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定理、定义、规律等的形成过程,知识在自然界、社会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过程都蕴含着大量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情景,作为我们农村初级中学物理教师,要区别大城市初级中学物理教学的方式方法,善于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自觉地锻炼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初中物理;合作;探究
我在农村初级中学物理教学10多年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考查内容,创造条件、自制器材、利用多媒体等,注意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真研究,不断学习,稳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一节就是其中一个教改实例,下面就谈谈一些我的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在讲完“光的反射”后,我给全体学生留一个观察、思考的课外作业:“照镜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猜想:“有些同学每天都要照镜子,那么,你在平面镜中的像和你本人的大小、左右、到镜面的距离,连线跟镜面的关系怎样、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学生还没学过虚像概念,在此老师讲一下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主动探究之中。上课一开始就来完成上节课的布置的课外作业,老师让学生来谈自己的发现和猜想,发言十分踊跃,有的说:“我离镜面近了,像离镜面也近了。我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是相等的”;有的说:“我和像左右可能是颠倒的”;有的说:“我和像的连线跟镜面可能是垂直的”;也有的说:“可能是我离镜面越近,像就越大”;还有的说:“我和像对镜面可能是对称的,还可能是虚像”。(把学生猜想的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提出问题后,进一步产生了寻求解决问题的热情和欲望,十分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实践探究
教师要用实验器材、图形图像、网络等,用心设置相关问题,在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究兴趣,在验证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探究能力。这个实验供同学们选用的器材有:平面镜、薄玻璃板、支架、光屏、蜡烛、(规格一样的大、中、小各2根)、白纸、直尺、三角板、火柴。用这些器材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动手动脑、思考讨论起来,同学们在平面镜前点燃蜡烛,在镜后用光屏怎么也找不到蜡烛的像,也就无法研究像和物的关系。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平面镜后面镀上的这层物质要是刮下来的话,它就成了玻璃,玻璃既能透射光,又能反射光,那我们用玻璃板做实验可否行呢?”再来试一试,同学们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透过玻璃板能看到后边的像,直接拿光屏在玻璃板后边还是找不到蜡烛的像,那像的大小、位置怎么找呢?老师又引导学生:“能否用实物来代替像呢?要注意怎样找准像的大小和位置”。同学们又动手动脑、热烈地讨论起来,很快就感悟到要找一支合适的蜡烛放到像的位置,不管从哪个方向看后边的这支蜡烛都跟前边的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跟点燃了一样,这支蜡烛就是前边的那支蜡烛的像,就可以研究像和物的关系了。要从实验中取得证据,实验要在纸上做,把每一次像、物、镜面的位置都记录下来。同学们通过动手动脑、討论交流,明确了实验方案。每个同学都积极地投身到主动探究的实验之中。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可以再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发现,去总结、提高。例如,实验中的玻璃板应该厚一点还是薄一点呢?应该用完全透明的玻璃还是茶色玻璃好呢?实验应该在较暗还是较亮的环境做比较好呢?底下的白纸用有方格是不是好一点呢?要是像与另一蜡烛老是不能重合又是什么原因呢?
三、让学生分析论证、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实验取得的证据,讨论分析、合作交流,汇报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实验的论证,综合如下:因为在光屏上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因为玻璃板前后的蜡烛长短、粗细都一样,所以像和物是等大的;根据实验记录及测量,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是等距的;照镜子时,我举起右手,我的像举起左手;所以像和物左右是颠倒的;把几次的像点和物点分别连起来,它们对镜面是对称的。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成便于理解、记忆的12个字:“物像等大,物像等距,连线垂直”。这样的结论留给学生的印象是相当深刻的。在提高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玻璃板要薄一点的,不至于形成两个相距很远的像;玻璃板要用茶色的,形成的像比较清晰;这个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便以观察;用方格纸的话就不用尺子来测量了,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通过调整玻璃板发现只有在垂直位置时物像才重合。
四、让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师生讨论
在总结实验结论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师生通过讨论解决相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问:“平面镜怎么成的虚像昵?”这时老师因势利导,结合成像原理光路图引导学生来理解,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很有成就感。有的学生还有“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就越大”的感觉。这时老师结合投影片先引入视角这一概念帮学生理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当一个人离你远近不同时,你看他有什么不同?他在远处时真的变小了吗?”这时学生明白了自己从不同远近看镜子里的像时,并非是像的大小变了,而是视角大小不同引起视觉的缘故。经过老师的启发,师生通过讨论交流,疑问得到了逐一解决,也提高了学生钻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五、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特点、学以致用
学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后,教师又鼓励学生:“想一想生活中都有哪些平面镜,或者类似于平面镜呢?”随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装有平面镜,也有的同学像有了重大发现似的说:“我知道了现在人们家庭装修时,常在墙上装一块大平面镜,为什么房间显得既明亮又宽敞了”。还有的同学即兴给大家出了一道题:我身高1.6米,站在平面镜前l米处,我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面多远?像离我本人多远?要用多大的平面镜才能照出本人完整的站立像呢?平静的湖面是不是一块大平面镜呢?倒影是什么现象呢,怎样解释呢?这样的一道题在老师看来很普通,而学生刚学平面镜又用第一人称提出来,感到同学们那么有活力,那么亲切,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又领悟到了知识的学以致用。岂不是一举两得呢!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地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尽量多的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机会,无论从提出问题、实验设计,还是验证实验、总结归纳提高等方面都贯穿着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思想,并体现物理学科实验为主的特点,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同时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动手实验,在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在重知识的同时更重能力、在重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创新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我们新课程理念所找寻的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关键字】初中物理;合作;探究
