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很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这些都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因此对广大教师而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中追求有效课堂
学生的发展是指知识、技能、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分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种有效教学既要促进学生的当前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师,如何在这当中找到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中设计了让学生收集1000克物品这个环节。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克,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拿出1000克的物品。
活动要求:(1)各组先选定收集的物品,在组长的带领下将收集质量为1000克的这种物品放在收集袋里,收集后再到弹簧秤上称一称,小组填写报告单;(2)操作后小组交流汇报。
生1:1包闲趣饼干的质量大约100克,10包是1000克。
生2:1盒果冻的质量大约是200克,5盒果冻的质量大约是1000克。
生3:1瓶洗洁精的质量大约是500克,2瓶洗洁精的质量大约是1000克。
生4:我们发现1000克=1千克,字母表示为1000g=1kg。
……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1000克的质量,并建立了1千克的概念,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样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能体验到1000克的质量组成,并能初步感受到相同质量的物体它的体积是不同的,为后继的学习和发展埋下孕伏。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趣高昂的状态,既有直接发展,又有间接发展,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
二、组织高效的提问中追求有效课堂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提问的巧妙运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在很多课堂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一问一答,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
片断(一):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画角。画角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先画顶点。第一步,先画什么?
生:先画顶点。
师:第二步,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第二步,画什么?
生:画一条边。
师:从哪里起画一条边?
生:从顶点起。
师:第三步,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边。第三步,再画什么?
生1:再画一条边。
生2:从顶点起再画一条边。
生3: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说得真好。谁能完整地说出画角是分哪三步画的?(生答略)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三步来画一画。
片断(二):
师:上课前,老师问大家想知道关于角的哪些知识,有的小朋友想给角画个像,那该怎么画呢?小朋友们先想一想,伸出小手在桌面上画画看,并对身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想法。(有的小朋友在思考,有的在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画角应该这么画。(手比画,只画了两条边)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应该画了两条边后,再画顶点。
生3:我觉得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师:你们同意谁的意见?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4:我认为第三个小朋友说得对,因为如果不先画顶点,就不好画边,就不知道要画在哪里了。
生5:我也认为第三个小朋友说得对,因为角是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所以要先画顶点。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没有。
师:那大家拿出笔画一个角试试。
显然,很多教师都会认同第二个教学片断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好,从重知识结果转变到重思考过程,而第一个教学片断中的一问一答,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火花。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中追求有效课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师不要简单地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要看成是教学的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如能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的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学习基本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男生有16人,女生有12人,?先请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这些问题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三个级别,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问题解决,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学生主动的参与中追求有效课堂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看“热闹”的外表。如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因为在做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准备好3厘米长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1根,让学生选择用其中的3根小棒搭一个三角形,有哪几种方法,并在表格中记录下来。学生搭成了各种三角形,如下表:
教师问:“为什么没有同学用8厘米长的这一根小棒呢?”学生纷纷回答:“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教师适时引导:“那么,你们再试试看只要大于几厘米就可以搭一个三角形了呢?”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学生有活动和实践的天性与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起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五、开展自主的探索中追求有效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研究的问题与学习中已有的认知经验相趋同时,被接纳、同化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活动探索设计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准确的判断。为此,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探索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形成探索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组简单的数“3、8、9、66、142、456、74、1023、906”,让学生判断这些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马上有一个学生举手说:“不对,13、16、19都不能被3整除。”教师笑而不语继续请学生计算,学生通过计算马上得出3、9、66、456、1023、906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霎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教师抓住时机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数和3有关系吗?如果和个位数没有关系,那么又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先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然后四人小组根据组里汇集的这些数进行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不像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容易发现,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盲无目的,浪费时间,成为无效学习。根据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了。学生学习的真正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总之,有效的课堂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克服无效的“教”。怎样教得更有效,更有利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为之努力的方向。
(责编杜华)
一、关注学生的发展中追求有效课堂
学生的发展是指知识、技能、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不能片面理解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分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种有效教学既要促进学生的当前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师,如何在这当中找到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中设计了让学生收集1000克物品这个环节。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克,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拿出1000克的物品。
活动要求:(1)各组先选定收集的物品,在组长的带领下将收集质量为1000克的这种物品放在收集袋里,收集后再到弹簧秤上称一称,小组填写报告单;(2)操作后小组交流汇报。
生1:1包闲趣饼干的质量大约100克,10包是1000克。
生2:1盒果冻的质量大约是200克,5盒果冻的质量大约是1000克。
生3:1瓶洗洁精的质量大约是500克,2瓶洗洁精的质量大约是1000克。
生4:我们发现1000克=1千克,字母表示为1000g=1kg。
……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亲身体验了1000克的质量,并建立了1千克的概念,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样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能体验到1000克的质量组成,并能初步感受到相同质量的物体它的体积是不同的,为后继的学习和发展埋下孕伏。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趣高昂的状态,既有直接发展,又有间接发展,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
二、组织高效的提问中追求有效课堂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提问的巧妙运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在很多课堂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一问一答,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
片断(一):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画角。画角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先画顶点。第一步,先画什么?
