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震墙结构,称为结构墙或剪力墙,是在建筑结构中承受风荷载、地震作用产生的一种水平荷载墙体。抗震墙结构因其自身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位移小、自重大和抗侧强度大等优势,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获得好评与认可。本文主要研究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墙结构的应用,希望能为抗震墙结构的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墙结构;应用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抗震墙结构作为关键的一部分,主要是利用钢筋混凝土墙替代已有的框架结构的柱,来承受竖向荷载的墙体,能够有效地控制建筑物向水平方向位移,将建筑物的墙体沿着主轴匀称设置,借助平面内比较大的刚度来承受建筑物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荷载,避免建筑物发生扭转。因此在实际建筑结构设计中,加强抗震墙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1、抗震墙结构设计的分类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对于抗震墙结构的划分,依据抗震墙洞口的大小、排列,可分为4种类型:整体墙、小开口整体墙、连肢墙和壁式框架墙。其中整体墙即在建筑墙体中没有门窗、洞口,或者是开洞的面积小于建筑侧面积15%的洞口,并且洞口边长不能超过洞口和洞口、墙边的间距。小开口整体墙即墙体门窗洞口大于侧面积的15%,但是该抗震墙的变形以弯曲型为主,大部分墙肢无反弯点,侧移曲线呈弯曲型。联肢墙即在建筑墙体中有一列,或者是多列洞口,且洞口的开口较大,连梁对墙肢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墙肢局部弯矩较大,整个截面正应力已不再呈直线分布。当洞口开得比联肢剪力墙更宽,墙肢宽度较小,墙肢与连梁刚度接近时,墙肢明显出现局部弯矩,在许多楼层内有反弯点。剪力墙的内力分布接近框架,故称壁式框架。
2、建筑抗震墙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对于抗震墙结构设计而言,要想提高建筑物结构整体的抗震能力,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重视规则性。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重视建筑物内部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作用的设计,合理安排抗震墙的结构布设,以提高建筑抗震墙的性能,确保建筑结构设计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此外,还需充分考虑建筑发展的趋势,合理设计抗震墙,方便建筑使用的日后维护。例如在高层建筑物的抗震墙结构设计中,平面布置必须沿着建筑物的两个主轴进行双向布设,以免建筑物侧向发生位移。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预防与控制单向有墙的情况发生,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物能够避免因抗震墙倒塌而发生形变,还需依据建筑物的平面特点,结合抗震墙设计的简单化与规则化,进行环向、径向的布设。(2)具有良好延性。为了确保抗震墙的使用性能与耐久性,需要注重抗震墙的良好延性特点。因为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有许多细高的抗震墙,加上受连梁应力的影響,可能会出现建筑墙体拉伸与弯曲的情况,导致墙体脆性,破坏了建筑物的受力性能。所以在实际设计时,设计师必须分析墙体结构,墙肢长度不宜超过8m,且墙段总高与墙肢高度之比应大于2。如果建筑结构需要较长的墙体时,必须加强翼缘的设计,禁止设计成一字型,并在部分截面位置设计洞口,保证墙体能够被分割成小于8m的短墙,以组成弱连肢墙。但需要特殊注意的是,如果短肢抗震墙较多,与高层建筑抗震墙的设计原则不符时,可将建筑墙体布置成简体,以提高建筑墙体的抗震能力。(3)注重连续性。建筑结构的围护和分隔结构,能够通过竖向承重与水平抗侧的方式,来降低刚度的影响,防止抗震墙发生突变,或者是位移。为了提高抗震墙结构性能,可适当采用一些新技术,如钢板剪力墙,当钢板沿结构某跨自上而下连续布置时,必须严格控制墙体厚度,降低楼体自重,提高抗震墙的抗侧刚度。如果建筑室内的面积与开间较小,且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或者是属于壁式框架墙时,如果无法满足抗震墙的连续性要求,必须加强抗震墙,在洞口合理布设连梁与墙肢,保证上下洞口对齐。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墙结构的应用
