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会观察,学生才会觉得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才会用数学的眼光会看待生活,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观察是一种能力,它不是学生一目十行,更不在于教师的夸夸其谈,而在于学生用身心一点一滴地去实践、探索、体会。提高观察力,永远是打开学生成功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小学教师更要将这把钥匙传授给学生,好让他打开一个个科学殿堂的大门。本文就教材中较多出现的图形与空间内容的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入门——细心
小学生观察事物是一种感性的方式,容易形成一种想当然的思维定式。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练习中:“请用12个小正方体拼成下列图形:(1)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2)三个体积不相等的长方体;(3)三个体积相等,形状不相等的物体。”由于学生在操作完前两个活动后,想当然的认为第三题也要求拼三个长方体,结果怎么拼也只能拼出两种形状不同且体积相同的长方体。
对于教材文本信息的细心阅读,图形信息的处理往往是学生观察能力的直接体现,这也较多地和我们学生的应试能力相联系,因此观察的细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就是因为学生审题时没有细心观察所致。错误并不是无处不在,教学中合理设置一些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犯”错误,让学生在“对”与“错”的强烈对比,甚至有一些“火药味”的情境中产生“顿悟”,并在对立、争辩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再如,学生在计算通风管的制作材料面积、游泳池的贴瓷砖的面积时,总是将它想象成六个面,这种滑稽的答案折射出的是学生对生活的不细心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进阶——有序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跳跃性,他们的观察往往也是浮光掠影式的,缺少连续性,善于做天马行空式的意想。而数学知识内在的规律需要一步步去挖掘,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顺藤摸瓜、抽丝剥茧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图1数线段的条数,图2的数三角形的个数,图3看重合的面有多少个,如果任由学生去数,肯定是丢三落四。那么,我们就要求学生在数图1时确定将A点定为左侧端点的线段的条数,再依法找出以B、C、D为左侧端点的线段的条数。图2要求学生先数出一排纵方向重合的面的个数,求出三排重合的面个数,再求横向重合的面的个数,最后求出重合的总个数。图3则应该按照从独立的三角形、由4个小三角形组成的大三角形、9个和16个三角形构成的大三角形,并以△、▽两种方式按从上至下的方向去数。
这些练习不仅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学会观察顺序性的重要,不仅对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有利,更有利于学生解决策略的形成,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终级——反思
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反思作为学生知识内化的一个必经过程,在观察中也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反思,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观察视角,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知识也在这种不断优化、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得到量的积累、质的加深。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学生观察长方体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上面和侧面看起来像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不是我们所说的长方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借助数码相机进行抓取,引导学生讨论,再调整观察角度,然后结合美术课堂中的透视原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一个深层的理解,更对自己的操作要求有更进一步的明确。
又如,张齐华老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长方体有12条棱,如果将长方体12条棱擦掉1条,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如果擦掉2条、3条甚至更多条呢?试一试,看至少留下几条……”这不是一种浅层意识的观察,它已经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张老师在学生的心中也搭起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并在心中不停地进行想象,不断地进行调整。这时学生不再是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观察,它呈现思维与现实碰撞的精彩。这样的教学设计给课堂赋予了生命力,给观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思维在表象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
创造是一种娴熟后的突破,娴熟是全面思考成熟的结果,而思考则建立在细心、有序观察的基础之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观察是一种能力,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全面、更有序、更有创新意义的方向发展;观察是一把钥匙,它开启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大门,更是学生心灵的窗户;观察更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我们教师日益去打磨,才能将它变成一把真的钥匙……
(责编黄海)
一、入门——细心
小学生观察事物是一种感性的方式,容易形成一种想当然的思维定式。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的练习中:“请用12个小正方体拼成下列图形:(1)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2)三个体积不相等的长方体;(3)三个体积相等,形状不相等的物体。”由于学生在操作完前两个活动后,想当然的认为第三题也要求拼三个长方体,结果怎么拼也只能拼出两种形状不同且体积相同的长方体。
对于教材文本信息的细心阅读,图形信息的处理往往是学生观察能力的直接体现,这也较多地和我们学生的应试能力相联系,因此观察的细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就是因为学生审题时没有细心观察所致。错误并不是无处不在,教学中合理设置一些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犯”错误,让学生在“对”与“错”的强烈对比,甚至有一些“火药味”的情境中产生“顿悟”,并在对立、争辩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再如,学生在计算通风管的制作材料面积、游泳池的贴瓷砖的面积时,总是将它想象成六个面,这种滑稽的答案折射出的是学生对生活的不细心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进阶——有序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跳跃性,他们的观察往往也是浮光掠影式的,缺少连续性,善于做天马行空式的意想。而数学知识内在的规律需要一步步去挖掘,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顺藤摸瓜、抽丝剥茧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图1数线段的条数,图2的数三角形的个数,图3看重合的面有多少个,如果任由学生去数,肯定是丢三落四。那么,我们就要求学生在数图1时确定将A点定为左侧端点的线段的条数,再依法找出以B、C、D为左侧端点的线段的条数。图2要求学生先数出一排纵方向重合的面的个数,求出三排重合的面个数,再求横向重合的面的个数,最后求出重合的总个数。图3则应该按照从独立的三角形、由4个小三角形组成的大三角形、9个和16个三角形构成的大三角形,并以△、▽两种方式按从上至下的方向去数。
这些练习不仅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学会观察顺序性的重要,不仅对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有利,更有利于学生解决策略的形成,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终级——反思
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反思作为学生知识内化的一个必经过程,在观察中也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反思,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观察视角,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知识也在这种不断优化、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得到量的积累、质的加深。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学生观察长方体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上面和侧面看起来像一个平行四边形,而不是我们所说的长方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借助数码相机进行抓取,引导学生讨论,再调整观察角度,然后结合美术课堂中的透视原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一个深层的理解,更对自己的操作要求有更进一步的明确。
又如,张齐华老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长方体有12条棱,如果将长方体12条棱擦掉1条,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如果擦掉2条、3条甚至更多条呢?试一试,看至少留下几条……”这不是一种浅层意识的观察,它已经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张老师在学生的心中也搭起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并在心中不停地进行想象,不断地进行调整。这时学生不再是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观察,它呈现思维与现实碰撞的精彩。这样的教学设计给课堂赋予了生命力,给观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思维在表象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
创造是一种娴熟后的突破,娴熟是全面思考成熟的结果,而思考则建立在细心、有序观察的基础之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观察是一种能力,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全面、更有序、更有创新意义的方向发展;观察是一把钥匙,它开启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大门,更是学生心灵的窗户;观察更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我们教师日益去打磨,才能将它变成一把真的钥匙……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