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三节获奖课 再思“研训教”融合

来源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long_liu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加入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夏循藻副院长主持的省级课题《构建区域“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为了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学校设立子课题《基于“和乐教育”的“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在“和乐文化”大氛围下搭建“教学研究”“校本培训”“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研修平台。在一年的研究中,结合区教发院的安排,组织教师参加了全国性赛课、市级赛课、校内赛课,涌现出三节获奖案例。
  方利老师执教的《壶口瀑布》获得国家NOC最高奖项;李汉明老师执教的《捺》,荣获武汉市书法素养大赛三项奖项第一名;李佳旖老师的欣赏·评述课《画家梵·高》获得学校“和乐课堂”教学大比武一等奖。
  综观三节课,围绕“课例”进行“学习研究”“专项培训”“磨课教学”的反复实践促进了三位教师及团队的专业发展,“主题课例研究”成为研训教一体化有效策略之一。为了更好地深入课题研究,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现在就三节获奖课,对“研训教”三位一体的策略进行归结再思考。
  确定课例,构建“研训教”统一活动载体
  三节获奖课的一个关键在于“研训教”活动中有了“具体课例”这个统一的载体。一个具体的课例将参赛教师、研究团队、研究过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像金线一般串联“研训教”各项教育实践。某个新设想、新问题都能“牵一发动全身”。
  精选主题,构建“教师专业”框架。没有了“比赛”为依托,课例研究仍然可以融合“研训教”活动,可以在区域间按照教师专业短板、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已有理论体系精选主题、构建系统。
  一是从教师专业短板中构建体系。精选主题可以从教师的实际困难入手,来构建学校的课例体系。例如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而他们却缺少实际的工作经验,尤其是课堂组织能力、课堂评价等,而选择“课堂评价语”为主的课例研究,逐步开展“研训教”一体化探讨,就能不断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依据教育规划来构建系统。根据区域、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亟需提升的教师专业素养,选取若干个“专业知识点”,搜集规整适合切入这些专业知识点的课例。通过不同学科、学段的具体课例架构成体系。依据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构建成系统的主题开展课例研究,例如“创客教育”“幸福德育”等就可以建构一个个的课例体系。
  三是依据已有理论研制课例体系。对“教师专业”研究的理论有很多,可以依据完整的理论构建课例体系。例如依据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理论可以构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等子系统来最终构建能够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例体系。
  依据实际情况挑选具体课例。有了成系统的主题系统,再依据这些主题来确定具体的课例。一个具体的课题涉及的主题可能很多,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内容也可能很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为“研训教”选定一个大家都熟悉喜好的“统一教材”来开展课例研究。
  建立案例库让课例研究更易开展。课例研究除了教师执教的具体课例外,还可以通过视频课例进行拓宽。将若干个课例视频,依据“主题体系”建立区域内容开放的案例库形成大量活动素材,让“课例研究”更容易。案例库的建设可以依据从教研组、学校再到区域的顺序建设。不同学科在教研组建立初级库,构建学校综合库,共建区域案例库。在统一的案例库中,让区域内“研训教”形成统一进度、统一范本、同一主题的课例研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课例主题”进行教育培训、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等教育教学工作。逐步以“课例”为基点,实现“研训教”的一体化。
  反复实践,用“课例研究”融合“研训教”
  一年来,三节获奖课在确定课题后,教师个人思考和团队研究不断碰撞,寻找资源开展教育培训,在“反思 重构”中反复课堂尝试,“研训教”的教育实践在无形中慢慢融合。
  围绕具体课例,开展各项教育教学研究。确定课题后,执教老师开始个人独立研究,后续的团队“反思重构”,让课例研究不断深入。个人、学校和团队研究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一是开展初期独立研究,铺好课例研究基石。教师确定课例后,教师个人的前期独立钻研是课例研究的基石。李佳旖老师为了上好《画家梵·高》一课,反复阅读《梵高传》,了解梵高各个阶段的画风、成因,以及当时的精神状况,对她设计课起了很大作用,也对后期的团队研讨交流起到引导作用。李汉明老师在确定课题《捺》后,对“捺画”的来源从多角度进行了解读:“流水”“一波三折”……然后将这些理解通过学生喜欢的图片动画入课,迅速激发了学生对“捺画”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整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依据课例展示,激发团队研究。根据教师个人的课例研究,通过课例展示激发研究团队的思考参与,逐步开展群体研究。方利老师为了执教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整合课,在确定课题《壶口瀑布》后开始组建团队。高段语文教师、学校电教馆、后勤中心,都纳入到研究团队。在确定用最新的“VR”视频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壶口瀑布的蓬勃气势后,还吸纳了几位感兴趣的年轻教师。
