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wf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我终于算是明白了:家乡最为常见的扁竹根居然就是鸢尾,是鸢尾花这个大类中的一种,可能还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未可知。花儿白色为主调,间杂蓝茵茵的蕊片,凄美、低调、含蓄。
  要知道,鸢尾花名气大着呢。鸢尾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寓意为彩虹。在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就有鸢尾形象的图画记录了,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法兰西王国把鸢尾奉为国人花,希腊人认为鸢尾花是“爱的使者”,鸢尾在古埃及代表了“力量”和“雄辩”,以色列人普遍认为黄色鸢尾是“黄金”的象征。中国古代,大约南北朝时期,大家族庭院中就开始种植鸢尾。
  鸢鸟就是鹞鹰,苍鹰。扁竹根那长相酷似鹰的尾巴。
  朴实善良的乡民们可不管这些,扁竹根就是扁竹根,祖祖辈辈都这样叫,还鸢尾,文绉绉的,酸!他们不爱听,也不愿意接受。乡民们最爱的还是扁竹根的实用价值,扁竹根原来是沤豆食的绝好材料,甚至是他们心知肚明的秘方。
  豆食,书面语叫豆豉,这道食品历史太久远了。《楚辞·招魂》篇中就有“大苦咸酸”的记载,根据注释大苦就是豆豉。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里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这应该是关于豆豉最早的正史记载了。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史记》《汉书》《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其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那是我十岁那年冬天,家里缺衣少食,因而似乎特别寒冷,王、张、江、姚“四人帮”刚刚被彻底粉碎。那年父母从吃大锅饭的社里论工分分到一升多黄豆,真个是草盛豆苗稀的年代啊,一年的大豆收成!
  一个雪后晴朗的下午,父亲吩咐我到青山岩去扯一抱扁竹根回家,还要挑拣整理完毕。他叼着那根戴着铜烟斗的烟杆,菜青着脸吐着悠长的烟圈到队里上工去了。碧绿的扁竹根一丛丛连片生长在青杠林下的腐殖土中,叶片一两尺长,三指并拢那么宽,叶梢似剑,每一片叶子就是一把绿剑,每株叠生着五六片叶子,扁扁的。有的植株上还结有籽实,像小小的罂粟果。五六分钟,我就连根扯起了一大抱,顺手捡块石头砸断一根葛藤,捆了个结实,扛在肩上。在这山呼那山应,此起彼伏的山雀欢唱声中回到了家中,开始整理,洗净,晾干水汽。
  只听见屋内火炉上那口黑黝黝的锑锅里滚水腾挪翻卷着声音,满屋子水汽缭绕,揭起锅盖一看,那一升黄豆在滚水里极不安分,在与开水做着殊死拼搏,已经发散出淡淡清香。
  “豆子煮来做啥,咋不搁着以后推豆花呢?”我问。“要过年了嘛,煮一升豆子做豆食,推豆花一顿就吃完了,可惜啦。过年就会更寡淡了。”母亲和蔼地回答。
  等到用手指能勉强捏烂的时候,火候已经拿捏到位,立即取过筲箕滤干晾晾水汽。母亲已经在清理沤豆食用的包箩了,包箩底子和四周都用家里破烂的旧衣服或者是苞谷壳垫展匀净,再用一口干净的瓷盆,底子和四周铺垫一层厚厚的扁竹根,趁煮熟的黄豆还有微微热之时倒人盆里铺展妥帖,上面再铺上厚厚一层扁竹根,然后找来豆腐帕罩住整个瓷盆,端去放进暖和的包箩里,再抱来一床烂棉絮盖整好,搬放在地火炉那间屋里,暖和,恒温。
