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甚至还规定了每一学段的相应阅读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课内外阅读的脱节,阅读的自觉性较差,导致课外阅读任务常常无法完成。而“课外阅读课内化”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渠道。“课外阅读课内化”,要求在语文课程之内落实课外阅读的要求,使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一样,有固定的课时、具体的教学过程,等等。笔者结合实践,针对“课外阅读课内化”进行了思考,认为要真正落实课外阅读,最根本的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基于“课外阅读课内化”的准备思考
相对而言,课内阅读有相应的教学内容、课时以及教学目标,而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其自主性更大,目的也不一样。因而要倡导“课外阅读课内化”,前提是要将其与教材中的文章一样,做到有“目标”,有“内容”,有“课时”。
1.结合课标制订目标
对于课外阅读来说,课标明确了阅读数量,即三个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而要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前提是要将相应目标分学段、分年段,乃至分学期及时纳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之中,以便能够推进课外阅读有序进行。如果缺乏长期规划,仅凭教师想象或者兴致进行,其课外阅读即便“课内化”,效果也不一定好。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小学六年为单位,拟定学校“课外阅读课内化”六年计划,从中明确六年目标及其课程评价与保障等。这为“课外阅读课内化”的践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閱读内容配齐备足
相比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内容则极为广泛。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应结合年段目标配齐相应图书。若条件不允许,也应配齐必读书目,其数量应不低于最大班额学生数量,以便确保每次活动能够保证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书可读。与此同时,同一年级之间课外必读书目也可以进行交叉使用,以便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对于选读书目,一方面可以以学校图书馆藏书为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携带交流为辅,可以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或者用“以一本带多本”的方式进行交叉轮流阅读。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3.阅读课时有序纳入
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来说,课时不足则是最大的问题。因而课外阅读要真正进行“课内化”,前提是要安排一定的课时。一般情况下,对于课外阅读来说,每周1~2节课时比较适中。一节用于教师指导,一节用于学生讨论交流,或者展示读书成果。如是两节课,其时间间隔应长一点,便于学生自主阅读内化。这里教师应该注意,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必须要保证相应的课时用于课外阅读。
二、基于“课外阅读课内化”的内容思考
当前课外阅读书籍非常广泛,网络快读内容更是良莠不齐。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很容易被其表象所迷惑,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学校、教师或者家长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适当干预,以便让学生真正得益于“课外阅读课内化”。
1.伴随教材推荐阅读内容
课标中规定了相应的课外阅读量,对此教材编者考虑到了这一点,在其文本内容编选过程中,也相应选择了一些名著节选。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篇课文节选自名著《水浒传》,《三顾茅庐》这一篇课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同一作者或者同一主题进行阅读素材的选择,与相应课文组成群文指导学生阅读。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月推荐一批,一节课一小节,这样既不过分挤占学生的课内阅读时间,又能让他们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2.学校自编校本阅读教材
依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虽然能够与课文形成互补,但其容量有限,或者说,课外阅读内容与数量极易受教材课文限制。如条件允许,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或者图书馆藏书情况,自编相应的课外阅读教材,从古典诗词到名著导读,等等。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有序系统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还能夯实学生课外阅读的基础。有个学校,曾结合自身传统文化的特色,编了一套国学教材,内容就精心选择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片段。比如一年级为《三字经》,二年级为《弟子规》,三年级为《声律启蒙》……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阅读由浅入深,增加课外阅读容量,还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拓展人文视野,真正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多方齐下选择阅读素材
太多的框架,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以及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上面所提到的跟随教材选编内容、学校自编教材,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有益,但并不等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毕竟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而对于课外阅读来说,更需要的是兴趣。强扭的瓜不甜,对于课外阅读来说,也是如此。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多读自己喜欢的、有益的书籍。可以通过教师推荐,也可以结合家庭需要,等等,其图书的来源可以多样,但最根本的还是看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应与家长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推荐,以便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经典作品的熏陶,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基于“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策略思考