  在方利老师第一次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变成课堂实践时,研究团队全体成员到场听课,课后大家围绕课例交流,研究团队开始介入思考研究,除了当时各抒己见外,大家很快列出自己的改进点。在为期一年的磨課过程中,方利老师成长了,研究团队也成长了。直到参赛前的一次磨课,大家仍然还有很多自己的不同想法和见解。吴勇老师说,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一定要有前瞻性,不在于用不用信息技术了,更多的是如何将已有的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在比赛前夕,说课的课题中改动了两个字“融合”。
  三节获奖课例中,教研团队围绕课例从“听课——反思——重建”不断反复,和执教老师开展研究,在整个团队研究中,教师“问题意识”不断增强,研究的氛围也自然形成。课例研究中的争论点、问题点也慢慢沉淀在大家心中,为后期的个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围绕具体课例,让教育培训更具针对性。在课例研究中,会遇到一些大家都迷茫的问题或者生疏的知识,这就成了培训的内容。方利老师执教的《壶口瀑布》最初是为了参加2016年度高新区组织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比赛。通过课题特点和学校教育资源现状,研究团队最后确定采用VR技术来呈现黄河瀑布的蓬勃气势。对于一直都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来说,这只是听来的技术。最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发展中心和VR供应商取得联系,聘请了一名技术专家到校进行一场针对VR技术的培训,在不断学习和尝试中大家掌握了VR技术,也让方利老师在课上运用得游刃有余。
  相比原有的教育培训,在课例研究中因“需要”而进行的教育培训针对性更强,教师参与意愿强,收获更多,更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将教育研究在课堂中体现。要将“教育研究”和“培训”所形成的思想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磨合,这就是常说的“磨课”。在磨课中,一些研究中的想法可能不适合学生实际,一些教学方法并不能把教学目标体现出来,在磨课中去检验研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合理,在磨课中是否迸发出新的问题和创意。为了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的课堂不同于原有的课堂教学,教育的目的性更强,长期的研究必然成就教师的专业素养。
  创新教研模式,营造课例研究氛围。在一个区域内,从教师需求或者教学问题出发,统一课例进行“教育研究” “针对培训” “课堂实践”教研模式,不断营造氛围,有利于发展教师专业。“研训教”三个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交替进行。组织者需要根据课例的具体情况选取最有利的方式进行,或者教育研究在先,或者根据现状和主题先开展教育培训,或者先“课堂实践”,再观察、发现、思考、总结、交流、反思。同时,组织者通过选择典型课例进行活动策划、设计并布置实践性任务,处理好“研训教”时间关系。不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课例研究氛围。
  “碰撞”反思,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课例研究”最终目标在于融合“研训教”三种教育实践形式,融合最有效方法是“反思汇总”。大家因为“共同的课例”有话可说,有的放矢。在侃侃而谈中、在读书思索中、在课堂教学中、在聆听讲座中便有了思想之源。通过“研训教”不断地交替碰撞、交集、融合,将所思、所讲、所闻,整理出来交流,归纳汇总,久而久之,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了思考方法,专业素养自然而成。
  重现精彩课堂,激发反思交流。在全校范围内,凡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课堂,统一时间提供平台进行展示。往往在比赛之后,教师会有一个思想放松期,而在这个时候,在全校范围内轻松上课,这个时候会对教师个人、教研团队,都有一个反思作用。
  全校汇报大会交流设立展示平台。方利老师和李汉明老师将自己整个“研训教”经历写成文章,在全校范围内和大家交流,启发了很多老师,李汉明老师的“不放弃”感动了很多老师:“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参加这样的教学比赛,是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前期很长时间没有走出美术课的模式,赛完课,懂得了跨界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不管是什么课,都要以学生为主,激发他们的兴趣能使课堂更加深入。”
  撰写论文,激励反思。课例研究之后要形成写反思论文的机制,让教师将课例研究中的点滴记录积累下来。三位获奖课的执教老师都将经历写成了文字。2017年7月李汉明老师将整个课例研究过程写成论文《打破师生为难心里 助推师生自主生长》,在《成才》杂志第7期发表。
  重现课堂、平台交流、撰写论文都是总结阶段重要体现,是“研训教”一体化融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节获奖课让三位执教老师、三个教研团队获得专业上的成长。“课例”承载着有目的的教育研究、针对性的教研培训、带有研究的课堂实践,在融合“研训教”三位一体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的改革对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了,教育改革才能更快更好落地,教育才能更好發展。将教育培训、教育研究、课堂教学“三驾马车”合三为一,并驾齐驱,教师专业发展成效就会更快增长。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构建区域‘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JA10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 鄢志勇)
其他文献
