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师德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的基本素养。教师在入职前,应具备像普通人且略高于普通人的良好的私德与公德,这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格底线;教师在入职后,应具备专门的职德与业德,这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操守保证与匠心要求;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应追求拥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独具的仁德与贤德,这是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服务学校、奉献社会和忠于国家三者有机统一的有力体现。
关键词 师德;学校;社会;国家
作者简介 李树峰,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师资源研究室副主任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至于一般的芸芸众生,不是属于自然境界,便属于功利境界;要达到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非常容易,要进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却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了解。作为教师,其师德由低至高分为三重境界:作为普通人的私德与公德、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德与业德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仁德与贤德。前一种境界是后一种境界的支撑。
一、作为普通人的私德与公德
私德与公德是普通人道德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厚此薄彼则意味着人格发展不够健全。私德涉及的是私人领域;公德涉及的是公共领域。梁启超曾对私德与公德进行了界定:“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独善其身,依靠的是正其心、修其身,集中表现为“礼、义、廉、耻”;相善其群,依靠的是利于人、益于群,集中表现为“兼相爱,交相利”。公德与私德是个人道德的两个方面,不能偏废一端。梁启超强调:“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洁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不可否认,有一些人高度重视慈孝友悌等家庭私德的伦理,但又相对轻视社会公德,如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讲究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财物等。梁启超曾对当时社会上的“束身寡过之善士”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者如无有焉。人虽多,曾不能为群之利,而反为群之累,夫安得不日蹙也!”兼备私德与公德的人,才是人格完整的人。
教师首先是普通人,在他人面前,也有着体现私德和公德方面的言行。私德与公德均良好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如果教师在私德、公德方面做得还不如普通人,那将严重影响自己的职业形象。如果有的教师在公共场所违背公序良俗,可能很快就会被他人录下来放在网上,一旦教师的身份为人知晓,则很快成为舆论的焦点,在社会舆论面前,教师的私德和公德必然要做得比其他人好,否则无法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所传之道,其途径有言传更有身教。
虽然教师是普通人,也有缺点,但社会舆论对于教师的要求却甚为严格。有的行为,即便是其他行业的人能做,教师也会因为自身的教师身份而不能做。例如:有的教师会认为,自己疼爱自己的孩子没错,但是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却不必要那么关心。这个想法对于普通人而言无可非议,但对于教师而言却有违公德。有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给予冷暖不同的对待,那么在众多学生和家长眼里则失去了公德。
二、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德与业德
职德与业德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细化,将两者分开表述是为了进一步凸显业德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在谈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德,而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德较少提及。人们在评价一位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具有职业道德的时候,主要是看其是否违反职业或行业的纪律或规则,是否利用该职业或行业的优势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然而,一项工作要高质量完成,仅看重职德还是远远不够的,以职德作为基础的业德才更加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升。职德是一种必须坚守的底线,业德是一种努力达到的境界。两者兼备,才能让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为完善的产品或更具竞争力的服务。
职德具有明显的职业或行业特征,正是这些特征让专业技术人员赢得了充分的社会信任。如,习武之人崇尚的武德、学医之人追求的医德、练艺之人需要的艺德、经商之人遵循的商德,等等。就业德而言,虽然其职业或行业特征不够明显,但是精益求精的追求无形之中提升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口碑,也进而提升了该职业或行业的吸引力。职德与业德的养成分别沿着不同的路径。职德的养成由低到高经历了职业谋生、养家糊口、获得社会荣耀,乃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阶段。每上升一个阶段,意味着职业良知有着新的飞跃。业德的养成经历了全神贯注、追求质量、融入感情、融入生命几个阶段。每上升一个阶段,其专业投入度有着新的发展。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其兼备的职德与业德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有所不同。教师面向的主要群体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期的青少年,这决定了教师比其他职业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工作对象的影响更为深远。教师的职德与业德不仅对当前和近期的教育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而且对青少年未来的职业选择、职业态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良好职德的教师,为学生未来就业中忠于职守提供了样板;具有良好业德的教师,为学生未来就业中精于业务提供了标准。我们常听到,有的学生过了若干年后会说,自己的敬业态度和工作风格是从自己的老师那里学来的。从实践中来看,人气高的教师往往在职德与业德方面获得均衡的发展。他们会对学生、教材以及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进行研究,提供让所有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且不断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士气和学习自觉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他们不会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而轻视另一部分学生,也不会以下课铃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为常规,更不会因为学生学习上的错误惩罚学生而导致学生厌学。相反,他们会经常琢磨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会经常思考怎样做才不至于落下任何—个学生,会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与特长,让所教的学生人人出彩。