3.1抗震墙的合理布局
对于抗震墙的设计,尽可能顺着建筑主轴的方向,或者是其他方向展开双向设计,防止单向有墙的情况发生。具体体现为:(1)在设计建筑抗震墙体时,如果属于弧形、圆形与正多边形的平面结构,需沿着环向、径向方位设计抗震墙。(2)对于部分Y形等平面进行结构设计时,需顺着建筑的三个轴向方向来设计。(3)对于T形、L形和矩形的平面结构设计,必须顺着建筑自身的两条轴线方向来设计,这样才能降低墙体扭矩现象发生的概率。例如某高层酒店,建筑总面积为23400m2,地下1层,地上12层,裙房1层,高为36m。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土质为2类土,无液化土,地处8度区抗震设防,抗震等级为2级,标准层高设为2.8m,地下1层高为4.5m,标准层平面形式为30×60m矩形,将建筑抗震墙结构设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筏形基础,埋深4.5m,内外墙厚度为20cm,采用加气砼砌块作为填充墙,砼标号为C30。
3.2大墙肢的处理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抗震墙结构本身不仅具有良好的延伸性,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实际设计抗震墙时,必须在抗震墙延展性的基础上,调整建筑物墙体的高度和宽度比,以提升抗震墙的耐久性。因为在设计时,抗震墙极易受平面外弯而发生形变,导致抗震墙结构脆性损坏。如果抗震墙长度超过8m,在满足承载力的要求下,进行分层间隔设计,将抗震承载力分割,以提高墙体结构的强度;如果墙段长度小于8m,在受弯时墙体会出现裂缝。所以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如果墙体长度超过8m,必须设置施工洞,在墙上预留洞口,完成施工后填充混凝土;或者是在结构计算时开结构洞,将长墙肢分成短墙肢,以改善整个长墙肢的抗震效果。
3.3厚度设计
在我国相关建筑结构的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抗震墙的截面尺寸在依据1~4级抗震等级设计时,厚度不能低于14-16cm;抗震墙无支长度时,不能低于规定值的4-5%;在没有短柱与翼墙时,建筑底部的加强部位厚度必须大于16-20cm,层高不能小于规定值的5%。如果属于一字型结构,设置独立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必须大于18cm。例如某建筑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抗震墙的折算厚度,由于该项目属于住宅建筑,依据国家有关建筑结构的抗震墙设计规定,可将住宅标准层剪力墙的厚度设置为20cm,以提升建筑的刚度,减少梁跨,从而满足建筑的稳定性与轴压比,对于局部抗震墙截面高度,由于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需要,在底部地下室、架空层和裙楼等楼层,需要将厚度控制在16.5cm内,让建筑底楼层形成短肢抗震墙,以免建筑物发生扭转。
3.4连梁超筋
连梁超筋作为抗震墙结构设计的常见现象,即建筑墙体的抗震性能无法满足抗震比的要求时,墙体部位极易出现连梁超筋的情况,而这一现象极易发生在抗震墙的总高度的1/3的楼层中,如果平面结构的墙段较长时,便会在墙体中间部位出现连梁超筋的现象。另外,如果某个墙段的墙肢截面的高度匀称、大小明显时,也会出现连梁超筋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改善连梁的抗震性能与连梁的塑性,尽量减小抗震墙连梁截面的高度,然后依据铰接的方式处理极易出现连梁超筋的区域,让墙体结构层的位移比值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5边缘构件