我在农村初级中学物理教学10多年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考查内容,创造条件、自制器材、利用多媒体等,注意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真研究,不断学习,稳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一节就是其中一个教改实例,下面就谈谈一些我的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
在讲完“光的反射”后,我给全体学生留一个观察、思考的课外作业:“照镜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猜想:“有些同学每天都要照镜子,那么,你在平面镜中的像和你本人的大小、左右、到镜面的距离,连线跟镜面的关系怎样、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学生还没学过虚像概念,在此老师讲一下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主动探究之中。上课一开始就来完成上节课的布置的课外作业,老师让学生来谈自己的发现和猜想,发言十分踊跃,有的说:“我离镜面近了,像离镜面也近了。我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可能是相等的”;有的说:“我和像左右可能是颠倒的”;有的说:“我和像的连线跟镜面可能是垂直的”;也有的说:“可能是我离镜面越近,像就越大”;还有的说:“我和像对镜面可能是对称的,还可能是虚像”。(把学生猜想的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提出问题后,进一步产生了寻求解决问题的热情和欲望,十分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实验、实践探究
教师要用实验器材、图形图像、网络等,用心设置相关问题,在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究兴趣,在验证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探究能力。这个实验供同学们选用的器材有:平面镜、薄玻璃板、支架、光屏、蜡烛、(规格一样的大、中、小各2根)、白纸、直尺、三角板、火柴。用这些器材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动手动脑、思考讨论起来,同学们在平面镜前点燃蜡烛,在镜后用光屏怎么也找不到蜡烛的像,也就无法研究像和物的关系。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平面镜后面镀上的这层物质要是刮下来的话,它就成了玻璃,玻璃既能透射光,又能反射光,那我们用玻璃板做实验可否行呢?”再来试一试,同学们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透过玻璃板能看到后边的像,直接拿光屏在玻璃板后边还是找不到蜡烛的像,那像的大小、位置怎么找呢?老师又引导学生:“能否用实物来代替像呢?要注意怎样找准像的大小和位置”。同学们又动手动脑、热烈地讨论起来,很快就感悟到要找一支合适的蜡烛放到像的位置,不管从哪个方向看后边的这支蜡烛都跟前边的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跟点燃了一样,这支蜡烛就是前边的那支蜡烛的像,就可以研究像和物的关系了。要从实验中取得证据,实验要在纸上做,把每一次像、物、镜面的位置都记录下来。同学们通过动手动脑、討论交流,明确了实验方案。每个同学都积极地投身到主动探究的实验之中。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还可以再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发现,去总结、提高。例如,实验中的玻璃板应该厚一点还是薄一点呢?应该用完全透明的玻璃还是茶色玻璃好呢?实验应该在较暗还是较亮的环境做比较好呢?底下的白纸用有方格是不是好一点呢?要是像与另一蜡烛老是不能重合又是什么原因呢?
三、让学生分析论证、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实验取得的证据,讨论分析、合作交流,汇报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实验的论证,综合如下:因为在光屏上承接不到像,所以是虚像;因为玻璃板前后的蜡烛长短、粗细都一样,所以像和物是等大的;根据实验记录及测量,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是等距的;照镜子时,我举起右手,我的像举起左手;所以像和物左右是颠倒的;把几次的像点和物点分别连起来,它们对镜面是对称的。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成便于理解、记忆的12个字:“物像等大,物像等距,连线垂直”。这样的结论留给学生的印象是相当深刻的。在提高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玻璃板要薄一点的,不至于形成两个相距很远的像;玻璃板要用茶色的,形成的像比较清晰;这个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便以观察;用方格纸的话就不用尺子来测量了,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通过调整玻璃板发现只有在垂直位置时物像才重合。
四、让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引导、师生讨论
在总结实验结论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师生通过讨论解决相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问:“平面镜怎么成的虚像昵?”这时老师因势利导,结合成像原理光路图引导学生来理解,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很有成就感。有的学生还有“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就越大”的感觉。这时老师结合投影片先引入视角这一概念帮学生理解,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当一个人离你远近不同时,你看他有什么不同?他在远处时真的变小了吗?”这时学生明白了自己从不同远近看镜子里的像时,并非是像的大小变了,而是视角大小不同引起视觉的缘故。经过老师的启发,师生通过讨论交流,疑问得到了逐一解决,也提高了学生钻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五、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特点、学以致用
学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后,教师又鼓励学生:“想一想生活中都有哪些平面镜,或者类似于平面镜呢?”随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装有平面镜,也有的同学像有了重大发现似的说:“我知道了现在人们家庭装修时,常在墙上装一块大平面镜,为什么房间显得既明亮又宽敞了”。还有的同学即兴给大家出了一道题:我身高1.6米,站在平面镜前l米处,我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面多远?像离我本人多远?要用多大的平面镜才能照出本人完整的站立像呢?平静的湖面是不是一块大平面镜呢?倒影是什么现象呢,怎样解释呢?这样的一道题在老师看来很普通,而学生刚学平面镜又用第一人称提出来,感到同学们那么有活力,那么亲切,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又领悟到了知识的学以致用。岂不是一举两得呢!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地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尽量多的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机会,无论从提出问题、实验设计,还是验证实验、总结归纳提高等方面都贯穿着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思想,并体现物理学科实验为主的特点,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同时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动手实验,在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在重知识的同时更重能力、在重掌握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创新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我们新课程理念所找寻的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