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宿松方言多功能词“在”的多种功能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宿松方言属于赣语怀岳片,是赣语的九个方言片之一。与普通话相比,宿松方言“在”功能用法更为强大,除了能表示事物存在、表示动作进行、介引时间和处所以外,还发展出了介引起点、介引终点和介引与事的功能。位于句末的事态助词功能尤为特殊。本文详细展示了宿松方言“在”的各个功能用法,并对这些功能用法做了进一步归类。
  关键词:宿松方言;多功能词;在;处所功能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7-0003-04
  1 宿松方言处所范畴的表现形式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邻接湖北、江西两省。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西与湖北省的黃梅县、蕲春县毗邻,东北与太湖县接壤,东南与望江县相连,南与江西省的湖口县、彭泽县隔长江相望,自古是皖西南的门户。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联合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的研究成果显示,宿松方言属于赣语怀岳片,是赣语的九个方言片之一。
  与普通话处所范畴“在”对应的成分在宿松方言中读作[thei21],本字不详,一般也写作“在”。其功能用法比普通话“在”的用法更为强大。
  为了表述的方便,本文对普通话和宿松方言的“在”做一技术性处理,以示不同用法的区分:在本文中,凡是宿松方言中的“在”,均在右下角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凡没有标记的“在”要么是没有进行区分的宿松方言,要么是一般意义上的概念,主要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汉语历史文献。根据“在”在宿松方言中的能否单用及其句法位置,宿松方言中的“在”可分为以下几类:
  A.在0,单用时;
  B.在1,动词前;
  C.在2,动词后;
  D.在3,句末。
  以下就宿松方言“在”的各种功能用法作详细分析。
  2 动词用法
  与普通话相同,宿松方言的“在0”是一个常见的动词。
  (1)表示存在,能够单用,能带宾语,也可以不带,还能进入V不V的格式。
  E1你家大人今朝在0家里不?——在0耶。
  E2你家爸爸今朝在0不在0家里?——爸爸出去着,不在0家里。
  E3你要里那本书不在0我这搭。
  (2)表示健在,是针对老年人的是否在世的委婉说法。
  E4渠家奶奶还在0不?
  ——早就不在0着。
  3 介词用法
  宿松方言介词“在”可以介引的成分较多,除了时间和处所以外,还可以介引位移源点、位移终点和与事成分。
  3.1 介引动作发生的时间
  宿松方言的“在”可以在动词前,也可以在动词后,语义上差别不大,都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位于动词前,一般可以省略,位于动词后,一般不能省略。
  E5作业我(在1)昨日就做脱着。
  E6哥哥结婚里日子定在2九月份。
  3.2 介引动作行为的终点
  同介引时间的“在”一样,介引位移终点的“在”也有两种位置,动词前和动词后。与普通话不一致的是,当位于动词后时,宿松方言“V在2 L”结构的功能比较单一,只表示动态的位移事件,不表示状态的持续。这与柯理思(2000)的观察相符①。
  E7你坐在2椅子上。
  E8我搁一本书在2桌上。
  E9渠写字在2墙上。
  E10椅子送在2学堂里着。
  E7和E8中的动词“坐”和“搁”都可以看成是表静态的动作或状态,但在“V在2 L”中,它们表示的不是静态的持续,而是动作的位移。E10中的动词“送”虽然表示的不是静态的持续,但整个“V在2 L”表示的仍是动作的位移。
  也就是说,不管宿松方言“V在2 L”结构中的动词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V在2 L”表示的都只能是动态的位移事件。即“V在2 L”结构里的“在”都可以理解为普通话里的“到”,介引的是动作行为的终点。如果在“V在2 L”后面加上趋向动词“去”的话,这种介词用法甚至可以省略动词,这时“在”是位于动词前的,如:
  E11渠在1哪里去着?
  这种用法可以在近代汉语文献中找到相似的案例。如:
  H1孙子在那里去了也。(平话五种·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H2从此改过前非,再不在金奴家去。(古今小说,卷三)
  H3刘洪道:“这江州有个金山寺、焦山寺,听你在那(哟)个寺里去。”(西游记,附录)
  宿松方言介引位移终点的介词也可以用“到”,如E11可以替换为:
  E12渠到哪里去着?
  但在“VXL”格式里,用“在2”要比用“到”自然得多,像E11中的“在2”,是不能替换为“到”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介引动作行为的终点时,在宿松方言中有动词前和动词后两种位置。
  3.3 介引动作发生的处所
  和普通话一致,“在”介引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都是位于动词前的。如:
  E12我几是在1车站买里票。
  E13我家哥哥在1县里上班。
  这种位置上分布的差异与功能用法的对应关系可以从认知上进行解释。戴浩一(1985)年提出了“时间顺序原则”:“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他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
  位于动词前的“在L”是动作发生的位置,位置状态先于动作状态,也是动作发生的背景。而位于动词后的“在L”表示动作作用下参与者所到达的终点,移动动作总是在抵达终点前先发生的。
  3.4 介引动作行为的起点
  普通话里的“在”介引动作发生的处所和位移终点,但绝对没有介引位移源点的功能,而宿松方言的“在1”用来介引动作行为的起点是非常常见的。如:   E14你是在1哪里来里个?
