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具有明显性,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方法各异,这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传授者,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呢?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备课既要备书本,也要备学生。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1.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比如在教学《几何图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风景图片,为了美化环境,用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因为导入是整节课的序幕,好的开头也意味了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建立自信心。然后启发,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简化为生活中常见的、已学过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知识通过转化、迁移,使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简单化”“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思维,在思考问题中做到有的放矢。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探索新知时教师能鼓励学生自学尝试,合作讨论—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率。从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学习时就比较容易,教学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得有趣、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
我们认为,开展课题研究主体是教师,主阵地在课堂。课题应该立足于课堂,从课堂教学中获取鲜活的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透视、分析、反思、提炼,这就是课题实施的主要流程和主要方法。因此,我们进行小学数学案例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从课堂教学中挖掘资源进行有效研究。 要进行小学数学案例研究,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关键,反思是课题研究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不具备反思能力也就不会研究,反之,学会了反思也就学会了研究。故此,我们把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作为课题的主要环节或主要方法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在围绕“什么是反思”、“教师怎样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什么特点”、“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下面采撷几则我校教师的教学反思,以示教师的研究水平状态。在教研中,师们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也及时地进行反思。 张老师教学《除法》的反思:数学是发展数学的需要,是学习数学的归缩。这节课中,在学生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义后,我将知识面进行拓展,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除法计算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转化。在学生知道了除法算式的同时,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出算式的含义,这对学生是一次掌握知识的检验,也是学生所面对的一种挑战,因为只有在真正理解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和合作交流的平台,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得到了发展。课标提倡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这引起了教师的充分注意。目前普遍存在的评价形式是发红旗、发奖品,或者是“ 棒,棒,你真棒!”,过分使用这种评价形式引起了负面影响。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本身有一个内心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内部评价展示出来,说出解决问题的理由、过程。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学生互相评价,推动学生探究的动力。教师用这种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新的活力。
一、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备课既要备书本,也要备学生。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1.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比如在教学《几何图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风景图片,为了美化环境,用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因为导入是整节课的序幕,好的开头也意味了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建立自信心。然后启发,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简化为生活中常见的、已学过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知识通过转化、迁移,使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简单化”“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思维,在思考问题中做到有的放矢。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探索新知时教师能鼓励学生自学尝试,合作讨论—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率。从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学习时就比较容易,教学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得有趣、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
我们认为,开展课题研究主体是教师,主阵地在课堂。课题应该立足于课堂,从课堂教学中获取鲜活的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透视、分析、反思、提炼,这就是课题实施的主要流程和主要方法。因此,我们进行小学数学案例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从课堂教学中挖掘资源进行有效研究。 要进行小学数学案例研究,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关键,反思是课题研究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不具备反思能力也就不会研究,反之,学会了反思也就学会了研究。故此,我们把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作为课题的主要环节或主要方法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在围绕“什么是反思”、“教师怎样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什么特点”、“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下面采撷几则我校教师的教学反思,以示教师的研究水平状态。在教研中,师们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也及时地进行反思。 张老师教学《除法》的反思:数学是发展数学的需要,是学习数学的归缩。这节课中,在学生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义后,我将知识面进行拓展,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除法计算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转化。在学生知道了除法算式的同时,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出算式的含义,这对学生是一次掌握知识的检验,也是学生所面对的一种挑战,因为只有在真正理解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和合作交流的平台,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得到了发展。课标提倡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这引起了教师的充分注意。目前普遍存在的评价形式是发红旗、发奖品,或者是“ 棒,棒,你真棒!”,过分使用这种评价形式引起了负面影响。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本身有一个内心的认知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内部评价展示出来,说出解决问题的理由、过程。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学生互相评价,推动学生探究的动力。教师用这种眼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