  第三天放学回家,冷不防一股清香味儿扑人鼻中,循香觅迹,啊,是包箩里的豆食沤香了。“贼头鼠脑地在那儿看啥呢?”母亲忙完园地里的活儿进来了。“我闻香味呢,好香好想吃哦!”“喉咙里伸出手来了吗?急啥子呢,明天这时候才能打开,一点耐性也没有,瞧你那个辰样儿。”吞了几次清口水后,才好不容易压住了豆食勾引出来的馋虫。那晚上,迷迷糊糊的昏睡中,听见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声音,老鼠又在趁我们熟睡时咬东西了,一骨碌爬起来,寻找声源,早停止了,咦,莫不是想吃咱们的豆食?果然,包箩的一个角已经被尖鼠嘴咬破,碎屑散落地上,肇事者不见了踪迹。继续睡,几分钟后又再次响起,再次掌起煤油灯寻找、咒骂。这人捉老鼠的游戏,那晚上我和它战斗了五六个回合后,败下阵来呼呼大睡,天刚蒙蒙亮被父母叫起来生火,做饭,上学。一整天头脑都昏昏沉沉的,多次在课堂上打盹儿,当然,也同样多次遭受老师用锋利的目光剜我。
  在眼巴巴的企盼中,母亲开封了。抱开棉絮,揭去豆腐帕,揭去变得暗黄了的没有一丝生气的扁竹根,强烈的浓香裹挟着潮湿的生物质热气冲了出来,用竹筷或饭勺搅动盆里的豆子,黏稠黏稠的,豆粒之间满是粘连着的银丝,藕断丝连那种情形,只是这丰厚多了。褪去扁竹根,拌人盐巴和海椒、花椒、胡椒粉以及少许豆酱。
  豆食有幾种做法,母亲样样拿手。再加入一些生姜片、大蒜片,适量加水,有足够的咸味,倒进小坛罐里密封好,过些天就成为水豆食,这食品下饭厉害。趁热把豆子捏成鸡蛋大小均匀的坨,放在炕笼中炕干,这就是真正意义的豆食粑了。摊撒在簸箕里晒干或者烘干就是散装豆食。不管哪一种制作法,哪一种形状,都特别香,这无疑得益于居功至伟的绿绿的扁竹根,故乡的鸢尾。
  水豆食,散装豆食,豆食粑,原生态,环保,是乡间美味。
  那年月,即使好不容易养大一头猪,宰杀时也要交一半给国家,叫卖任务,其实卖不了几文钱,城里人没法喂猪,肉食全指靠农村供应。两三个月能吃上一次豆食炒肉已经是很奢侈了,况且那碗里多半是蒜叶、海椒,或者大头菜丝丝、洋芋片——植物多动物少!日子太寡淡。
  每家每户的豆食总是被馋嘴的小屁孩儿们偷食,每次都用楠竹丫枝打得狂跳乱叫也不济事,民以食为天!偶尔,趁大人不注意我也偷一个豆食粑放在书包里,一路走一路香,就连安家那条大黄狗也尾随而来,边追边吠,嘴角吊着长长的哈喇子,馋狗!走进教室,来到我靠后的座位放下书包,四周那些贪婪、艳羡交织的目光就追赶着香气包抄过来,还播送着贼呵呵的笑。一下课他们就拥堵过来,都不吭声,只摊开乞丐掌,哎,没办法,还是袍哥弟兄一下吧,慢慢拿出包里的豆食粑,大伙儿瞪着眼睛,万千光束聚焦在我左手上,似乎那是价值连城的元宝,我一颗一颗掰来分给他们。咀嚼,回味。
  那悠长的香味啊,至今萦绕在鼻间。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以持续一生的冥寂无声,薇薇安·迈尔  在身后获得了人们由衷的加冕和恒久的忆念。这冥寂无声,并非她生理性的喑哑或日常语言的强行关闭。在日常生活中,她仍然是发声的,以一个持续 40年的保姆、管家的身份,她和男女主人进行简洁有效的交流;她和孩子们,当然说得更多些,为了行使照管和教育他们的职责。她的冥寂无声,主要是指她对自己终生从事的另一行当——摄影的彻底缄默。她近乎疯狂却又无比隐秘地拍摄,收好所有底片,
期刊
恢南驼子  恢南驼子,终身未娶,无儿无女,一人喝酒,全家皆醉。当然,他一辈子单身,并不意味着他一辈子没近过女色。他酒后就常常吹嘘自己年轻时的风流韵事。据说, 年轻时曾经私下与他相好过的女人,村里村外有好几个。有意思的是,他每次结束这个话题时,总不忘深抿一口酒再自嘲几句:“她们哪是看中我这个驼子喽,她们惦记的是我口袋里的钱喽!你们不晓得,有一回钱带少了,我那个相好,立马就把已脱到一半的裤子又重新提了
期刊
我是在墨江堰的堤上碰到老幺的。村子里的人都叫他老幺,也有不少人背后叫他幺哑巴的。墨江堰早就不再是个堰塘了,一洼浅浅的水坑,水上面还铺着一层半绿半黄的颜色,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冬日空无一人的田野上,只是静。偶尔在杂草丛生的深处突然就飞出一只不知名的鸟,扑棱一声吓得人,心突突地跳,等你静下心来,那鸟早就不见影踪了。堰塘里已经生出了芦苇,瘦高瘦高的,仿佛一群营养不良的少年在天地间嬉戏打闹,你碰我一下
