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德纳1983年在他的专著《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打破了传统的一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1996年,加德纳在七种智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八种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以后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多元智能理论拓展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思路,结合该理论进行教学有助于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性教育;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转变观念,更新评价。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语文 人文性
一、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性教育
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应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为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创设多元开放的课堂,与鲜活的时代紧密相连。旨在陶冶性情、唤醒心灵、自我构建,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炼词需要设计成语接龙,仿例造句活动;根据作文积累和历练需要可以设计口头作文比赛,诗词意境描绘;根据课文讲故事、演讲比赛,联系课文内容一问一答访谈;根据评价鉴赏需要可以设计课本剧表演、鉴赏、学生讲课、学生命题、答题以及举行书法比赛等活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
二、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些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组合,如基于语文学科的专题学习就是与此相吻合的。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要跨越学科界限,做到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同时也有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定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三、转变观念,更新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这一全新的智能理论对于课程评价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与真实生活相关、能提供一个有关学生学习的丰富描述的多元评价系统。(1)内容更新。对评价对象的各种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考查,如把学生课前训练,平时发言次数、社会实践报告等项目也纳入期末成绩评定,让更多的学生愉快参与到学习中来,树立新的课程观。(2)功能更新。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学生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帮助每个学生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生观。(3)方法更新。应有效整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泯灭于僵硬的数字、分数,而应客观地反映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和生动活泼的个性,应适当加入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名著课外阅读、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等定性评价,树立新的教学观。(4)对象更新。应由过分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超越,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高。(5)主体更新。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以人为本,由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转换成评价的自觉构建者,由评价客体转换成评价主体,达到人的自由。注重积极肯定、欣赏式的评价,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评、互评的作用,以获取更广泛的评价信息来源,促进被评学生内省智能和人际智能的提高,树立新的评价观。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语文 人文性
一、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性教育
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应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为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创设多元开放的课堂,与鲜活的时代紧密相连。旨在陶冶性情、唤醒心灵、自我构建,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炼词需要设计成语接龙,仿例造句活动;根据作文积累和历练需要可以设计口头作文比赛,诗词意境描绘;根据课文讲故事、演讲比赛,联系课文内容一问一答访谈;根据评价鉴赏需要可以设计课本剧表演、鉴赏、学生讲课、学生命题、答题以及举行书法比赛等活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
二、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些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组合,如基于语文学科的专题学习就是与此相吻合的。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要跨越学科界限,做到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同时也有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定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三、转变观念,更新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这一全新的智能理论对于课程评价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与真实生活相关、能提供一个有关学生学习的丰富描述的多元评价系统。(1)内容更新。对评价对象的各种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考查,如把学生课前训练,平时发言次数、社会实践报告等项目也纳入期末成绩评定,让更多的学生愉快参与到学习中来,树立新的课程观。(2)功能更新。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学生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帮助每个学生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生观。(3)方法更新。应有效整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泯灭于僵硬的数字、分数,而应客观地反映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和生动活泼的个性,应适当加入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名著课外阅读、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等定性评价,树立新的教学观。(4)对象更新。应由过分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超越,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高。(5)主体更新。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以人为本,由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转换成评价的自觉构建者,由评价客体转换成评价主体,达到人的自由。注重积极肯定、欣赏式的评价,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评、互评的作用,以获取更广泛的评价信息来源,促进被评学生内省智能和人际智能的提高,树立新的评价观。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新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