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1
一堂优质的品德课,离不开教师准确科学的课堂评价。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肯定学生学习的优长,指明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树立起坚定的自信,体验学习的乐趣,释放了学习的潜能、个性和创造力。这样看来,课堂评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课堂评价必然成为教师们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
课堂评价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一定的教育评价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学科教学的相关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准备、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综观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轻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认知评价轻学习态度、行为养成评价,重他人评价轻自我评价,重纸上谈兵评价轻实践应用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没有完全发挥调动、指导、反馈学习的功能,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评价中的一些问题,应该加强评价的策略研究。
一、坚持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评价是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这种理论认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智育目标,教会学生学会各种知识和技能,并认为知识学习的情况应该用量化指标来加以衡量。其评价理论漠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志、体验等情感因素,对学习活动没有给予全面的关注,这与当时高度集中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开启十余年,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价中,以对与错、行与不行作为评价学习的基本方法屡见不鲜,用课堂考试、测验替代课堂评价的现象并不罕见。课堂评价简单异化为评判学生学习的是非判断,甚至对无法评价是非的问题也要违背客观实际给予对与错的判断,将学习活动引向歧途;也有的教师并不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重复学生的经验与做法代替课堂评价,把“重复叙述”当作课堂评价的灵丹妙药;还有的评价一味以“鼓励”为主,你说得做得“很好”“非常好”“真棒”“太成功了”,到底好在哪里、棒在哪里,是否存在一定改进的地方,老师并不给予实事求是、细致入微的分析。这些做法都是对课堂教学总结性评价的误用和曲解。
总结性课堂评价对于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查缺补漏,及时反馈、检测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对具有唯一答案知识的测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影响较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总结性评价更多检测的是学生记忆层面的客观性思维问题,而对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等高层次的主观性思维问题无法精确评价。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将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思维发展金字塔”的理论。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按照这两方面理论的指导,小学课堂评价活动应该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一课,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赞颂通信方式,唱歌小组:“太阳当空照,我们打开收音机,天天听消息,一刻不迟到。”教师评价:“你们的歌词很新颖、声音像天籁,你们坚持收听一定有不少收获吧?”“我通过广播听过好多的儿歌和故事呢。”“国家大事我都知道。”“我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都听广播。”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案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唱得好坏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大家讨论坚持收听广播的好处,为学生展现自身的生活经验创造了空间,通过形成性评价较好地引导了学习活动。
二、坚持目标参照导向与目标游离导向相结合,保障课程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的达成
课堂评价必须依据一定的标準进行,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课程标准进一步修订的基础上积极地研究学科学业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必将成为课堂评价的参照标准。课改以来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紧密地围绕一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毋庸置疑,课堂评价也必须坚持目标参照导向,教、学、评活动都要服从于课堂教学目标,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须要协调发展。三维目标以行为动词分层的形式进行表达,其实际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目标彼此融合,互为统一的整体,并不是油和水的关系,所以在实行评价的时候,要坚持三维目标的统一性,不能仅仅囿于知识学习的评价。同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必然注意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评价活动也必然体现出差异性。从而,基于整合的差异课堂评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基础目标的达成。
高效的课堂教学,教的活动往往以点燃学习为目标,学的外延远远高于教的范畴,举一反三、互动生成,所以评价活动不能仅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度,也应该游离预设目标之外,关注教学中生成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保障课程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如《大话交通》一课,学生介绍路的发展演变:我们给大家带来的资料是路。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是土路。之后有沙石路、石子路、石头路,后来有了柏油路、水泥路、四通八大的高速公路。现在还有信息公路,不知道算不算路?教师评,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呀!他们把鲁迅先生的名言应用到了自己的汇报当中。你的知识真渊博,信息高速公路,是把信息的快速传输比喻为“高速公路”。这是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网络。虽不是用来行使的公路,但大家也要关注啊!教师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而是对学生的关切给予回应,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保障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内化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方法。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创造一定时空,让学生审视自身设计的方案或作品,与学习榜样进行对比,提出进一步改进思路,养成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习惯,内化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一些品德教师成功地开展了“三分钟小结活动”,学生以学习过程叙述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列举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自我剖析原因,引发自我关注、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悟、自得的基础上感受成长的快乐。课堂上学生自主评价的形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如小品、歌谣、歌曲、顺口溜等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和汇编,营造爱思考、乐发言、善交流、肯钻研的学习风气,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快乐成长。
研究表明,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小伙伴之间的评价更会引起个体的注意。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使其学会互相交流、学习。如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前,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再开展小组学习,设定规则:“在组里每个人都要先说说自己的想法,通过大家的评价选出最佳的方案,活动后还要对合作精神和贡献率进行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评价胆量和能力不断增强,“你的资料找得真棒,如果你的汇报方式能新颖些就更好了”“你介绍得真精彩”“我们小组某某同学的知识最丰富”。这样,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培养了欣赏、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学品德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造、实事求是、目标全面的评价原则,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应用科学的积极的评价方法,释放更多的学习活力。
