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爱的炮灰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总是在奉献的羔羊,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推动它走向这样一个结局:彻底为自己献身。因为它此前的奉献是如此之重,我们已无法承担。所以,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局面——勇于献身者,最后的结局常是彻底献身。
  忠诚的爱——你就要甘愿做我的炮灰
  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汇——爱的炮灰。
  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当阿米尔——抑或作者——在怀念“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其实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
  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要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
  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于是,哈桑就沦为了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
  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对阿米尔奉献自己。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偷了他的财物时,他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做了阿米尔的炮灰。
  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
  他为什么甘愿去做炮灰
  当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后,阿米尔去了喀布尔,从阿塞夫的手中将索拉博带回了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阿米尔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国。索拉博一开始没答应,并说出了他的担忧:“要是你厌倦我怎么办?要是你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除了阿米尔,幼小的索拉博已没有其他亲人,他作为一个孩子产生这样的担忧不难理解。
  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索拉博在替父亲说出他的心声。哈桑之所以做炮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担心阿米尔会厌倦自己,会不喜欢自己。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宠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顺”的孩子,他们在成年后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至于严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阿米尔”。这个细节的直观理解是,哈桑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则是,阿米尔是哈桑的“心理妈妈”。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阿米尔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则主动愿意做阿米尔的炮灰。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做炮灰。因为,奉献者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歉疚。
  亏欠感是我们最不愿意有的一种心理,而如何处理亏欠感便成了左右我们人生道路的一个关键。更多人的办法是阿米尔的道路——贬低或逃避自己亏欠的人。
  当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时,阿米尔觉得为了用蓝风筝赢取父亲的爱,牺牲哈桑是必须的,这就是贬低。通过贬低奉献者的生命价值,接受奉献者的愧疚感降低了。除了贬低外,阿米尔还选择了逃避。因无法面对哈桑,他栽赃哈桑偷了他的钱财和手表,最终导致哈桑離开他的家。
  但他越贬低、越逃避,他的歉疚感就越重。所以,他最后又回到喀布尔,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救出阿富汗;所以,当阿塞夫将他打得死去活来时,他哈哈大笑。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罪人,因而渴望被惩罚。但哈桑只会继续付出,不会表达愤怒。他终于在阿塞夫这里得到他渴望已久的惩罚,他心里畅快至极,并感慨: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
  回到巴基斯坦后,阿米尔终于令索拉博放下疑虑,答应和他去美国,阿米尔说“我保证”。但是,当发现困难重重后,阿米尔一时忘记了“我保证”这句话,劝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的孤儿院一段时间。他忘了,进孤儿院后的那段历史是索拉博最不堪回首的日子。于是,不愿意再重温噩梦的索拉博选择了自杀。此后,尽管被救了回来,但他却陷入了奇特的自闭状态。
  命运使得哈桑成了阿米尔的炮灰,作为轮回的一部分,现在阿米尔必须去做索拉博的炮灰,他必须以哈桑对待他的态度对待索拉博,才可能使得索拉博一点点地走出自闭,那时才意味着阿米尔的终极获救。
  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