三、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仁德与贤德
仁德与贤德是教师在私德与公德领域的发展,也是教师在职德与业德领域的升华。仁德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投入;贤德指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正确指导,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创新。仁德的核心是爱心,集中表现为做人厚道、谦虚诚实、爱护学生、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保持高度的职业自觉,等等;贤德的核心是忠诚,集中表现为为人豁达、顾大局、注重传递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朝着利于社会、利于国家的方向发展。
教师作为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直接执行者,兼备仁德与贤德是其职业应具备的特殊品质。这样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才能为社会主流所接纳。仁德是为师之本,教师如果连仁德都不具备,那么就不适合从事这个职业;贤德是为师之道,教师如果欠缺贤德,那么即使受到所教学生的欢迎,但这种欢迎只是暂时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发现教师在误导他们。尤其是当教师面对的是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学生时,其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爱心不仅让学生得到温暖,而且会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教师的忠诚不仅让学生获得社会正能量,而且会教会学生理性地将自我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者缺一不可。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虽然关爱学生,但在言行上常常给学生传递一些社会的负面信息,以个人对于社会的偏见影响学生,所教的学生身受其影响,逐渐思想偏激和愤世嫉俗。有的教师虽然善于讲道理,也帮助学生形成了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对于学生关注太少,学生得不到教师的爱护,所讲的道理往往游离于冷漠的师生关系之外,难以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认同。仁德与贤德融为一体的教师才是学生们从感性上接受、从理性上认同的教师。
仁德在某些方面与私德有一定的重合,贤德在某些方面与公德有一定的趋同,但仁德并不等于私德,贤德并不等于公德。与私德相比,仁德多了一份大爱,教师在工作中充满了包容、厚德与热情,关心学生如同关心自己的子弟,热爱工作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与公德相比,贤德多了一份赤诚,教师在工作中充满了奉献、爱国和创新。教师以仁德为支撑,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以贤德为载体,為国家培养爱国的可用之才。仁德与贤德的同时具备,让教师在传递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 庞雪
关键词 师德;学校;社会;国家
作者简介 李树峰,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师资源研究室副主任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至于一般的芸芸众生,不是属于自然境界,便属于功利境界;要达到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非常容易,要进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却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了解。作为教师,其师德由低至高分为三重境界:作为普通人的私德与公德、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德与业德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仁德与贤德。前一种境界是后一种境界的支撑。
一、作为普通人的私德与公德
私德与公德是普通人道德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厚此薄彼则意味着人格发展不够健全。私德涉及的是私人领域;公德涉及的是公共领域。梁启超曾对私德与公德进行了界定:“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独善其身,依靠的是正其心、修其身,集中表现为“礼、义、廉、耻”;相善其群,依靠的是利于人、益于群,集中表现为“兼相爱,交相利”。公德与私德是个人道德的两个方面,不能偏废一端。梁启超强调:“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洁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不可否认,有一些人高度重视慈孝友悌等家庭私德的伦理,但又相对轻视社会公德,如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讲究公共卫生、不爱护公共财物等。梁启超曾对当时社会上的“束身寡过之善士”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者如无有焉。人虽多,曾不能为群之利,而反为群之累,夫安得不日蹙也!”兼备私德与公德的人,才是人格完整的人。
教师首先是普通人,在他人面前,也有着体现私德和公德方面的言行。私德与公德均良好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如果教师在私德、公德方面做得还不如普通人,那将严重影响自己的职业形象。如果有的教师在公共场所违背公序良俗,可能很快就会被他人录下来放在网上,一旦教师的身份为人知晓,则很快成为舆论的焦点,在社会舆论面前,教师的私德和公德必然要做得比其他人好,否则无法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所传之道,其途径有言传更有身教。
虽然教师是普通人,也有缺点,但社会舆论对于教师的要求却甚为严格。有的行为,即便是其他行业的人能做,教师也会因为自身的教师身份而不能做。例如:有的教师会认为,自己疼爱自己的孩子没错,但是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却不必要那么关心。这个想法对于普通人而言无可非议,但对于教师而言却有违公德。有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给予冷暖不同的对待,那么在众多学生和家长眼里则失去了公德。