一堂优质的品德课,离不开教师准确科学的课堂评价。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肯定学生学习的优长,指明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树立起坚定的自信,体验学习的乐趣,释放了学习的潜能、个性和创造力。这样看来,课堂评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课堂评价必然成为教师们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
课堂评价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一定的教育评价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学科教学的相关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准备、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综观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轻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认知评价轻学习态度、行为养成评价,重他人评价轻自我评价,重纸上谈兵评价轻实践应用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没有完全发挥调动、指导、反馈学习的功能,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评价中的一些问题,应该加强评价的策略研究。
一、坚持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评价是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这种理论认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智育目标,教会学生学会各种知识和技能,并认为知识学习的情况应该用量化指标来加以衡量。其评价理论漠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志、体验等情感因素,对学习活动没有给予全面的关注,这与当时高度集中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开启十余年,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评价中,以对与错、行与不行作为评价学习的基本方法屡见不鲜,用课堂考试、测验替代课堂评价的现象并不罕见。课堂评价简单异化为评判学生学习的是非判断,甚至对无法评价是非的问题也要违背客观实际给予对与错的判断,将学习活动引向歧途;也有的教师并不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重复学生的经验与做法代替课堂评价,把“重复叙述”当作课堂评价的灵丹妙药;还有的评价一味以“鼓励”为主,你说得做得“很好”“非常好”“真棒”“太成功了”,到底好在哪里、棒在哪里,是否存在一定改进的地方,老师并不给予实事求是、细致入微的分析。这些做法都是对课堂教学总结性评价的误用和曲解。
总结性课堂评价对于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查缺补漏,及时反馈、检测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对具有唯一答案知识的测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影响较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总结性评价更多检测的是学生记忆层面的客观性思维问题,而对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等高层次的主观性思维问题无法精确评价。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将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思维发展金字塔”的理论。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按照这两方面理论的指导,小学课堂评价活动应该注重学习过程的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一课,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赞颂通信方式,唱歌小组:“太阳当空照,我们打开收音机,天天听消息,一刻不迟到。”教师评价:“你们的歌词很新颖、声音像天籁,你们坚持收听一定有不少收获吧?”“我通过广播听过好多的儿歌和故事呢。”“国家大事我都知道。”“我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都听广播。”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案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唱得好坏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大家讨论坚持收听广播的好处,为学生展现自身的生活经验创造了空间,通过形成性评价较好地引导了学习活动。
二、坚持目标参照导向与目标游离导向相结合,保障课程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的达成
课堂评价必须依据一定的标準进行,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课程标准进一步修订的基础上积极地研究学科学业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必将成为课堂评价的参照标准。课改以来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断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紧密地围绕一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毋庸置疑,课堂评价也必须坚持目标参照导向,教、学、评活动都要服从于课堂教学目标,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须要协调发展。三维目标以行为动词分层的形式进行表达,其实际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目标彼此融合,互为统一的整体,并不是油和水的关系,所以在实行评价的时候,要坚持三维目标的统一性,不能仅仅囿于知识学习的评价。同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必然注意学生能力的差异性,评价活动也必然体现出差异性。从而,基于整合的差异课堂评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基础目标的达成。
高效的课堂教学,教的活动往往以点燃学习为目标,学的外延远远高于教的范畴,举一反三、互动生成,所以评价活动不能仅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度,也应该游离预设目标之外,关注教学中生成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保障课程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如《大话交通》一课,学生介绍路的发展演变:我们给大家带来的资料是路。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是土路。之后有沙石路、石子路、石头路,后来有了柏油路、水泥路、四通八大的高速公路。现在还有信息公路,不知道算不算路?教师评,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呀!他们把鲁迅先生的名言应用到了自己的汇报当中。你的知识真渊博,信息高速公路,是把信息的快速传输比喻为“高速公路”。这是一个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的信息传输网络。虽不是用来行使的公路,但大家也要关注啊!教师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而是对学生的关切给予回应,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保障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坚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内化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学生自评与互评的评价方法。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创造一定时空,让学生审视自身设计的方案或作品,与学习榜样进行对比,提出进一步改进思路,养成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习惯,内化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一些品德教师成功地开展了“三分钟小结活动”,学生以学习过程叙述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列举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自我剖析原因,引发自我关注、自我认识、自我欣赏、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悟、自得的基础上感受成长的快乐。课堂上学生自主评价的形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如小品、歌谣、歌曲、顺口溜等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和汇编,营造爱思考、乐发言、善交流、肯钻研的学习风气,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快乐成长。
研究表明,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小伙伴之间的评价更会引起个体的注意。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使其学会互相交流、学习。如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前,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再开展小组学习,设定规则:“在组里每个人都要先说说自己的想法,通过大家的评价选出最佳的方案,活动后还要对合作精神和贡献率进行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评价胆量和能力不断增强,“你的资料找得真棒,如果你的汇报方式能新颖些就更好了”“你介绍得真精彩”“我们小组某某同学的知识最丰富”。这样,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培养了欣赏、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学品德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创造、实事求是、目标全面的评价原则,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应用科学的积极的评价方法,释放更多的学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