课外阅读“课内化”,与课内阅读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按照课内阅读进行教学,其课堂看似精彩,结果却是缘木求鱼。要真正夯实课外阅读,确保“课内化”不流于形式,在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来说,虽已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教学之中,但其阅读却仍以学生课外自主为主。如果学生没有阅读兴趣,其效果肯定无法保证。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呈现课外阅读中最精彩的部分,以便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设置悬念,引发他们自主阅读;或者呈现相关视频,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甚至有可能,可以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会,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者组织美文分享活动;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以便他们课后能够主动去阅读。
2.要采用“粗线条”的教学模式
从课堂教学环节来看,课内阅读各环节内容紧凑,衔接严密,但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却完全没有必要。毕竟课内阅读以传授知识、方法与技能为主,有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课外阅读来说,纯粹是一种兴趣的培养,至于学生收获多少,却不是考虑的重点。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粗线条”的教学模式,比如学生的自主讨论,如果五分钟时间不够,可以适当延长一点,十分钟也行。
3.要渗透阅读方法指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课外阅读大多局限于故事情节,至于语言技巧往往不去涉及。因而如果放任他们自主阅读,其阅读效果并不明显。倡导“课外阅读课内化”,在教学中也应适当渗透方法指导,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比如快速浏览,进行阅读摘抄,等等,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还有针对语言的品析,比如文本人物的描写,环境的描写,等等。在指导中可以选择一个片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让他们课后对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印证,以便提升阅读层次。比如针对《水浒传》这一名著阅读,教师可以借助《林冲棒打洪教头》,引导学生分析林冲的人物性格,得出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性格,继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名著,查找相关故事情节,进行对照思考,以便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官逼民反”这一主题。
“课外阅读课内化”与当前“放羊式”的课外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被纳入到语文教学体系之中,有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课时进行支撑的。对此进行探索实践,不仅对学生课外阅读发挥着引导作用,而且还能为有效加强“课内外阅读”衔接,推进“大语文”理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做好铺垫。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东平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一、基于“课外阅读课内化”的准备思考
相对而言,课内阅读有相应的教学内容、课时以及教学目标,而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其自主性更大,目的也不一样。因而要倡导“课外阅读课内化”,前提是要将其与教材中的文章一样,做到有“目标”,有“内容”,有“课时”。
1.结合课标制订目标
对于课外阅读来说,课标明确了阅读数量,即三个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而要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前提是要将相应目标分学段、分年段,乃至分学期及时纳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之中,以便能够推进课外阅读有序进行。如果缺乏长期规划,仅凭教师想象或者兴致进行,其课外阅读即便“课内化”,效果也不一定好。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小学六年为单位,拟定学校“课外阅读课内化”六年计划,从中明确六年目标及其课程评价与保障等。这为“课外阅读课内化”的践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閱读内容配齐备足
相比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内容则极为广泛。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应结合年段目标配齐相应图书。若条件不允许,也应配齐必读书目,其数量应不低于最大班额学生数量,以便确保每次活动能够保证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书可读。与此同时,同一年级之间课外必读书目也可以进行交叉使用,以便保证每个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对于选读书目,一方面可以以学校图书馆藏书为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携带交流为辅,可以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或者用“以一本带多本”的方式进行交叉轮流阅读。这种方式,不仅有效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3.阅读课时有序纳入
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来说,课时不足则是最大的问题。因而课外阅读要真正进行“课内化”,前提是要安排一定的课时。一般情况下,对于课外阅读来说,每周1~2节课时比较适中。一节用于教师指导,一节用于学生讨论交流,或者展示读书成果。如是两节课,其时间间隔应长一点,便于学生自主阅读内化。这里教师应该注意,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必须要保证相应的课时用于课外阅读。
二、基于“课外阅读课内化”的内容思考
当前课外阅读书籍非常广泛,网络快读内容更是良莠不齐。如果让学生自己选择,很容易被其表象所迷惑,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学校、教师或者家长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适当干预,以便让学生真正得益于“课外阅读课内化”。