二、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德与业德
职德与业德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的细化,将两者分开表述是为了进一步凸显业德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在谈论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德,而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德较少提及。人们在评价一位专业技术人员是否具有职业道德的时候,主要是看其是否违反职业或行业的纪律或规则,是否利用该职业或行业的优势做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然而,一项工作要高质量完成,仅看重职德还是远远不够的,以职德作为基础的业德才更加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升。职德是一种必须坚守的底线,业德是一种努力达到的境界。两者兼备,才能让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为完善的产品或更具竞争力的服务。
职德具有明显的职业或行业特征,正是这些特征让专业技术人员赢得了充分的社会信任。如,习武之人崇尚的武德、学医之人追求的医德、练艺之人需要的艺德、经商之人遵循的商德,等等。就业德而言,虽然其职业或行业特征不够明显,但是精益求精的追求无形之中提升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口碑,也进而提升了该职业或行业的吸引力。职德与业德的养成分别沿着不同的路径。职德的养成由低到高经历了职业谋生、养家糊口、获得社会荣耀,乃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阶段。每上升一个阶段,意味着职业良知有着新的飞跃。业德的养成经历了全神贯注、追求质量、融入感情、融入生命几个阶段。每上升一个阶段,其专业投入度有着新的发展。
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其兼备的职德与业德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有所不同。教师面向的主要群体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期的青少年,这决定了教师比其他职业或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工作对象的影响更为深远。教师的职德与业德不仅对当前和近期的教育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而且对青少年未来的职业选择、职业态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良好职德的教师,为学生未来就业中忠于职守提供了样板;具有良好业德的教师,为学生未来就业中精于业务提供了标准。我们常听到,有的学生过了若干年后会说,自己的敬业态度和工作风格是从自己的老师那里学来的。从实践中来看,人气高的教师往往在职德与业德方面获得均衡的发展。他们会对学生、教材以及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进行研究,提供让所有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且不断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士气和学习自觉性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他们不会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而轻视另一部分学生,也不会以下课铃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为常规,更不会因为学生学习上的错误惩罚学生而导致学生厌学。相反,他们会经常琢磨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会经常思考怎样做才不至于落下任何—个学生,会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现有和潜在的优势与特长,让所教的学生人人出彩。
三、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仁德与贤德
仁德与贤德是教师在私德与公德领域的发展,也是教师在职德与业德领域的升华。仁德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投入;贤德指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正确指导,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创新。仁德的核心是爱心,集中表现为做人厚道、谦虚诚实、爱护学生、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保持高度的职业自觉,等等;贤德的核心是忠诚,集中表现为为人豁达、顾大局、注重传递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朝着利于社会、利于国家的方向发展。
教师作为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直接执行者,兼备仁德与贤德是其职业应具备的特殊品质。这样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才能为社会主流所接纳。仁德是为师之本,教师如果连仁德都不具备,那么就不适合从事这个职业;贤德是为师之道,教师如果欠缺贤德,那么即使受到所教学生的欢迎,但这种欢迎只是暂时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发现教师在误导他们。尤其是当教师面对的是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学生时,其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爱心不仅让学生得到温暖,而且会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教师的忠诚不仅让学生获得社会正能量,而且会教会学生理性地将自我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者缺一不可。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虽然关爱学生,但在言行上常常给学生传递一些社会的负面信息,以个人对于社会的偏见影响学生,所教的学生身受其影响,逐渐思想偏激和愤世嫉俗。有的教师虽然善于讲道理,也帮助学生形成了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对于学生关注太少,学生得不到教师的爱护,所讲的道理往往游离于冷漠的师生关系之外,难以让学生获得真正的认同。仁德与贤德融为一体的教师才是学生们从感性上接受、从理性上认同的教师。
仁德在某些方面与私德有一定的重合,贤德在某些方面与公德有一定的趋同,但仁德并不等于私德,贤德并不等于公德。与私德相比,仁德多了一份大爱,教师在工作中充满了包容、厚德与热情,关心学生如同关心自己的子弟,热爱工作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与公德相比,贤德多了一份赤诚,教师在工作中充满了奉献、爱国和创新。教师以仁德为支撑,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以贤德为载体,為国家培养爱国的可用之才。仁德与贤德的同时具备,让教师在传递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 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