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问场”,释放“问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a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教师要善于以学生对文本的“元认知”为原点,创设有底气、有序、有质的课堂“问场”,让学生有问、会问、乐问;要珍惜每一个问题,以“问”为教学契机,引学生之问与文本核心段落、核心词语、核心人物、核心思想融合,在融合对话中走向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要精选核心之问,以“问”为翘板,导学生之问促思辨与讨论、集中与拓展学习活动的开展,在开展体验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就能在融合文本核心等“问场”的构建中,释放语文课堂的“问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核心;问场;问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45-02
  “问”是人们跟这个复杂世界对话的开始。对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力创造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让学生敢问、能问、乐问,并持续构建让学生主动问、善于问的氛围,在这样的“问场”中,让问题发酵,使学生的素养得以生成。这样的“问场”有其内在的特质,如师生关系有平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共振”,探讨内容有梯度等。学生在“问场”中能够获得持续丰富的学习经验,并使内心品质得到自由、健康的成长。
  课堂之问,绝不是就问而问,而是引学生之问走“上坡路”,让“一生之问”变成“全班之问”,让简单之问变成“深刻之思”,让“不沾边之问”变成“关键之问”。教师的引导颇显重要,“问的课堂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将教师的点拨与释疑当成其中的重要元素”。那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让问“转轨”呢?不妨把学生之问与文本核心领域进行对接、嫁接、连接。
  一、“问核心”:搭建审美桥梁
  核心段落是指能集中表现人物思想内涵和文章主旨的段落。有时是一个主要段落,有时是相关联的几个段落。当学生提问跟文章的某段有关联时,教师就可以指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具体的段落,在自主提问和教师导读的背景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入。
  (一)赏读“群段”悟情感
  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有学生这样问:“这位扫路人都七十多岁了,还不退休,自己住在深山老林里,难道他不怕么?”
  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文本的核心人物——扫路人。学生关心老人独居深山害不害怕,这彰显了他们单纯的一面,学生的情感诉求正映衬了老人的精神内核。老人的内涵也正是学习这篇文本需要领悟的核心。为此,我引导全体学生逐一阅读文中老人跟作者的对话:“读一读,想一想,从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在学习《广玉兰》一文时,有学生问:“‘总之,只凭几个优美的词句是不能概括它全部内涵的。’这里的‘内涵’是指什么?”
  广玉兰的内涵有哪些?这个问题其实也启发了教师和其他同学:广玉兰不仅有着冰清玉洁的质感,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引导全体学生阅读四、五、六自然段,在具体的赏读中,真切地感受广玉兰的具体内涵。
  (二)赏析“独段”理表达
  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一个学生这样问:“为什么说没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呢?”这个问题涉及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核心:怎样的天游峰。学生看似简单的一问,但是经过教师对问题与段落的嫁接,就能让学生触摸到文本的核心领域,明晰哪里是重点段,并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新知,学会文本的表达特色。
  二、“问人物”:揣摩情怀人格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把问题与教材中的人物对接,就能将课堂教学引向对人物个性与品格、内涵与品质的领悟上来,从而使读者与作者、主人公巧妙自然地“相聚”,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和谐共振的教学效果。
  (一)感悟人物精神内涵
  一篇文章,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心理诉求,是作者对生命经历进行思想诠释的载体。引领学生学习教材文本,不妨去了解作者特定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思想内涵。
  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时,师生展开了对话与提问。
  生1:老师,请问于谦的家是哪里的?王冕的家又是哪里的?
  师:嗯,这个同学不仅读诗歌,还关心诗人的家是哪里的。
  生2:这两位诗人都是浙江钱塘人。
  师:自古江南人才辈出。除了想知道诗人的家在哪里,你还想了解于谦、王冕的哪些背景呢?
  生3:于谦,做官清廉,心系国家和百姓的安危,当时曾率北京军民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这两首诗都有借物抒情,以诗言志的特点。为此,教师十分珍惜学生的提问,及时捕捉学生问题中的核心词语,发现学生提问中蕴含的自我情感诉求,并进行拓展、延伸,从而让“边缘的问题”走向了教材的核心领域。
  (二)领悟人物品格内核
  主人公是文本内涵的重要元素,对其品格内核的领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问的具体情况,给学生留足对核心知识自我领悟的空间,启发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来“解释”自己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把学生之问与主人公“挂钩”。
  如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一个学生问道:“老人七十多岁了,还没有退休,而且独自一人住在深山老林里,难道他不害怕么?”这个问题体现了学生对老人的关心和疑惑。关心,是学生由己及人的自我體验的自然迁移;疑惑,是缘于学生对老人的初步认识。以此为契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领会文中描写老人与“我”对话的句子,使学生慢慢走进老人的内心,感受到老人对武夷山上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的眷恋之情。
  三、“问词语”:寻觅联系布局
  核心词语对理解教材往往具有厕龙点睛、四两拨千斤的功效。教师在备课时应细致捕捉关键词语,并将这些关键词语随时与学生共享,向学生渗透联系上下文、前后有勾连的学习策略。
  (一)课前捕捉备酝酿
  钻研教材时,教师要留心隐藏在文本句段中的核心词语,通过圈、画、写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研读。圈,就是用特定符号圈出来;画,就是将核心词语所在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写,就是解释其含义、诠释其表达价值。于此,这些关键词语在学生心中有了思考的痕迹,这是让核心词语在课堂上进行发酵的首要环节。
  (二)课中勾连促理解
  根据学生之问,教师提示学生结合上文或下文的某些词语进行理解。这既能增强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整体素养。
  如在学习王冕的《墨梅》时,师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生:“只流清气满乾坤”这句中的“流”可否换成“留”?