抗震墙的边缘构件主要有构造型与约束型等两种类型的边缘构件。其中在处理边缘构件时,不同的抗震墙级别,选择的边缘构件也不同。对于抗震等级一、二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剪力墙肢,高层建筑与重力荷载下墙体的轴压比平均值在限定值时,可选用约束型边缘构件,其他的部位和三级抗震的剪力墙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有效应用抗震墙结构,有利于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使用的耐久性与安全性。但是在应用抗震墙结构时,为了充分发挥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效用,必须合理布局抗震墙、处理大墙肢、控制厚度的设计、处理边缘构件和连梁超筋,这样才能提高设计的质量与水平,从而确保建筑设计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墙结构;应用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抗震墙结构作为关键的一部分,主要是利用钢筋混凝土墙替代已有的框架结构的柱,来承受竖向荷载的墙体,能够有效地控制建筑物向水平方向位移,将建筑物的墙体沿着主轴匀称设置,借助平面内比较大的刚度来承受建筑物纵横两个方向的水平荷载,避免建筑物发生扭转。因此在实际建筑结构设计中,加强抗震墙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1、抗震墙结构设计的分类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对于抗震墙结构的划分,依据抗震墙洞口的大小、排列,可分为4种类型:整体墙、小开口整体墙、连肢墙和壁式框架墙。其中整体墙即在建筑墙体中没有门窗、洞口,或者是开洞的面积小于建筑侧面积15%的洞口,并且洞口边长不能超过洞口和洞口、墙边的间距。小开口整体墙即墙体门窗洞口大于侧面积的15%,但是该抗震墙的变形以弯曲型为主,大部分墙肢无反弯点,侧移曲线呈弯曲型。联肢墙即在建筑墙体中有一列,或者是多列洞口,且洞口的开口较大,连梁对墙肢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墙肢局部弯矩较大,整个截面正应力已不再呈直线分布。当洞口开得比联肢剪力墙更宽,墙肢宽度较小,墙肢与连梁刚度接近时,墙肢明显出现局部弯矩,在许多楼层内有反弯点。剪力墙的内力分布接近框架,故称壁式框架。
2、建筑抗震墙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对于抗震墙结构设计而言,要想提高建筑物结构整体的抗震能力,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重视规则性。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重视建筑物内部的不同区域与不同作用的设计,合理安排抗震墙的结构布设,以提高建筑抗震墙的性能,确保建筑结构设计满足人们居住的需要。此外,还需充分考虑建筑发展的趋势,合理设计抗震墙,方便建筑使用的日后维护。例如在高层建筑物的抗震墙结构设计中,平面布置必须沿着建筑物的两个主轴进行双向布设,以免建筑物侧向发生位移。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预防与控制单向有墙的情况发生,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物能够避免因抗震墙倒塌而发生形变,还需依据建筑物的平面特点,结合抗震墙设计的简单化与规则化,进行环向、径向的布设。(2)具有良好延性。为了确保抗震墙的使用性能与耐久性,需要注重抗震墙的良好延性特点。因为在整个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有许多细高的抗震墙,加上受连梁应力的影響,可能会出现建筑墙体拉伸与弯曲的情况,导致墙体脆性,破坏了建筑物的受力性能。所以在实际设计时,设计师必须分析墙体结构,墙肢长度不宜超过8m,且墙段总高与墙肢高度之比应大于2。如果建筑结构需要较长的墙体时,必须加强翼缘的设计,禁止设计成一字型,并在部分截面位置设计洞口,保证墙体能够被分割成小于8m的短墙,以组成弱连肢墙。但需要特殊注意的是,如果短肢抗震墙较多,与高层建筑抗震墙的设计原则不符时,可将建筑墙体布置成简体,以提高建筑墙体的抗震能力。(3)注重连续性。建筑结构的围护和分隔结构,能够通过竖向承重与水平抗侧的方式,来降低刚度的影响,防止抗震墙发生突变,或者是位移。为了提高抗震墙结构性能,可适当采用一些新技术,如钢板剪力墙,当钢板沿结构某跨自上而下连续布置时,必须严格控制墙体厚度,降低楼体自重,提高抗震墙的抗侧刚度。如果建筑室内的面积与开间较小,且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或者是属于壁式框架墙时,如果无法满足抗震墙的连续性要求,必须加强抗震墙,在洞口合理布设连梁与墙肢,保证上下洞口对齐。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墙结构的应用
3.1抗震墙的合理布局
