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故事:为国惜贤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7538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秦穆公,秦成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一,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的人物,在位39年而逝。
  像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活着的时候,便搅的世界不安生,又是东进,又是西扩。临死了,也要搞一个大新闻出来—他要人殉葬,很多人。
  一次群臣聚会,大家饮酒乐甚,好不快活,穆公喝的正在兴头上,突然蹦出来一句:咱哥几个,不能光活着的时候乐呵,等我哪天不在了,还得接着乐呵!
  下面子车氏的三位好汉齐声答应:不论生死,我等都愿追随您的脚步!
  这下麻烦来了,您三位好汉瞎凑什么热闹。
  西周以来,中原地区人殉已经很少了。人殉不符合礼,是当时人人所共知的事情。秦国作为诸侯国中脱离周的管制较为晚的一个,却始终盛行人殉。
  秦穆公在位的时候,殉葬还是有一套制度的,到了战国时期,秦献公才以法律的形式禁止殉葬。具体的规章典范不可考,不过大墓的人殉数量有多达百八十人的,稍微小一点的墓葬也有人殉的现象,具体应该参考墓主人生前的地位。
  像穆公这位,应该是春秋时期秦国地位最高的了,那陪葬的人可不得多整几个。
  这还不算完,光多他还不过瘾,还得带点“精品”下去,这就有了之前酒会上的一番对话了。也就有了这首秦风 黄鸟。
  “交交黄鸟 止于棘 谁从穆公 子车奄息
  交交黄鸟 止于桑 谁从穆公 子车仲行
  交交黄鸟 止于楚 谁从穆公 子车针虎”
  从远方飞来的黄鸟,停留在酸枣树,桑树和荆棘树上,吃着枣子,桑葚补充体力。是谁陪葬了秦穆公呢?是子车氏的奄息、仲行、针虎三位。楚是荆的别称,有痛处的含义。
  看到这里,我觉得有点奇怪,酸枣树和桑树都很稀松平常,唯独荆棘树很奇怪。黄鸟是想不开了?非要停留在荆棘树上休息,就不怕被刺到,受到伤害吗?上面又没有果子吃。
  子车氏乃是关中的周族遗民,周朝东迁后留在故土,归附与秦国。而在穆公时期,尤其以奄息、仲行、针虎三位贤才闻名于世。从秦襄公受封的一百余年以来,经过三四代人的努力,周秦两大原住民表面上已经不分彼此,然而这首黄鸟的出现,却从侧面道出了当时暗流涌动的格局。
  以黄鸟来比喻子车氏三杰,以树木来比喻秦穆公,这是显而易见的套路。可作此诗的人却不安好心,把穆公比作长满刺的荆棘,应该指的是穆公连年征战,秦国死伤了不少人才。放到这首诗里面,则应该特指穆公公然要求三位贤才陪葬了。
  由此可见,这位作者应该也是一位周朝遗民才对,写作本诗,是在替自己的同胞鸣冤。
  稍微联想一下,树木和鸟的比喻,“良禽择木而栖”最为出名,这里应该也有规劝世人的意味:刚开始跟着穆公还可以,到最后他就要刺伤你啦。伴君如伴虎,封建帝王的行为不受约束,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穆公仅陪葬就有177人之多,令人咂舌。
  再扩展一下,秦襄公受封夺回失地以来,三四代人已经过去,按理说已经融合得差不多了。可本诗却又把这个问题抛了出来—秦人要适应周文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后来者,秦国后来即便完成大一统,在文化和心理认同上还是没有彻底和周文明融合,以至于十几年就分崩离析。从这一点来看,这首黄鸟还颇有预言性质。
  “维此奄息 百夫之特 临其穴 惴惴其栗
  维此仲行 百夫之防 临其穴 惴惴其栗
  维此针虎 百夫之御 临其穴 惴惴其栗”
  只有这三个贤才,可以与数百名敌人相匹敌,我走到他们的墓穴,忍不住哀伤的浑身颤抖。
  这几句诗,就更加露骨的表明了作者的身份,一百多号人陪葬,只有这三个人值得书写,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百(wo)人(men)之(de)才(ren),是社会精英。
  这三个人的命运,令后世的文人颇为感慨,陆陆续续出现了一大批以子車氏三杰的故事来写文的名人。比如曹植,陶渊明,柳宗元,苏轼。
  这里引用几句曹植的诗:“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
  不过,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有问题,历史毕竟是人民的历史,没有秦国人民大众的推动,仅凭秦穆公和三个人才就能成就秦国的霸主地位?凭什么仅仅歌颂三良,而忘却了千千万万的底层人民?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苍天在上,你为什么要带走我们的好人!如果可以把他们三个从地府赎回来,死三百个人也是值得的。
  黄鸟这首诗,铺排的阵势比较雄壮,却写不出蒹葭那样的感动。有的只是“人百其身”样式的悲痛。秦穆公死后,秦国再无力东征,诗人对于三良的哀叹,或许也结合了对秦国命运的哀叹。
  然而杀戮的种子已经种下,日后的坑杀四十万赵军,修秦始皇陵寝而杀工匠,都是这颗种子的生根发芽。
  为族惜才,为国惜贤,可又有谁,去惜民呢?