生:先画顶点。
师:第二步,从顶点出发画一条边。第二步,画什么?
生:画一条边。
师:从哪里起画一条边?
生:从顶点起。
师:第三步,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边。第三步,再画什么?
生1:再画一条边。
生2:从顶点起再画一条边。
生3: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再画一条边。
师:说得真好。谁能完整地说出画角是分哪三步画的?(生答略)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三步来画一画。
片断(二):
师:上课前,老师问大家想知道关于角的哪些知识,有的小朋友想给角画个像,那该怎么画呢?小朋友们先想一想,伸出小手在桌面上画画看,并对身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想法。(有的小朋友在思考,有的在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画角应该这么画。(手比画,只画了两条边)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应该画了两条边后,再画顶点。
生3:我觉得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师:你们同意谁的意见?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4:我认为第三个小朋友说得对,因为如果不先画顶点,就不好画边,就不知道要画在哪里了。
生5:我也认为第三个小朋友说得对,因为角是由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所以要先画顶点。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没有。
师:那大家拿出笔画一个角试试。
显然,很多教师都会认同第二个教学片断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好,从重知识结果转变到重思考过程,而第一个教学片断中的一问一答,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好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火花。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中追求有效课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师不要简单地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要看成是教学的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如能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的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学习基本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男生有16人,女生有12人,?先请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男生是女生的几倍?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这些问题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三个级别,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问题解决,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学生主动的参与中追求有效课堂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看“热闹”的外表。如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交流,教师将课堂组织得“热闹非凡”,将学生调动得“兴趣盎然”,但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情况却并不理想。
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因为在做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准备好3厘米长的小棒3根,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1根,让学生选择用其中的3根小棒搭一个三角形,有哪几种方法,并在表格中记录下来。学生搭成了各种三角形,如下表:
教师问:“为什么没有同学用8厘米长的这一根小棒呢?”学生纷纷回答:“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搭成三角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教师适时引导:“那么,你们再试试看只要大于几厘米就可以搭一个三角形了呢?”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学生有活动和实践的天性与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操作中有所发现,激起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五、开展自主的探索中追求有效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研究的问题与学习中已有的认知经验相趋同时,被接纳、同化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活动探索设计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准确的判断。为此,教师要设计适当的探索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越过障碍,形成探索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组简单的数“3、8、9、66、142、456、74、1023、906”,让学生判断这些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有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马上有一个学生举手说:“不对,13、16、19都不能被3整除。”教师笑而不语继续请学生计算,学生通过计算马上得出3、9、66、456、1023、906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霎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教师抓住时机问:“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的个位数和3有关系吗?如果和个位数没有关系,那么又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先举出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然后四人小组根据组里汇集的这些数进行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不像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容易发现,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学生盲无目的,浪费时间,成为无效学习。根据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了。学生学习的真正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
总之,有效的课堂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克服无效的“教”。怎样教得更有效,更有利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为之努力的方向。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