期刊
麦子熟了!  一眨眼,麦子就抖动着一身的芒,把沉甸甸的麦粒举到头顶。一条条土路伸着长长的胳膊,把麦香递到村子里。  麦芒,刺疼了乡下。  老人们把电话打到孩子们各自务工的城市,跟他们说,麦子黄了,快回来收麦子。这些麦地里曾经的王者,如今,都老了,干不动农活儿了,开始惧怕这场农事。随即,小村一下子年轻起来,有了活力。酒香,醉倒了乡情。  那些挂在墙壁上,已经锈蚀的镰刀被取了下来。老人们坐在院子里,磨
期刊
前几日下班,小雪伴着微风,我慢慢踱着脚步,不经意间雪花似乎变大了。望着纷天的落雪,让我不由想起在祖国边境地区当兵的日子。  我是2008年大学毕业走进警营的。先是在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当见习警官。一年之后,从呼和浩特边防指挥学校人警大学生集训队结业,就被分配到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一个叫作善都宝力格的边防派出所。偏巧那天去往驻地时也是下着雪,白茫茫一片,走到哪里都是一片片的亮白,充斥着我的视野。 
期刊
我家住在河南信阳的一个小镇上,从我记事起,我们就管父亲叫“大”。  父亲不甘心天天都窝在农田里下地干农活儿,挣一点死工分。到我三岁时,父亲开始做生意了,他在贩卖小猪和猪饲料的同时,也在镇上摆摊,并在家里离马路近的地方盖了一小间门面房卖起百货。因为门面房离街镇中心比较远,所以每逢赶集的日子,我们还是到街中心去摆摊,其他时间就在店铺里卖,生意也越做越大。父亲利用以前做小生意的钱在沿街盖了四间半门面铺房
期刊
“草药王”,姓王。他也是我们村乃至方圆几十里名副其实的草药“王”。  草药王最早是我们村的赤脚医生。“农业学大寨”的时候,乡里要求每个村配一名赤脚医生,处于“脱产”与“半脱产”之间,一边干生产队的农活儿,一边为社员看点儿凉寒感冒,没有工资,只记工分。  草药王成为“王”,源于他治疗好了一例被农民们视为绝症的“羊痫风”病。  那天,村东头的老邓家,六岁的孙子小明在院子里玩,脚一滑,“哎呀”一声倒下,
期刊
清明时节,千里莺啼绿映红,正是江南好风景。而我热爱的东北故土,那时却正是早春时候,北方故乡的春雨,贵如油,只有经过了春雨的滋润,才能让万物复苏。谁还能不爱这春雨呢?可是在多雨的江南,有谁知道,在一个个无眠的雨夜,一个远嫁的女子在他乡“夜阑卧听风吹雨”时的内心的感受呢?因为思乡,即便在春天,我也听不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触景生情,我所感受到的是无“边丝雨细如愁”
期刊
九月的夜晚,夹杂一丝燥热,我迷迷糊糊地打开微信,看着表嫂刚刚发来的信息:“谢谢你,这么多年的不离不弃。”困意顿消,心暖暖的,为表嫂,也为彼此的懂得。  今天是她创办的瀚醇酒业重新洗牌开业的日子。晚上,她喝得似乎有点大了。眼圈红了,话也多了起来,坐在旁边的我并没有阻止,她太需要发泄了。从下岗创业期的身无分文,到积累了一些资本,如今又要重新来过,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啊!这么多年看着她从最底层做起,
期刊
我把白色的纸幡挂在坟头的枝丫上,捋了捋纸幡,纸幡便在风中飘荡起来。  我来龙台山祭奠亡灵,作为一个过了花甲的人,悼念一个未满花甲的人。远处,传来斑鸠的春鸣,“咕咕——咕咕——”脚边的丝茅草,从寒冬里熬过来,叶片半截枯黄,泛白,茎秆却透着暗红。那些黄里泛白的叶子,在风里唰唰唰响。丝茅草足有半人高,围着坟墓四周生长,只有墓碑前边一小块,被我割除了,那是旧历年前,我来上坟烧纸,为避免引发山火,一刀一刀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