对于抗震墙的设计,尽可能顺着建筑主轴的方向,或者是其他方向展开双向设计,防止单向有墙的情况发生。具体体现为:(1)在设计建筑抗震墙体时,如果属于弧形、圆形与正多边形的平面结构,需沿着环向、径向方位设计抗震墙。(2)对于部分Y形等平面进行结构设计时,需顺着建筑的三个轴向方向来设计。(3)对于T形、L形和矩形的平面结构设计,必须顺着建筑自身的两条轴线方向来设计,这样才能降低墙体扭矩现象发生的概率。例如某高层酒店,建筑总面积为23400m2,地下1层,地上12层,裙房1层,高为36m。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结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土质为2类土,无液化土,地处8度区抗震设防,抗震等级为2级,标准层高设为2.8m,地下1层高为4.5m,标准层平面形式为30×60m矩形,将建筑抗震墙结构设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筏形基础,埋深4.5m,内外墙厚度为20cm,采用加气砼砌块作为填充墙,砼标号为C30。
3.2大墙肢的处理
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抗震墙结构本身不仅具有良好的延伸性,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实际设计抗震墙时,必须在抗震墙延展性的基础上,调整建筑物墙体的高度和宽度比,以提升抗震墙的耐久性。因为在设计时,抗震墙极易受平面外弯而发生形变,导致抗震墙结构脆性损坏。如果抗震墙长度超过8m,在满足承载力的要求下,进行分层间隔设计,将抗震承载力分割,以提高墙体结构的强度;如果墙段长度小于8m,在受弯时墙体会出现裂缝。所以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如果墙体长度超过8m,必须设置施工洞,在墙上预留洞口,完成施工后填充混凝土;或者是在结构计算时开结构洞,将长墙肢分成短墙肢,以改善整个长墙肢的抗震效果。
3.3厚度设计
在我国相关建筑结构的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抗震墙的截面尺寸在依据1~4级抗震等级设计时,厚度不能低于14-16cm;抗震墙无支长度时,不能低于规定值的4-5%;在没有短柱与翼墙时,建筑底部的加强部位厚度必须大于16-20cm,层高不能小于规定值的5%。如果属于一字型结构,设置独立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必须大于18cm。例如某建筑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于抗震墙的折算厚度,由于该项目属于住宅建筑,依据国家有关建筑结构的抗震墙设计规定,可将住宅标准层剪力墙的厚度设置为20cm,以提升建筑的刚度,减少梁跨,从而满足建筑的稳定性与轴压比,对于局部抗震墙截面高度,由于建筑物使用功能的需要,在底部地下室、架空层和裙楼等楼层,需要将厚度控制在16.5cm内,让建筑底楼层形成短肢抗震墙,以免建筑物发生扭转。
3.4连梁超筋
连梁超筋作为抗震墙结构设计的常见现象,即建筑墙体的抗震性能无法满足抗震比的要求时,墙体部位极易出现连梁超筋的情况,而这一现象极易发生在抗震墙的总高度的1/3的楼层中,如果平面结构的墙段较长时,便会在墙体中间部位出现连梁超筋的现象。另外,如果某个墙段的墙肢截面的高度匀称、大小明显时,也会出现连梁超筋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改善连梁的抗震性能与连梁的塑性,尽量减小抗震墙连梁截面的高度,然后依据铰接的方式处理极易出现连梁超筋的区域,让墙体结构层的位移比值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5边缘构件
抗震墙的边缘构件主要有构造型与约束型等两种类型的边缘构件。其中在处理边缘构件时,不同的抗震墙级别,选择的边缘构件也不同。对于抗震等级一、二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剪力墙肢,高层建筑与重力荷载下墙体的轴压比平均值在限定值时,可选用约束型边缘构件,其他的部位和三级抗震的剪力墙应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有效应用抗震墙结构,有利于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使用的耐久性与安全性。但是在应用抗震墙结构时,为了充分发挥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效用,必须合理布局抗震墙、处理大墙肢、控制厚度的设计、处理边缘构件和连梁超筋,这样才能提高设计的质量与水平,从而确保建筑设计满足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