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创新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推进,都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改革。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触动课堂的变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的课堂才称得上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这里,就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我来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及其爱好,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真正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比如,一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哪些学生需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成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并做到因材施教,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强调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课堂,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首先,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友好的、合作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研究者,才能使课堂呈现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真正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其次,教师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如教师可以用智慧、幽默的教学语言解读枯燥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地理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生动的导入,或展示图片、演示实验,或设计引入启发性的问题,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创设富有联想的教学情境,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在讲述《黄土高原》一节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相关图片,播放歌曲《黄土高坡》,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提问为什么说黄河是“一碗水,半碗沙”,黄土高原是“最年轻的土地”等。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学习。
其次,教师还需用丰富的知识来充实地理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用身边的实例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如在讲“季风环流”时,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家长可能会这样说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喝西北风啊”,为什么是西北风而不是东南风呢?学生就知道冬季西北风会让人很不舒服,而夏季东南风就舒适得多了。
最后,教师还要多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包括讨论、辩论、竞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如在讲解《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时,可让学生分三组扮演:投资者、政府、当地居民,让他们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讨论一种产业转移的迁入迁出,从而使他们对产业转移有更深的理解,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科学的指导和评价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点拨、答疑解难是体现老师教学智慧的有效之举,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急于得出结论,把评判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为了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多用“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引导学生反思。有的学生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时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评价中不断进步。
一、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及其爱好,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真正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比如,一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哪些学生需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成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并做到因材施教,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强调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课堂,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首先,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友好的、合作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研究者,才能使课堂呈现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真正将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其次,教师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如教师可以用智慧、幽默的教学语言解读枯燥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地理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生动的导入,或展示图片、演示实验,或设计引入启发性的问题,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创设富有联想的教学情境,燃起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在讲述《黄土高原》一节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的相关图片,播放歌曲《黄土高坡》,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提问为什么说黄河是“一碗水,半碗沙”,黄土高原是“最年轻的土地”等。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学习。
其次,教师还需用丰富的知识来充实地理课堂。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用身边的实例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如在讲“季风环流”时,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家长可能会这样说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喝西北风啊”,为什么是西北风而不是东南风呢?学生就知道冬季西北风会让人很不舒服,而夏季东南风就舒适得多了。
最后,教师还要多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包括讨论、辩论、竞赛、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如在讲解《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时,可让学生分三组扮演:投资者、政府、当地居民,让他们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讨论一种产业转移的迁入迁出,从而使他们对产业转移有更深的理解,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科学的指导和评价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堂点拨、答疑解难是体现老师教学智慧的有效之举,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主要应体现在组织、激励、关注等方面。课堂中学生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急于得出结论,把评判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为了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多用“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引导学生反思。有的学生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时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评价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