  ——我在上海来。
  E15在1北京来着个专家。
  E16你在1井里帮我打一桶水回来。
  E17我里针线是在1渠跟头学里个。
  这种用法也可以在近代汉语文献中找到相似的案例。
  H4把守辕门的军校一时扣倒,吓得项王在坐上骨碌碌滚将下来。(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三折)
  H5知他在后花园回,身子困倦。(牧丹亭还魂记·慈戒)
  H6李日新在那里来?你没曾打听得他每的事怎么样儿了?(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二回)
  H7我特特在井里救你出来,是我的人了,我怎肯送还你家去。(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
  3.5 介引与事
  除了介引时间和处所外,宿松方言“在2”还具有介引与事的功能,表现相当活跃,如:
  E18小王常把车在2我骑。
  E19这些钱你要记得还在2姐姐。
  E21渠买着一件衣裳在2儿子。
  这些例子中的“在2”相当于普通话的介词“给”,但不具有“给予”义。
  语法化的研究表明,世界上的很多语言的处所标记都有演化为与格标记的情况。宿松方言“在2”介引与事的功能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分析。
  前面提到“在2”介引动作行为的终点时,介引的宾语成分都是处所性的。但有些处所宾语如E10中的“学堂”,既可以看做处所名词,又可以看成是实体名词。当它们作为实体名词时,在功能相当于一个指人的名词或代词。
  当“在2”介引的名词既是实体名词又是处所名词时,“在”可以有两种理解。当名词被识别为处所名词时,“在”介引的是动作到达的终点,当名词识别为实体名词时,“在”介引的是与事。
  如果“在2”介引的实体名词不能识别为处所名词时,“在2”介引的只能是与事。我们认为“在2”从终点标记发展为与事标记经历了一个结构上的扩展。扩展的阶段是:
  处所名词→处所名词/实体名词→实体名词
  与之对应的是“在2”的功能变化是:
  终点标记>终点标记/与事标记>与事标记
  这种“终点-与事”的关联模式也能在其他汉语方言中找到佐证。
  4 其他用法
  4.1 进行体标记
  “体”(aspect)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本来是斯拉夫语言中表示事件情状的概念,即用来描述事件的时间进程,如完整与否,有界事件为完整体,无界事件为非完整体。后来这一概念引进英语并广为流传。一般认为汉语是有体无时的语言。
  刘丹青(2008)《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详细阐释了各种体的概念,认为进行体表示的是行为在时间中的进行过程,不关注动作的起点和终点,用于动态助词。在意义上,“在”最符合进行体的典型义,它主要用于作为前景内容的主句。宿松方言中的“在1”也能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如:
  E22我在1看书。
  E23我在1(这搭)做我里作业。
  E24渠这会子还在1(那搭)吃饭。
  很多研究已经指出,“在”的这种体标记功能是位于动词前的处所结构“在 L”中的处所成分脱落带来的结果。②从逻辑上判断,当然还存在L作为整体融入到“在”中的可能,但目前还未有公开材料支撑这种可能。
  现代汉语研究从词类的角度出发,认为“在”是时间副词,与之相近的还有“正”、“正在”等。本文认为这只是术语上的差别,两者并无本质差别。
  这种表示正在进行的用法,在近代汉语中,也能找到证明。
  H8元·盍(he)西村《醉中天》曲:“独倚屏山漫叹息,在把灯剔。”
  4.2 事态助词
  宿松方言“在3”用在句末,有一种特殊的用法,表示对事态出现某种变化加以确认。如:
  E25山上里花都开着在3。
  E26这本书我看脱三遍在3。
  前面说过,在宿松方言中,“V在2 L”结构只表示动态的位移,不表示静态的持续。有一个唯一的例外是“V在2 那搭”。“那搭”是宿松方言中的处所指示代词。“V在 处所指示代词”这一结构在近代汉语中很常见,如:
  H9智深猛闻得一阵肉香,走出空地上看时,只见墙边砂锅里煮着一只狗在那里。(水浒传,第四回)
  H10武行者道:“只想哥哥在柴大官人庄上,却如何来在这里……”(水浒传,第32回)
  这两句中,前一句表示静态的持续,后一句表示动态的位移。在语义上,与“V在 处所”结构相比,一方面处所指示代词负载的处所意义要比处所名词小,另一方面,处所指示代词还能回指具体语境中出现的处所名词,因此处所指示代词在语法上又要比处所名词更为虚化,很容易中性化,进而丧失指代处所的意义。一旦“在2 处所指示代词”发生类似于“在1 L”的脱落,“在2 处所指示代词”中的“在2”成为句末成分“在3”。
  5 宿松方言“在”的语义功能分布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宿松方言中的“在”具有更为广泛的功能和用法,这些语法意义及其相互关系表现为:
  (1)“在2”引进与事的功能是“在2”引进终点功能的扩展;
  (2)“在1”进行体标记用法是“在1 处所”结构的中性化和处所成分脱落的结果;
  (3)“在3”作为事态助词的用法源于“在2 处所指示代词”结构中性化及处所成分脱落;
  (4)“在1”和“在2”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在0”的存在义,“在3”的意义十分空虚,几乎没有任何实义,是一个彻底的语法成分。
  以处所功能为核心,宿松方言“在”语义功能分布如图1所示。
  注释
  ①柯理思(2000)在《从河北冀州方言对现代汉语[V在 处所词]格式的再探讨》一文中提到:河北冀州话,山西河津话,山东平邑话等方言中“V XL”都只表动态的位移事件。
  ②高增霞(2005)《处所动词、处所介词和未完成体标记》一文认为,“在”的语法化机制是:当方位词L是中性的指示代词,不表示具体的方位,只表达一种照应时,整个结构就表达正在进行的意义;一经虚化以后,意义空泛的中性代词很容易脱落,从而形成“在V”。
  参考文献
  [1]黄晓雪.宿松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2]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刘丹青,编著.语法调查研究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高增霞.處所动词、处所介词和未完成体标记——体标记“在”和“着”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5,(4):68-73 142.
  [5]朱景松.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如何进行智慧教学并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以 “交变电流”这一教学内容为例,从物理学科的实践性、物理知识的延展性、物理模型的差异性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数理结合的融合度着手,体现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度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实践性;延展性;差异性;数理结合的融合度;深度教学  在实现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依托教材,让课堂充满智慧,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使教
