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发展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从小就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1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造勇气
实践证明,师生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上更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所以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保持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
2 创设观察情境,发展学生观察能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提时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究底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教师就要把孩子的这份好奇心留住,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种水果,一个动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带领小朋友去找春天,找秋天,又如学了《雨点》这一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去观察一下雨点还能在哪里干什么,小朋友会找到许多创造性的答案:雨点在花瓣中捉迷藏,雨点在树叶上滑滑梯……。
3 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
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大禹治水》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结果小朋友 都争着问,问题有:大禹是谁?他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他成功了吗?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放在课前质疑,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除了在初次接触教材是鼓励学生提问外,也可以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发学生提问,或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如我教《大禹治水》这一课,学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问:“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不久,一位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道:“我想问大禹怎么那么狠心,难道他就不想儿子吗?这么狠心的人,书上为什么还说他伟大呢?他三次路过家门,完全可以回家看看孩子啊。”我当时肯定了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敢于向教材挑战的精神,并不失时机的引导大家针对课文做进一步探讨,后来学生都认为大禹不是不想家,不想孩子,可是他更关心天下百姓,只有制服了洪水,天下百姓才能過上安定的日子,治理洪水,片刻不能耽搁。此时,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不正体现了大禹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吗?
4 创设想象情境,启发学生富于想象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是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努力大学生的想象调动起来。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使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依据,并能从“已然”推出“未然”。对于课文改写、续写,其实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推理。学生必须根据课文中已提供的某些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来预言将会发生的一切。这是迈向“创造”的第一步。如教学《狼和小羊》结尾时狼向小羊扑去,结果如何呢?小羊真的被吃掉了吗?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进行多面思考,寻求不同的结果。又如,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一课后,我设计了“乌鸦上当受骗后,它会怎么办?”这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乌鸦心理,进行故事续编。总之,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限制,纵横思考的习惯。
收稿日期:2011-10-19
1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造勇气
实践证明,师生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上更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所以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保持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
2 创设观察情境,发展学生观察能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提时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究底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教师就要把孩子的这份好奇心留住,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种水果,一个动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带领小朋友去找春天,找秋天,又如学了《雨点》这一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去观察一下雨点还能在哪里干什么,小朋友会找到许多创造性的答案:雨点在花瓣中捉迷藏,雨点在树叶上滑滑梯……。
3 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
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大禹治水》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结果小朋友 都争着问,问题有:大禹是谁?他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他成功了吗?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放在课前质疑,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除了在初次接触教材是鼓励学生提问外,也可以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发学生提问,或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如我教《大禹治水》这一课,学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问:“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不久,一位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道:“我想问大禹怎么那么狠心,难道他就不想儿子吗?这么狠心的人,书上为什么还说他伟大呢?他三次路过家门,完全可以回家看看孩子啊。”我当时肯定了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敢于向教材挑战的精神,并不失时机的引导大家针对课文做进一步探讨,后来学生都认为大禹不是不想家,不想孩子,可是他更关心天下百姓,只有制服了洪水,天下百姓才能過上安定的日子,治理洪水,片刻不能耽搁。此时,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不正体现了大禹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吗?
4 创设想象情境,启发学生富于想象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是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努力大学生的想象调动起来。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使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依据,并能从“已然”推出“未然”。对于课文改写、续写,其实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推理。学生必须根据课文中已提供的某些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来预言将会发生的一切。这是迈向“创造”的第一步。如教学《狼和小羊》结尾时狼向小羊扑去,结果如何呢?小羊真的被吃掉了吗?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进行多面思考,寻求不同的结果。又如,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一课后,我设计了“乌鸦上当受骗后,它会怎么办?”这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乌鸦心理,进行故事续编。总之,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限制,纵横思考的习惯。
收稿日期:201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