1月15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栏目摄制组人员奔赴竹山县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宝丰分校,深入采访该县天英留守儿童托管工作。  竹山县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是一所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安全防護、亲情互动、心理抚慰、学习辅导、应急救援等综合服务,全省惟一一家标准化、规模化的社会化留守儿童托管机构。  近年来,该县将精准扶贫与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希望家园”等建设和社会化集中托管有机结合,逐步建立 “党
本刊讯(全媒体记者 李文驰 王慰 王照亮)5月20日开始,为期8天的“监利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活动在监利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举行。  本次活动由监利县教体局主办、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长江教师培训研究院承办。监利县政协副主席、教体局局长赵更生,监利县教体局党组书记熊耀平、监利县教体局副局长吴仙超、监利县教体局副局长郑焱光、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总经理周发秋等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  周发秋总
竹溪县教育局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对区域教学的研究、指导、管理和服务职能,形成了以“教改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學”的“三三三”教研文化。一是干部层面实行“三跟进”。跟进课堂教学,学校领导要带着研究进课堂;跟进教研组,学校领导要有序安排教研组活动,明确每个教研组的研究主题和研究规划,积极参与,指导各教研组活动;跟进教师,学校领导实行“带教”制,每位校领导都要跟进一位新教师,负责指导其课堂教学。二是教师层面实行
蕲春是中国三大教授县之一,但因为人口多、底子薄,教育发展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2011年11月,“有困难,可更要发展”的现实问题摆在了新任蕲春县教育局局长田辉霞的面前。他勇于担当,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一步步把蕲春教育引入快车道。  2015年8月,黄冈市“全面改薄”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蕲春召开,后该县“改薄”经验在全省推广;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速;教育质量提升显现“连锁反应
“请各班同学分场地活动……”大课间时,随着广播里老师的一声号令,孩子们迅速找到各自的运动场地,有的滚铁环,有的打陀螺,有的跳绳……玩得不亦乐乎。这是一所乡村小学——宜都市大堰堤小学的大课间活动。校长章世芬介绍,在集体韵律操之后,各班都会有自己的特色活动,这些特色活动被纳入校本课程。  作为一所乡村小学,与城区学校相比,大堰堤小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虽然条件有限,但学校努力为每个孩子
湖北是我国近代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70年来,历经恢复新办、调整巩固、拨乱反正、改革发展,湖北基础教育实现了从解放初的文盲充斥、積贫积弱,到如今的全面普及、学有良教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  教育规模跨越发展,实现了从“推动普及”向“全面普及”的飞跃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鄂战略,推动湖北教
竹溪,周属庸国,西汉置为武陵县,东汉武陵入上庸(今竹山县),三国时复置武陵县,南朝梁置为新丰县,北朝西魏改新丰为上庸(今竹溪县),北朝周改上庸为孔阳。隋复改孔阳为上庸。宋开宝元年(968年),上庸入竹山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为县,以境内竹溪河命名为“竹溪县”。  竹溪县经济底子薄,属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然而,“穷县办富教育,小县办大教育”,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
城镇化进程引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给乡村教育发展带来严重冲击,特别是农村学龄人口流失严重、撤点并校等一系列問题,使得乡村学校的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功能大大削弱。  针对乡村学校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为乡村教育振兴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是利国利民、造福人民的战略工程。  乡村教育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
清江之畔,守敬故里,有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以国学大师杨守敬先生冠名的宜都市杨守敬小学。学校以包容的情怀、开放的胸襟、历史的担当拆除了有形和无形的“围墙”,面向校内外各方开放教育资源,育人效果显著提升。  向学生开放,个性之舟驶向美好未来  学校充分挖掘和培植校内外教育资源,并全面开放教学资源,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努力把服务做好,把管理做细,全心全意服务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各取所
调整结构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依靠制度和会议  行政会上,学校总务主任求助:有的班级财务损耗率很高,提醒多次不见好转。于是请求政教处帮助,对班主任和学生加强教育。会议主持人问及如何加强教育,总务处建议:加强对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对班主任可以实施财物保管的考核。主持人接着问:为什么总务处不去考核,而非要政教處去做呢?总务处回应:学生行为习惯和教师的教育,应该是政教处的事。  与会人员都笑了,教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