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是建构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新课堂的必然前提。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课堂氛围 “五步法”
思维性强、抽象性高的特点,决定了初中数学学习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普遍并令人头痛的现象凸显出来,那就是:有效课堂氛围缺失,教师自我感觉思维生动流畅,但学生两极分化现象逐步出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是建构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新课堂的必然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五步法”教学模式。
1.找准切入点,完善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形象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自我形象,使其能思考,会做题,树立信心,这无疑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后患。为了让一些数学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找回自信,我从心理辅导上进行一些具体的尝试。
(1)不断鼓励,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成的目标,帮助他们达成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
(2)让学生结对子,鼓励互帮互学,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在互帮互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
2.尝试分层化,唤醒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我根据基础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基础知识相对较好,接受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学生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对起点低的学生则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努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抓住兴奋点,集中注意力。可采用以下方法:激知——以温故导入知新;激趣——以各种契因,如图片、典故、教具等激发其兴趣;激疑——以设问激起其好奇心。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数学的气氛。同时,在平时的考试中我试着将面批、讲评、错题研究结合起来,重沟通,重方法,重难点,重思维能力的考查,以实用为主线,教、学、考三位一体,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挖掘生活性,赋予数学课堂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在高中数学新教材中许多问题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的,比如出租车计费、买东西、住房问题、环境保护、贷款等问题比比皆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新课引入,还是设计练习题都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并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 然后在课堂上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 并且学会“数学地思考”。我们可以从媒体和新闻事件中挖掘情境,如在讲“抽样方法”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Alf Landon和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中谁将当选下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表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注意在1936年电话和汽车只有少数富人拥有)。分析收回的调查表发现,Alf Landon非常受欢迎,于是此杂志预测Alf London将在选举中获胜。但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选举中获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教师创设上述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增加趣味性,合理将游戏引入教学
初中学生爱玩好动,具有强烈好奇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适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数学理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教学中,我让学生准备好一张大约0.1mm厚的报纸,先让学生把报纸对折,接着重复对折10次后,测量纸的厚度,然后估算对折20次后纸的厚度。对折10次后,学生惊讶于数学的“魔力”,一张0.1mm厚的报纸居然超过了他的数学书的厚度,热情空前高涨,乐此不疲地继续对折;慢慢的,纸越来越厚,无法继续对折,通过计算机模拟,学生们惊异地发现对折20次后报纸的厚度居然要达到30多层楼那么高。一个不起眼的小数字2,它的20次方,却是如此巨大,学生们震撼了,也迫不及待地渴望了解乘方的更多知识。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又如:《合并同类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对小组内成员的书本进行整理归类的游戏活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学科分类”“按照书本大小分类”“按照是否包封面进行分类”……通过游戏,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合并同类项的前提;我接下来让学生类比不同分类后每类物品的特征,去探索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与步骤。
5.保持亲和力,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在的教学活动中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而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关键在于接受的知识是否能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起到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活动。有效途径有以下几条。
(1)心理换位,即师生各自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就能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消除隔阂。
(2)心理相容,即肯定对方,多看彼此的长处。如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多鼓励。
(3)试着去了解对方。师生课前可以进行3—5分钟的交谈,互相交换看法。教师可以利用课间休息与学生交流看法。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几个步骤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要努力保持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如何营造活泼而不松散,严肃而不沉闷,紧张而不压抑,轻松而不懈怠的良好有效的课堂氛围,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轻松有效,让孩子的心灵不再疲劳,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更有意义,我想,这中间显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育的问题与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课堂氛围 “五步法”
思维性强、抽象性高的特点,决定了初中数学学习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普遍并令人头痛的现象凸显出来,那就是:有效课堂氛围缺失,教师自我感觉思维生动流畅,但学生两极分化现象逐步出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是建构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新课堂的必然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五步法”教学模式。
1.找准切入点,完善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形象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自我形象,使其能思考,会做题,树立信心,这无疑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后患。为了让一些数学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学生找回自信,我从心理辅导上进行一些具体的尝试。
(1)不断鼓励,帮助学生成功。帮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让自信者更自信,特别是帮助所谓的“后进生”制订短期容易达成的目标,帮助他们达成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
(2)让学生结对子,鼓励互帮互学,改变旧的学习方法,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在互帮互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并能够独特地解决问题。
2.尝试分层化,唤醒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我根据基础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基础知识相对较好,接受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学生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对起点低的学生则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努力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抓住兴奋点,集中注意力。可采用以下方法:激知——以温故导入知新;激趣——以各种契因,如图片、典故、教具等激发其兴趣;激疑——以设问激起其好奇心。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数学的气氛。同时,在平时的考试中我试着将面批、讲评、错题研究结合起来,重沟通,重方法,重难点,重思维能力的考查,以实用为主线,教、学、考三位一体,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挖掘生活性,赋予数学课堂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在高中数学新教材中许多问题都是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的,比如出租车计费、买东西、住房问题、环境保护、贷款等问题比比皆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新课引入,还是设计练习题都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并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以致用。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 然后在课堂上利用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 并且学会“数学地思考”。我们可以从媒体和新闻事件中挖掘情境,如在讲“抽样方法”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在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Alf Landon和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中谁将当选下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表上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注意在1936年电话和汽车只有少数富人拥有)。分析收回的调查表发现,Alf Landon非常受欢迎,于是此杂志预测Alf London将在选举中获胜。但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选举中获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教师创设上述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探究新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增加趣味性,合理将游戏引入教学
初中学生爱玩好动,具有强烈好奇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适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数学理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教学中,我让学生准备好一张大约0.1mm厚的报纸,先让学生把报纸对折,接着重复对折10次后,测量纸的厚度,然后估算对折20次后纸的厚度。对折10次后,学生惊讶于数学的“魔力”,一张0.1mm厚的报纸居然超过了他的数学书的厚度,热情空前高涨,乐此不疲地继续对折;慢慢的,纸越来越厚,无法继续对折,通过计算机模拟,学生们惊异地发现对折20次后报纸的厚度居然要达到30多层楼那么高。一个不起眼的小数字2,它的20次方,却是如此巨大,学生们震撼了,也迫不及待地渴望了解乘方的更多知识。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又如:《合并同类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对小组内成员的书本进行整理归类的游戏活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学科分类”“按照书本大小分类”“按照是否包封面进行分类”……通过游戏,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合并同类项的前提;我接下来让学生类比不同分类后每类物品的特征,去探索同类项的概念,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与步骤。
5.保持亲和力,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在的教学活动中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而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关键在于接受的知识是否能满足学生的情感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起到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活动。有效途径有以下几条。
(1)心理换位,即师生各自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就能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消除隔阂。
(2)心理相容,即肯定对方,多看彼此的长处。如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多鼓励。
(3)试着去了解对方。师生课前可以进行3—5分钟的交谈,互相交换看法。教师可以利用课间休息与学生交流看法。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几个步骤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要努力保持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如何营造活泼而不松散,严肃而不沉闷,紧张而不压抑,轻松而不懈怠的良好有效的课堂氛围,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轻松有效,让孩子的心灵不再疲劳,同时也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更有意义,我想,这中间显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
[3]教育的问题与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