其他文献
雨歇梧桐泪乍收,遣怀翻自忆从头。摘花销恨旧风流。  帘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蒼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
摘 要:在《伟大的盖茨比》一书中,描绘了盖茨比极其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最终却以悲剧结尾。盖茨比悲剧人生的酿成不仅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人生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缩影。  关键词:盖茨比;社会;美国梦;破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1  《伟大的盖茨比》,发表于1925年,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sgera
摘 要:契诃夫以其卓越的才华,在黑暗的时代里创作出了众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仔细阅读他的小说,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讲叙故事时与文本距离的变化,正是这一手法的使用,给他的小数增添了无尽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契诃夫;《套中人》;介入叙事者;距离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2  一、契诃夫和他的作品之间的空间关系  (
摘 要:《楚辞》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历代研究《楚辞》的工作从未停止。东汉王逸的所作的《楚辞章句》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都是楚辞学研究难以逾越的高峰,但两人的训释解读又差异颇多。本文主要以《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则为例,试论王逸与朱熹注《楚辞》的不同之处,并从社会背景、思想风气以及个人遭际等方面阐明原因。  关键词:王逸;朱熹;《楚辞章句》;《楚辞集注》;训释  
摘 要:在中外文学史上,玛格丽特与茶花女作为两个鲜明靓丽的独特女性形象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虽然二人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完全不同,但都有着相似经历都渴望爱情却最终都无法摆脱厄运,本文通过对二人成长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与个人追求三方面来分析二人的悲剧命运成因。从而让更多的学者认识到即使无法摆脱悲剧命运,但是永远都不缺乏追求自我,追求爱情的勇敢的女性。  关键词:女性形象;悲剧命运;个人追求  [中图分
摘 要:“反乌托邦三部曲”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与故事主题都为后来的反乌托邦文学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其中出现的许多相似的经典元素也正是反乌托邦小说发人深省的原因之一。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反乌托邦三部曲”的共性,从而探求该类小说震撼人心的原因。  关键词:反乌托邦;“反乌托邦三部曲”;共性;模式  作者简介:杨天仪(1997.8-),女,汉族,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翻译分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YG2017363。  摘 要: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将文化创意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紧密结合,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的译者要了解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知识,具备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指引,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传播到世界各地。  
摘 要:《西厢记》是元代戏曲的压卷之作,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就。本文拟从《西厢记》发展历程、女性主体意识在元杂剧的复苏以及对历代文学(如《红楼梦》)的影响的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西厢记》的传播图景和接受视角,以为借鉴。  关键词:女性主体意识;解构;《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一、《西厢记》形成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与计划项目(2017YX19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友爱的内涵的阐释形成了特有的友爱观。他的友爱思想明确的叙述了何为友爱以及何以维持友爱,这对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很大的启发。亚里士多德对平等的友爱和不平等的友爱进行分析,使个体与他人能够更好的共处,也凸显了其思想对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共处  作者简介:范
摘 要:若说沈从文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乡野牧原生活缔造者,那么《边城》便是其作品中曲调最为高昂、曲风最为悠扬的一曲牧歌。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一切美好景象的背后,却是沈从文伤感心绪的轻吟。  关键词:挽歌;《边城》;探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一提起《边城》,人们脑中栩栩如生的湘西世界也便分明起来——“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