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egua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所谓“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1]。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2]。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启迪大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和适应能力。
  人文素养的缺失,主要是指大学生应有的文学修养过低,历史文化知识贫乏,道德理想追求迷茫,待人接物的价值评判缺少起码的悲天悯人情怀[3]。缺乏人文素养的大学生由于没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做铺垫,往往缺乏创造性、开拓性、战略性和预见性的能力。在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人文素养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现代社会发展迫切呼唤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修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探析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变革时期,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交融,都不可避免的对人们的人文精神产生巨大的震荡。作为社会精神文明辐射源、思想库的大学校园,也必将受到巨大的冲击,直接的表现就是普遍地存在着当代大学生漠视和冷落人文素养的现象。
  1.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导致人文内涵日益流失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全面培养逐渐被“才”的专业训练所替代。科技与人文的分离导致了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高校人文课程的不尽完善致使科技教育基本取代了人文教育,现代文化教育基本取代了传统文化教育,单一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了人格整体教育,人文传统被淡化,人文教育被削弱,人文精神正在失落,人文内涵也日益流失。
  当代大学生应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两条轨道上同时前进,失去任何一条轨道都将难以运行。人文与科学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杨叔子先生多次阐释了人文和科学“和而不同”的关系。“和”,即两者同源共生、其根其源都在实践之中,都是为了探索与揭示客观规律[4]。 “不同”,即两者研究对象和性质不同,科学研究“物”,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人文研究“人”,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5]。在这个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交融渗透的时代,必须用人文性规范科学的步伐[6]。
  2.社会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导致人文环境日益削弱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的经济转型和文化转型,必然会在一个相当时期内引起文化失范和价值的多元混乱,商业主义、拜金主义思潮勃然而起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提前登陆,缺乏制约机制的权力对市场的强行介入与消解等,都成为我国向法制化、民主化推进的重要阻力,也使人性的自由全面、健康发展的历史趋势横遭拦截。在漫长的教育发展史上,人文很长时间都占据着教育的核心地位。我国已有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理想人格的养成被当作教育的重要目标。但近代以来,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支配下的工具理性甚嚣尘上,导致了教育中的人文主义日渐式微[7]。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是从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沟通中渲化而来的,它深刻地体现了本民族物质与精神特质的观念形态,它是一种融科学、知识、艺术、道德、观念等于一体的综合体。
  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使不少大学生缺乏对人文精神的求知欲。“追求功利、淡于修养、实用第一”成为大学生选择知识的价值标准。他们往往过分关注就业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情感因素的陶冶,从而导致了人文素养的缺失。
  3.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导致人文传统日益淡化
  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理念逐渐淡化了其作为社会的思想文化中心和科学思想中心的地位,漠视了传统文化,个别大学生在多元化共存的文化格局中所表现出来的拒绝传统、技术至上、智慧欠缺、道德低落,责任缺失等弊端就是人文精神日益失落、人文传统日益淡化的集中体现[8]。
  大学生人文品质的弱化直接表现为对人类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情操品格的熏陶。大学生活的狭窄化、专业化、技术化、单一化的倾向,消蚀了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创造兴趣[9],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刚刚脱离高考指挥棒的莘莘学子又步入了重洋文轻国文、重专业轻人文的实用性学习怪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考级拿证上了,人文教育日益边缘化。学校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又往往停留在书本上、课堂上,不注重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只注重人文知识的刻板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内化,人文教育显得空泛化。
  4.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日益失落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人的内在灵魂与生命。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是造成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日益失落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的教育评价制度中,考试是最重要的手段。“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首流传甚广的校园歌谣,生动地反映出考试的重要性。本来考试只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但是在我国却变成了一种目的, 而且是学习的唯一目的。尤其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巨大作用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以高考为中心,围绕高考来运作,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坚持过早的文理分科,在教学目标上坚持以分数为导向,以升学率为终极的评价标准,较为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忽略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片面应试的结果,造成了智育一枝独秀的“考试机器人”,导致了受教育者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分离。
  高考不仅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重要的是为祖国的未来发展选拔人才。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教育的本体功能被扭曲。事实证明:应试教育不仅不能从数量上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且也无法从质量上满足对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当前,虽然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了, 但是传统教育体制的弊端依然阻碍着学生健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完整人格的建立。
  
  大学生人文素养重建的可行性对策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杨叔子曾深刻指出:没有科技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人文教育的落实,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是一个步步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教育[10]。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社会转型、新旧体制转换、社会思潮冲击力巨大的今天,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塑造健全的学生主体——提高人文意识和人文品格是关键
  据央视进行的在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抽样调查显示,有85%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其中65%是因为应付高考而无法涉猎人文知识,10%左右的学生认为人文知识有无关系不大,而余下的学生认为人文知识根本就没有用,可见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极其缺乏,人文意识极其淡薄。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品格离不开大学生这个主体。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实践中,由于缺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了一些大学生人格的非理性化和价值观的庸俗化,人生目标迷失,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意识缺失,诚信意识失落,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以上种种都根源于人文素养的缺失。因此,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是形成对大学生的内化教育机制。
