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从理论层面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底蕴和辩证基础,为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更加凸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重要关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证明了其与中国文化的同质性
马克思主义讲求“实践”,认为“改造世界”是比“认识世界”更为根本和重要的活动。相应地,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比纯粹的理论思辨更为重要,也应该是两者通过长期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实际效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而非别的什么主义在中国取得了胜利。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当时众多涌入中国的思潮中经过无数斗争实践后被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的,这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光芒。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而非别的国家取得了胜利。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理论,反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取得了最大的胜利。即使历经上世纪60年代匈牙利十月事件、八九十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近年发生的颜色革命,马克思主义旗帜依然在中国屹立高扬。这就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取向有着本质相通,能够在中国得到中国人民最为普遍、最为深刻、最为坚定的认同。
理论传播就像植物移植,倘若水土不服,再优质的种子也难以成活。回顾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这一粒思想的“种子”,在中华文明这一肥沃“土壤”上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本身就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有着先天的适应性。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既是理论选择,也是实践选择,更是在同质基础上的文化选择,这已经在近百年的实践中得到证明,应当成为我们研究的理论起点和理论基础。
二、操作层面:以高度文化自信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永远在前进道路上。在当前“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下,要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则。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目的,不是对中国旧传统的复归,而是要创造出符合本国情况、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够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前提下,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作用。离开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前提和理论指导,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导致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走上歧路。
二是必须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内容丰富多彩、各家并存,蕴含着宝贵的思想财富。但也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方式之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依托的文化,有着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既有丰富的思想精华,也有一些封建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辩证的眼光,一方面要对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积极向上的内容加以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要时刻注意对三纲五常等一些陈旧过时的因素予以摒弃或改造,从而真正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将其注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去,决不能把弘扬传统文化歪曲成文化复古主义。
三是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括内容上的中国化,也包括了形式上的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讲清楚”,也要求我们既能够想明白、研究透彻,也要能够讲明白、宣传出来。这一方面求我们的各级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提升理论修养、创新研究理念,不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实践中汲取源头活水、从当代人文科学进展中吸收新的营养,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理论中汲取新的方法,兼收并蓄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
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的教育模式。
三、在高职院校,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平台。一般的课堂教学内容为以课程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学习、主题化的教育训练。
为此,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入课堂,一方面要注重并强化课堂体系,提高其针对性、亲和力,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要改革教育训练方法,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说服力,组织动员教职工参加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培训和讲座,增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准确理解以及研究兴趣。职业性、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认知之源,是人类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要善于根据新情况不断丰富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运用好校内校外两个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龙呈,陈琳,黄梓晴.共相与认知差:基于哲学符号学的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微探[J].现代职业教育,2021(50):16-17.
[2]潘丽嵩,范晓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在“两个结合”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J/OL].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2021-12-10].cn62-1185/c.20211206.002.
[3]陈小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大新贡献[J/OL].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1-20[2021-12-10].1243d.202112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