1.伴随教材推荐阅读内容
课标中规定了相应的课外阅读量,对此教材编者考虑到了这一点,在其文本内容编选过程中,也相应选择了一些名著节选。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篇课文节选自名著《水浒传》,《三顾茅庐》这一篇课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同一作者或者同一主题进行阅读素材的选择,与相应课文组成群文指导学生阅读。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月推荐一批,一节课一小节,这样既不过分挤占学生的课内阅读时间,又能让他们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2.学校自编校本阅读教材
依据教材内容进行选择,虽然能够与课文形成互补,但其容量有限,或者说,课外阅读内容与数量极易受教材课文限制。如条件允许,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或者图书馆藏书情况,自编相应的课外阅读教材,从古典诗词到名著导读,等等。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有序系统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还能夯实学生课外阅读的基础。有个学校,曾结合自身传统文化的特色,编了一套国学教材,内容就精心选择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片段。比如一年级为《三字经》,二年级为《弟子规》,三年级为《声律启蒙》……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阅读由浅入深,增加课外阅读容量,还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拓展人文视野,真正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多方齐下选择阅读素材
太多的框架,反而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以及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上面所提到的跟随教材选编内容、学校自编教材,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有益,但并不等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毕竟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而对于课外阅读来说,更需要的是兴趣。强扭的瓜不甜,对于课外阅读来说,也是如此。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多读自己喜欢的、有益的书籍。可以通过教师推荐,也可以结合家庭需要,等等,其图书的来源可以多样,但最根本的还是看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应与家长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推荐,以便让学生从小就受到经典作品的熏陶,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三、基于“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策略思考
课外阅读“课内化”,与课内阅读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按照课内阅读进行教学,其课堂看似精彩,结果却是缘木求鱼。要真正夯实课外阅读,确保“课内化”不流于形式,在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课外阅读课内化”来说,虽已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教学之中,但其阅读却仍以学生课外自主为主。如果学生没有阅读兴趣,其效果肯定无法保证。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呈现课外阅读中最精彩的部分,以便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设置悬念,引发他们自主阅读;或者呈现相关视频,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甚至有可能,可以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会,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者组织美文分享活动;等等。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以便他们课后能够主动去阅读。
2.要采用“粗线条”的教学模式
从课堂教学环节来看,课内阅读各环节内容紧凑,衔接严密,但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却完全没有必要。毕竟课内阅读以传授知识、方法与技能为主,有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课外阅读来说,纯粹是一种兴趣的培养,至于学生收获多少,却不是考虑的重点。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粗线条”的教学模式,比如学生的自主讨论,如果五分钟时间不够,可以适当延长一点,十分钟也行。
3.要渗透阅读方法指导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课外阅读大多局限于故事情节,至于语言技巧往往不去涉及。因而如果放任他们自主阅读,其阅读效果并不明显。倡导“课外阅读课内化”,在教学中也应适当渗透方法指导,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比如快速浏览,进行阅读摘抄,等等,这是读书方法的指导。还有针对语言的品析,比如文本人物的描写,环境的描写,等等。在指导中可以选择一个片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让他们课后对分析得出的结果进行印证,以便提升阅读层次。比如针对《水浒传》这一名著阅读,教师可以借助《林冲棒打洪教头》,引导学生分析林冲的人物性格,得出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性格,继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名著,查找相关故事情节,进行对照思考,以便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官逼民反”这一主题。
“课外阅读课内化”与当前“放羊式”的课外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被纳入到语文教学体系之中,有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课时进行支撑的。对此进行探索实践,不仅对学生课外阅读发挥着引导作用,而且还能为有效加强“课内外阅读”衔接,推进“大语文”理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做好铺垫。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东平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