来的。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又有什么意义呢?可见,用教案来检查课堂教学和备课行为,是禁不住推敲的。因为教案已成为应对各级领导检查却又很少关注实用价值的一种形式。我们现在的许多管理弊端就是约束性的措施太多,鼓励性的措施太少,撰写教案这样一个完全需要自主性的活动也被形式主义所害。可以想象,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抄写的教案被检查者翻检一下,几分钟后,就变成了一堆废纸,这是多么令人难过的事情啊!
传统的备课方式和教案模式那种千篇一律的格式要求和统一的检查标准与新课程下教学的个性化和动态生成性要求已成为一对无法克服的矛盾。教案改革,已经是一种趋势。这既是对教师的解放,也是对管理者自身的解放。在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教育界有人提出电子备课、无纸化备课的口号,于是出现了共享式教案、课程化教案、个性化教案、动态化教案、学案化教案和实用性教案等形式,更有甚者提倡“0”教案,取消写教案、只需写教学反思的做法。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是要经过实践检验的。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其赋予教案以新的内涵与功能。但是,教案改革也并不等于就是取消写教案、提倡“0”教案。只有那些有生命力的教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实用的。
教案管理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如果我们换一种管理方式,也可以达到比检查教案更好的效果,那就是多进课堂,多和教师交流,多带教师学习,采用正面引导而非反面堵截的方式。为了更全面,还可以利用调查学生、随堂抽查教案等方式。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部门要提高效率就只有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尽量少占用教师的备课时间,适时适地地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提供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引导教师怎样写教案,同事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同时也不要硬性规定教师课课写教案,只要撰写教案的形式方法灵活多样,有创意即可,能够让教师写出自己的看法,打造自己的亮点更佳。
同样的是教案管理,李希贵在山东高密一中的时候,做法就很独特。为了表示对老教师的尊重,对老教师的备课情况不予检查,但是可以当作教学资源交到档案室,由青年教师借阅参考。期末,根据借阅率发给一定的稿费。这种倡导性的措施,极大地鼓舞了老教师,他们都以借阅率为荣,不仅积极备课,精心准备,还从如何给青年教师提供参考入手,改进教案。
另外,学校职能部门还可以进行服务化教案管理。例如学校可以组建教案库,花钱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教案买下来收集整理,形成学科资源库让教师共享。再比如学校可以进行教案评比,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撰写的最有个性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至少5个教案拿出来,由学校教务处组织人员进行评选,把评选出来的优秀教案存放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年终考核指标之一就是看你有多少教案入选学校的教育教学数据库或你的教案有多少被点击使用,这个数字也可以说明你在这个方面对学校发展作出了多少贡献。因为其他老师在备课时就可以随时从数据库里调出现存的最好的档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再创造。因为教师总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实现教育目的,而不是站在平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据库的味道就会越来越浓。
所以,教案的服务化管理是可以从根本上促成教案功能由工具性向服务性转变,从而达成教案管理由刚性要求向软性放活的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青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