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简约教学”的本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L1986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这样评价“简约教学”:“这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多到少、由繁到简、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教学问题,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话题。”数学教学中的简约不是简单的压缩和简化,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追求、内容设置、环节设计、媒体使用、语言表达等要素的精确把握和巧妙运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丰富、深刻,从而实现教学优质和高效的目的,最终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那么,该如何构建简约的数学课堂呢?
  下面,我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还原“简约教学”的本色,让数学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一、让教学内容简约厚实,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摇篮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不能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而要从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习惯和心理特征等情况出发,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安排。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小明一天的活动:早上7时上学→8时上课→9时半做广播操→12时吃午饭→下午4时踢球→晚上8时半睡觉。根据教材,我这样设计教学:(1)创设情境引出钟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钟面;(2)介绍新朋友——小明,课件出示他一天的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半时;(3)进行分类对比活动,理解整时和半时,并让学生观察钟面,总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小窍门;(4)进行“拨一拨”活动,即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拨出老师给定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渗透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如按时起床、早睡早起等。这样设计教学,既关注了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让教学目标简单明了,真正落实到位
  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设置的目标高且多,就会让学生眼花缭乱,顾此失彼,迷失方向;反之,每次的教学目标制定简单明了,就会使学生学必有所得——清楚地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既能使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又能从中体现教师教的智慧——制定教学目标做到科学、适当、简明。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我设计以下的课堂教学目标:(1)由“滴答”声引出钟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钟面;(2)在认识钟面和认读时间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3)通过观察与动手“拨一拨”的活动认读整时和半时,使学生能用整时和半时描述小明一天的活动时间;(4)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珍惜时间的习惯。以上教学目标的设置,以知识与能力训练为基点和原点,循序渐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让教学设计简单有效,真正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工具
  我曾听过很多公开课,这些课的教学设计真可谓花样百出,所谓的环环相扣实则是一个热闹紧跟着一个热闹。实际上,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应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更方便、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而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使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形成厌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大力提倡简化,回归课堂教学的真实、自然、朴实,追求简捷流畅的学习路径和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的流程。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首先通过“滴答、滴答、滴答”的声音引出钟表,激发学生想要认识钟表的兴趣;然后以小明一天的活动时间为主线,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半时;紧接着对这些时间进行分类,归纳出整时和半时,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分针和时针的指向,总结出辨认整时和半时的小窍门,深刻认识整时和半时;最后开展“拨一拨”的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这节课看似上得简单,但是却把数学教学精良化了,真正摒弃了那种活而不实的现象。
  四、让教学手段的选择简捷实效,去掉修饰和浮夸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普遍进入我们的课堂,具有直观性强、容量大等优点,既能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和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又能促进学生的体验、想象和思考。所以,课件制作要力求图片精彩、画面清晰、布局重点突出,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并减少文字数量,以保证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展示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指针和格子,再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12个数字在钟面上围成一圈、时针又粗又短、分针较细较长。在认识整时的过程中,同样通过图像(时针指向某个数字,分针指向12)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认识半时的过程中,也是通过图像闪烁和动态演示的效果,让学生注意到此时的分针指向6,而时针指向两个数之间,使学生在动态演示中明白按顺时针顺序过了几时就是几时半。这样通过多媒体这一简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时间”这个知识点,特别是“几时半”这一抽象的知识,架起了一座数学学习的桥梁。
  五、让教学语言简洁深刻、清晰明了,真正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
  “话不在多,到位就行!”简练是教学语言的本色。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练深刻,即问题语言要导向明确、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评价语言要扼要坦诚……字字句句都要给学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觉。根据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等特点,教师还要巧妙使用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的特殊功能表情达意,暗示学生规范学习行为,集中注意力听讲。
  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的12个数字时,我是这样提问的:“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这些数字是怎么排队的?”在认识分针和时针时,我编制了“又粗又短是时针,较细较长是分针,分针快快向前跑,时针慢慢在后跟”的顺口溜,形象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分针和时针的区别与特征,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在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后,要转入整时和半时在分针与时针指向上有什么不同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整时和半时在读写上是不一样的,那么在钟面上它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样使学生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钟面上,很快发现了其中的不同之处,总结出了认识整时和半时的小窍门。
  除此以外,板书也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对准确表达和理解知识、加深记忆、突出教学重点有积极的作用。如教学“认识整时和半时”时,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认识整时和半时
  整时 半时
  [下午4时半][9时半] [下午4时][12时][8时][7时]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6,时针在两个数之间,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板书的精心设计,不仅浓缩了教学内容,而且发挥了其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人说:“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简约的数学课堂,剔除喧嚣与华丽,最终变得简单而美丽。简约的课堂教学虽简单,但脱离肤浅,而成为一种风格、一种气质、一种内涵、一种深刻。请还原“简约教学”的本色吧,让数学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年、月、日”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它是建立在学生形成了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法,注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力求让所有学生展示一个发展的、独特的自我。  一、巧激趣,让学生动起来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认识”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因此,这节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我思考得最多的是概念的引入部分。两种不同的引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效果,现把我的心路历程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实践  第一种设计的教学实践: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哪些四边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建立钟面上只有1至12的生活经验与24时记时法记时方法之间的矛盾。笔者把田径跑道上的跑步情境迁移到24时记时法的教学中,发现’效果不错。  迁移1: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在200米的圆形跑道上跑步的画面,跑道上标出了50米、100米、150米、200米的点。该男孩正好跑至150米处。师:“小华要在200米的田径跑道上完成400米跑的锻炼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恰恰是数学思维的根本所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建构数学思维模式,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有幸聆听了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这节公开课,并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现与大家分享。  一、 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提出假设策略  师(出示例1,略):现在知道大船和小船的总数是10
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特点之一是由主题图呈现信息,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展开教学。学生可以通过主题图中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喜闻乐见的故事,寻找到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数学信息。课堂教学中,主题图运用得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例如,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一课,第一次教学时,我直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第一次教学片断:  师(出示主题图,如下):认真观察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著名化学家李运哲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传统的利与弊时指出:“教育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如果让四、五个人在一起学,一起解决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去帮助差的同学后往往能使自己变得更强。四、五个人一起学,比老师讲半天都好,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团队精神,这是学校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合作学习深入课堂,但在小组合作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流于形式、目标不够明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巧布疑云  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想学习的欲望。在
新课程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操作离不开学具,学具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如何选择使用学具材料,让学生有效探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成了新课程下我们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文试图通过自己在“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对学生所用小棒几次不同的选择和调整,谈谈个人对学具选择的一些想法。  第一次教学:  学
日本学生支援机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亚洲学生占日本整体国际学生总人数的93.63%。日本的国际学生中,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以12万的人数位居第一,占比39.86%。在高等教育阶段,中国内地学生人数为9万余人,在国际学生中占比41.18%,位居第一。在语言学校就读的学生中,中国内地留学生为3万余人,占比36.26%,位列第一。  由此组数据可见,日本是中国留学生青睐的主要留学目的国之一。留学
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课上,某教师执教“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伊始,教师问道:“谁能一口气报出30个5相加这道算式?”“5 5 5 5 5……”一位学生顺利地开始报算式。教师临时打断他的发言:“你觉得这样麻烦吗?”显然,教师意欲通过引导,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算式很麻烦,从而顺利引出“乘法”,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洁性。没想到,学生竟然回答:“不麻烦!”教师无奈,只得进一步引导:“如果把30个5写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