  耗散理论认为,只有开放式的系统才有可能走向有序,封闭式的系统只能走向无序,因此重视社会实践,把人文教育由课堂拓展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极其重要。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直接了解国情、民情,亲身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期望,对于锻炼意志,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责任感和自信心,以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品格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2.搭建有效的文化平台——赋予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感是关键。
  长期以来,由于人文教育具有长效性、渗透性、非生产性以及非直接实用性等特点,人文学科的潜在价值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和漠视,使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心灵教化的问题,大学生人文素养逐步走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社会本位和科学教育的挤压,人文教育和人文课程的建设仍然较薄弱,与社会发展和大众化教育的要求相距还比较远。
  文化平台的搭建离不开课堂这个神圣的地方。在课堂的知识讲授中赋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感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关怀是指社会发展应充分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生成与完善,以及与此密切相连的对人的热爱,对人的关注和热爱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11]。
  邓小平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注重课程教育的渗透功能和导向功能,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
  3.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熏陶与人文渗透是关键
  加强大学生人文熏陶与人文渗透离不开校园这个广阔的思想阵地。校园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全面素质的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社会精英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突出主流价值观、弘扬主旋律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行为方式的定位以及价值观的选择都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以起到导向、规范、教育和激励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毓人以灵气、陶冶以高尚,这是高校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呼唤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呼唤人文素质教育,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更需要呼唤人文素质教育[12]。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重视对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形成一股世界潮流。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深深影响着社会的整体素质,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好坏决定着民族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范志华. 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缺失与重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2]林天翔、蒙启明.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思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7).
  [3]张军. 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 工会论坛,2005(5).
  [4]杨叔子. 科学与人文和而不同[J].历史教学问题,2004(3).
  [5]刘献君.在专业教学中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J]. 中国高等教育,2002(22).
  [6]阎世东.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2(9).
  [7]杨跃民.高校人文教育:问题与建议[J]. 理论探讨,2005(6).
  [8]张晓明. 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
  [9]沈国强.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J].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
  [10]张晋兰.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2000(28).
  [11]王剑.大学校园中的人文关怀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12]熊焰. 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12).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存现句的研究都是学界的热点话题,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都曾对存现句进行了探讨与剖析。存现句是语义上表示何处存在、出现、消失了何人或何物的句式,结构上一般有三段,即
新资助体系下的贫困生认定形势    2007年下半年,国家实行新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各高校受资助学生人数都是往年的数倍。从资助范围看,国家励志奖学金由每年的0.3%扩大到3%;国家助学金由每年的3%扩大到20%,约400万高校学生获得资助;从资助强度看,国家励志奖学金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由过去生均每年1500元增加到2000元[1]。不少院校的资助范围,
诚信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最重要的一种品德之一,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深深担忧,正视这种现象,形成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共识,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1.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随着国际经济业务不断往来发展,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在国际经济、金融、财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财会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在高校教学、人才培养、商业交流中日益受到人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研究生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衡量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 但是,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位论文质量有下滑趋势。本文就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管理三个方面,探讨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题不当  有
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的一项重要使命是编辑加工教材书稿,而教师编撰教材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教材的编辑在书稿的编辑加工中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加工的教材的育人功能,由此可见,教材的编辑应当是教书育人的先行者,作为教材编辑,深深地感到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苦功夫才能胜任这一神圣的使命。    确保教材在政治导向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学术探讨无禁区,新闻出版有纪律。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倡什么,禁止
适量施用尿素能增加苎麻产量,“黄壳早”以全年亩施55kg,“芦竹青”以全年亩施75kg的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产35.5%和36.4%,合理氮、钾肥配比是提高苎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技术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消费意识形态。一直以来,国外对消费意识形态有了大量研究,但基本上对消费社会、消费意识形态持批判态度,国内的研究也大多沿用西方消费社会理论,持相同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是个体的基本心理要素,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于客体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团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甚至有着根本对立和冲突的利益诉求。矛盾的协调和不可协调都要求政治的参与。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观点会导致不同的利益分配结果。由此,人们也会出于对某种利益或价值的关切和对自己某种政治需要的满足感,而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产
2006年5月23—27日,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科博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