  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具备这一特质后,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追风筝的人》就具备“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在这部小说中,高潮一个接一个,但不管情节多么令人震惊,它们似乎都是可信的,因为伴随着的细致的心理描写会令你感觉到这一切的发生仿佛都是必然。胡塞尼的这部小说对情感的描绘如此深刻而真切,令我不由怀疑这是一部自传。
  我将《追风筝的人》列为第一流的小说之列,不仅仅是因为它具备“情感的真实”,也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前面提到,这部小说的高潮一个接一个,不断冲击读者的心灵。但用心的读者会发现,每一个高潮出现之前,作者都已经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预示了这些高潮的出现。并且,除了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画外,小说的情境描写也别具一格,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具有鲜明的个人化。仔细阅读的时候,你感到一直是在以阿米尔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此外,胡塞尼的笔触既细腻,又有洞烛人性后而产生的沉浑有力感。
  令人惊讶的是,第一部出版的小说便如此优秀,胡塞尼是如何做到了这一点?除了可能是自传的特殊原因外,胡塞尼在自序中的一句话还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
  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流的小说家、导演和艺术家的共同特点。譬如日本动画之王宫崎峻便说过有同样意思的话:我从来不考虑观众。
其他文献
成功的背后又是人格的力量。我与周颖南先生相缘10余年,他给我的印象是:待人友道拳拳,心肠热得很,礼待细微中体现着一种诚挚;但又让你感到背后的睿智,让你品味人海波澜、世相披纷中做人的成熟。凡到新加坡考察、访问的中国人,不管相识与不相识的,只要接触到周颖南,他必得请到他的酒家吃顿饭,让你感到海内外华人之间的亲情。对文化事业和朋友,他舍得花钱,而自身生活却颇节俭,至今还保持用废纸打草稿的习惯;遇午就餐,
  
传统的农家大碗菜是农村常见的家常菜肴,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它以用料独特、不拘形式、制作简单、饭菜合一、风味多样而受到人们喜爱。在农村传统的农家大碗菜主要用于红白喜事、过年过节等。其实如果对传统的农家大碗菜进行继承、改革、创新,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传统的农家大碗菜,更具特色。现介绍几则,供制作。    大碗杂鱼面    原料:小杂鱼450 g,面粉250 g,淀粉50 g,豆瓣酱15 g,酱油30
药物参与消化的所有过程,可能与吸的烟、喝的果汁、吃的食物相互作用。因此,有必要了解正在服用的药物有哪些忌口,防止药效打折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烟——任何药物    服用任何药物后的30分钟内都不能吸烟,因为烟碱会加快肝脏降解药物的速度。  近年来医学工作者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吸烟不仅会危害健康,而且会干扰药物代谢,降低药效,甚至贻误病情。  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在进入人体后,会对肝脏中的代谢酶系
读《红楼梦》无论老少,名菜“茄鲞”几乎无人不知,可认识“鲞”字的却不多。“鲞”读“响”(xiang)其实就是“萝卜响”的响。茄鲞有许多有趣的描写:贾母设宴大观园,笑着命凤姐,搛些“茄鳖”喂刘姥姥;刘姥姥边吃边舔嘴砸舌:巧舌如簧的凤姐介绍“茄鲞”制法,如数家珍,刘姥姥听了吓得直伸舌头,不住声念:“阿弥陀佛!”不住赞叹:“倒得十来只鸡配它!”“这一顿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然而这么好的菜,现代怎么不
在异国他乡,想要迎合华人和外国人的口味,那么就要大胆地去粗取精,用心用爱敢于开拓和研究,才能使川菜在美国的土地上更加耀眼,备受欢迎。  笔者经过多年的国外烹饪工作和在国内20 几年的烹饪经验大胆地自我完善,善用香味调料,结合国外的烹饪原料和手法,使中国的川菜在美国的休斯顿中国城独领风骚,受到广大华人和美国人士的青睐及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故整理成文供国内烹饪爱好者和同行业人士共同交流厨艺。    霸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你是否回到了电视剧《西游记》的剧情中?  央视1986版《西游记》一经播出就轰动全国,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那时,很多孩子每天放学后飞奔回家,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等着孙大圣出来降妖除魔;每当片头曲《云宫迅音》的节奏响起,每个人眼前都会浮现出东海之水澎湃、美猴王腾云驾雾的画面……  为什么这一版《西游记》能“霸屏”30余年,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杜甫《贈花卿》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刘桢《赠从弟(其二)》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前几天接受了“一条”的访问,聊了不少。我总结一下中心思想,这也是我这些时间的所想所得。  1指责80后90后抗压能力不强是不公平的,因为经济和生存的压力都比以前大很多,社会发展和历史原因,给了这一代人太多的压力。  2杂文这东西,无论起初三观多正,写着写着,会发现自己容易变成一个鸡贼的人,往往情不自禁想怎么样煽动更多人的情绪,当我发现自己有这方面倾向的时候,就反思和停止了。  3很久没写杂文也是因
无水烹调是指菜肴原料在加热成熟过程中不用水导热,而是采用其他加热方式烹调成菜的一种方法。制出的菜肴具有干香适口,清香鲜嫩,原汁原味,形状完整,色泽美观,保持营养,风味独特等特点。  由于无水烹调在整个加热过程中不用水或鲜汤,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菜肴口味的确定多数在加热前进行或菜肴成熟后浇汁或蘸汁食用。(2)为保持原料自身水分营养少受损失,达到形状完整,口味鲜嫩,酥香焦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