  师:请你联系“满”字来分析、揣摩。
  生:“满”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流”则能与“满”相对应。不断地“流”才能渐渐地“满”。
  总之,对教材的研读,教师心中需有核心意识。只有持续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核心,开展核心学习活动,方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落实。
  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问,是思维的起点。根植儿童心理诉求,师生共同倾听学生真诚、疑惑的声音,构建以生为本、以问导学的课堂,让学生有问、敢问,并持续生成一种“问”的生长态势,促进学生爱问、好问,才能使学生身在教室,心更在课中央,才能让有效教学走向以“问”为中心的卓越课堂。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统编教材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编排模式。鉴于其特殊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效落实这“双线”。教师要引领学生初读文本,总结批注的角度;细读文本,感受批注的作用;实战演练,把握批注的特点。这样教学就能在落实语文要素与人文素养的同时,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言实践;人文主题;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在东北,有一个小城,以红色闻名,被誉为“塞北延安”,她就是北安,原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所在地,被称为“英雄之城”“革命之城”“战斗之城”。    北安曾是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工兵学校、萌芽学校所在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就毕业于北安拖拉机手训练班。  北安在东北抗战和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形成了以北安为中心的黑龙江省根据地。1945年日本投降,中共中央东北局派王堃骋、陈大凡等19
[摘 要]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为一个习作单元,其教学策略应读与写并重,讲究自我表达与他人交流的结合。在习作单元教学过程中,应树立起学生的读者意识,从学生需求、单元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围绕单元要素进行教学资源聚合、写作活动整合、读写训练组合,注重习作方法的指导、习作内容训练以及最后的习作评价。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语力的提升,让习作真正成为有效的交际工具。  [关键词]习作单元;教学策略;整体教学;语力
近日,王健林谈到要想当世界首富先定下一个小的目标,“先挣它一个亿”,迅速引爆网络和朋友圈。  这段话出自某访谈节目,这也是王健林的第一次综艺节目之旅。在对话环节中,当谈到“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真的对吗?”这个话题时,王健林表示,心和舞台是一个逐渐放大的过程,做会谈时很多学生上来就说要当首富,但是却没有目标。“想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一个亿。你
[摘 要]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时要从激发学生的内心需要开始。首先是通过对比来让文本解读有热度,其次是通过预习让文本解读有温度,再次是通过挖掘让文本解读有深度,这样才能让文本解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对比;预习;挖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3-0080-01  文本解读
[摘 要]词语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当前低年级词语教学的效率并不高。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还是没有找准教学点。对于《端午粽》一课,教师在展开词语教学时应做到:在结构上,寻找相似,主动拓展;在意思上,关注相近,引导辨析;在作用上,突出重点,构建体系。  [关键词]统编教材;词语教学;教学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
[摘 要]小故事,大道理,是寓言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揠苗助长》是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则寓言故事。如何让学生在静态的语言文字中发现蕴藏于其中的智慧,并将这种智慧用动态的言语方式呈现出来呢?教师可以通过读、讲回环,引导儿童感受寓言独特的言语方式;通过品、演合一,激发儿童言语的感性彰显;通过思、说递进,唤醒儿童言语的理性生长。  [关键词]寓言文本;言语表达力;揠苗助长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聚焦习作能力发展的某一方面,将各个知识点分解在课文阅读、练习设计和习作例文中,使习作教学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这样的特殊单元,在教学时应精准定位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言语形式,体悟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处理好单篇和多篇、单篇和单元的关系,整体规划设计,并搭建支架,助力学生习作表达。  [关键词]习作单元;编写意图;教学解析;教学
如果你患有高血压,那么一定要注意,睡多睡少都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美国纽约芒特西奈医院医疗团队分析了20.4万名高血压患者后发现,每天睡7至8个小时最健康,中风的风险最低,只有约5%。与这些“健康睡眠者”相比,睡眠不足的人和睡得过多的人患中风的概率分别高83%和74%。  其实健康人也应该适度睡眠,睡眠时长以7.5小時为最佳。有研究显示,普通人每天睡眠的时间超过8小时,中风的风险会高46%;若是连续
有这样一种乐器非常有型,而且很特别,你听说过哪个乐器能骑着演奏?不需要看得懂五线谱,可以轻松上手,这就是非洲鼓。  玩非洲鼓不图玩的有多高深,就一点足可以让你坚持下去,那就是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协调能力,激发思考的创意,在拍打中,在热汗洒落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身体,指尖的末梢神经经过拍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脚同时打着节奏,脑袋想着拍子,原始的非洲节奏还能舒缓压力,释放人的天性。  这天,在泰谷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