摘 要:数学抽象素养是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培养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是每位高中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2019年厦门市高三第二次质检理数21题教学为例,阐述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通过深度学习这一抓手,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数学抽象;教学路径  1 名词解析  1.1 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位居六个数学核心素养之首,它是指通过观察、分析,舍去事物的一切物
摘 要:物理观念、物理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物理概念,特别是一些核心概念的认知过程,存在“台阶”现象。本文以“功”的进阶教学为例,对功的定义、功的正负、功的矢标性等方面的教学进行了探索,通过对难点的进阶处理,帮助学生跨越“台阶”,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思维;进阶  引言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摘 要:仪器本身带来的系统误差虽然给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困扰,但如果能利用好,其可取到较好的效果。如:在测量液体密度实验中,个别量筒存在“调零”的问题,对实验测量结果造成较大影响。教师在量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实验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实验教学。从校准量筒,至提出实验改进方案,实现减小实验测量误差。学生从发现问题、研究方案、改进实验、应用课堂的二次实验,最终提高学生实验研究的能力。  关键词:仪器
摘 要: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物理课程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新课标要求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高中物理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由情入境,由境入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情境教学;教学方法  引言  高中物理是一门比较复杂、学习难度比较高的学科,而这门学科是高中生课程学习的重点科
摘 要:以《实验探究》专题复习的实践教学为例,分析了学生在解实验探究题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升读题能力;夯实基础,提升解题能力;培养严谨思维,提升分析能力的三种途径。  关键词:实验探究;读题能力;解题能力;逻辑思维  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 [1 ]。在中考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验探究在
摘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斯洛伐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代表作。该篇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人物角色阐明作者的表达内容,剖析作品的哲学内涵和意蕴,从而带来关于人生和世界的崭新思考,也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新的审美视角。  关键词: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卡列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8-0005-02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
摘 要: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觉得高一数学难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上教材脱节与考评不同的原因,又有主观上师生教法与学法存在的问题。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弥补两者的差异,是高中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入手,采用“一体化统筹”,“融入式衔接”的衔接教学策略,解决衔接问题。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转变其学习方式,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高
摘要:现如今,养老需求日趋多样。同时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养老服务又进行各方面的创新,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的需求。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使得老年人不仅仅局限于养老身体上的满足,同时更注重老年人养老的精神满足。目前对于“互联网 ”背景下互助养老新模式的问题,大多数学者都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但用法学相关的研究视角对非营利组织介入养老服务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的文章少之甚少,并未形成一致和系统的
摘 要: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有些难点是重点,但有些难点不是重点,只是不弄清楚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本文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农村学生心理和农村学生环境等方面进行探索,探讨了多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课后反思。实践表明: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学生的兴奋点可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教学难点;兴奋点;情感;悬念;幽默的语言  什么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听不懂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