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育应以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就是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语文教学,树立一种和谐理念,使语文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着力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人文素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培植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为此,必须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为重心。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诸如“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等看法,课堂氛围非常宽松和谐。
其次要注重质疑交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在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二、注重体验,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体验。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辅以体验。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我们下岗工人的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教师若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沟连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建立与生活的“超级链接”,让学生透视现实社会生活,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着眼“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把握好:教师引导学生以科学家从事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观察和实践;提出问题,以启发(下转83页)
(上接69页)
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重视寻找导致结论的理由或论据。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提问: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从课后思考题中;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从语言的运用方面;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等。
四、依托多媒体技术,拓宽语文课堂教学时空
目前,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依托多媒体技术,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春花图》、《春草图》、《春树图》、《春雪图》,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在上《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教学《安塞腰鼓》,制作课件,让学生看打鼓场面,便于学生真切感受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磅礴的生命力量。
语文课堂教学,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注重人文素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培植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为此,必须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首先要以学生为本,以学为重心。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诸如“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等看法,课堂氛围非常宽松和谐。
其次要注重质疑交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在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二、注重体验,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充分体验。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辅以体验。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我们下岗工人的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教师若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沟连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建立与生活的“超级链接”,让学生透视现实社会生活,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着眼“创新教育”,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把握好:教师引导学生以科学家从事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观察和实践;提出问题,以启发(下转83页)
(上接69页)
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重视寻找导致结论的理由或论据。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提问:从课文的语句、内容方面;从课后思考题中;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从语言的运用方面;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等。
四、依托多媒体技术,拓宽语文课堂教学时空
目前,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依托多媒体技术,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精心选择了《春花图》、《春草图》、《春树图》、《春雪图》,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在上《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教学《安塞腰鼓》,制作课件,让学生看打鼓场面,便于学生真切感受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磅礴的生命力量。
语文课堂教学,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