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在我们已很难见到有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打开数学课本,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数学教师应努力做到:挖掘教材,用活现有教材资源;依托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指导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理加工,变“教材”为“学材”。
关键词: 新课改 数学课本 数学课堂
在新课改背景下,一些新思想、新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今你随便走进哪一堂数学课,都会欣喜地发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正悄然发生改变。
现象一: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无疑成为大家的“宠儿”,无论是名师的教学示范,还是青年教师的优质课展示,几乎“各路兵马齐上阵”,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可就是不见数学课本的踪影。就连一些级别稍低的课,也基本是整堂课从头至尾,在老师制作的精美、引人注目的课件展示中进行,学生兴趣盎然,课堂精彩纷呈。很快一节课就结束,而课本则置于一边,少有人引导学生去翻、去看。
现象二:受新课标的影响,教师们都在课堂上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一些教师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学生翻书。他们担心学生看书知道了答案,就失去探究兴趣。至多,新授结束练习时或课堂作业时,要求学生打开书,完成书上某道习题。数学课本在这儿充其量是本练习集。甚至,在有的课堂上,教师明确规定学生课桌上只能摆放文具盒与练习纸,其他什么也没有。
现象三:这是一次新课改背景下的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观摩活动,参赛的教师都是全国数学教学中的佼佼者。如此丰厚的视听盛宴,给远道而来的三千多名听课教师带来不少启迪和收获。但与此同时,也让我注意到另一现象:40多节数学课中,只有3节课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
近几年,我还听过许多各级各类公开课,结论是很难见到有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打开数学课本。个人视野所及或许不能客观反映面上的情况,然而有一家媒体报道:75%以上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新课时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90%以上的数学教师在公开教学时自始至终不需要学生打开课本;只有5%左右的数学教师要求或提倡学生预习第二天学习内容……媒体的报道与我的发现纯然不是巧合。的确,我们应该承认教材的编写是非常严谨的,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权威性。如果我们完全抛开教材不用而“另砌炉灶”,那是不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怎能让其“喧宾夺主”,取代了教科书的位置?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读书?数学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处理好教学与教材的关系?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挖掘教材资源,用活现有教材
新教材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例题、习题的选择都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努力创设富有“生活味”和“活动化”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思维水平亲身体验数学,逐步形成良好数学思维方法和运用意识。并且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尝试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价值。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探索交流,合理解决问题,合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作用。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材非常注意结合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生动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图,整个学习在“小猴分桃”这一故事中开展、深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的作用。
二、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数学阅读主要是动用思维能力,而数学教育的核心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就是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问题方面特别欠缺。因此,要想使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领悟数学语言,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三、合理加工,变“教材”为“学材”
正如上述几种现象表明,如今许多教师们不提倡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堂上看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要学的知识、思考方法,教材中已有明确暗示和导向,甚至有清晰又准确的表述。担心学生看书后,不加思考就能找到答案,不需要经历思考过程,助长学生的依赖性,可能阻断学生的思维发展,淡化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的意识。比如:三年级(下册)“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中直接给出两种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
我先算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
224÷2=112(本) 112÷4=28(本)
我先算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4×2=8(层) 224÷8=28(本)
解決问题的方法过早呈现显然剥夺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曲折过程的机会。
我们不能否认:现在教材尚不能充分将教学视角投向学生学习,还不能真正从“学生数学学习之素材”这一视角进行自我审视与关照,在一定程度上看依然站在教师“教”这一角度。要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必须像科学教材那样,努力从学生身边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出发,创设具体问题情境,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组织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深入展开探讨与分析。而一些结论性的概念、定理、公式及例题可以不直接给出答案,留给学生补充完整。这样从学生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站在“学材”视角上对教材做出理性重建,使学生手中的教科书成为一本能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的“学材”。
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有效、合理地使用好教材,发挥应有作用。数学老师们请不要在课堂上冷落了数学课本,让孩子们一起打开课本学数学,好吗?
参考文献:
[1]张秀英.谈谈对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2]齐美杰.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初探[J].教学研究,2008(6).
[3]周前方.谈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2010(4).
关键词: 新课改 数学课本 数学课堂
在新课改背景下,一些新思想、新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今你随便走进哪一堂数学课,都会欣喜地发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正悄然发生改变。
现象一: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无疑成为大家的“宠儿”,无论是名师的教学示范,还是青年教师的优质课展示,几乎“各路兵马齐上阵”,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可就是不见数学课本的踪影。就连一些级别稍低的课,也基本是整堂课从头至尾,在老师制作的精美、引人注目的课件展示中进行,学生兴趣盎然,课堂精彩纷呈。很快一节课就结束,而课本则置于一边,少有人引导学生去翻、去看。
现象二:受新课标的影响,教师们都在课堂上大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一些教师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学生翻书。他们担心学生看书知道了答案,就失去探究兴趣。至多,新授结束练习时或课堂作业时,要求学生打开书,完成书上某道习题。数学课本在这儿充其量是本练习集。甚至,在有的课堂上,教师明确规定学生课桌上只能摆放文具盒与练习纸,其他什么也没有。
现象三:这是一次新课改背景下的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观摩活动,参赛的教师都是全国数学教学中的佼佼者。如此丰厚的视听盛宴,给远道而来的三千多名听课教师带来不少启迪和收获。但与此同时,也让我注意到另一现象:40多节数学课中,只有3节课有学生打开数学课本。
近几年,我还听过许多各级各类公开课,结论是很难见到有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打开数学课本。个人视野所及或许不能客观反映面上的情况,然而有一家媒体报道:75%以上的数学教师在教学新课时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90%以上的数学教师在公开教学时自始至终不需要学生打开课本;只有5%左右的数学教师要求或提倡学生预习第二天学习内容……媒体的报道与我的发现纯然不是巧合。的确,我们应该承认教材的编写是非常严谨的,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权威性。如果我们完全抛开教材不用而“另砌炉灶”,那是不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怎能让其“喧宾夺主”,取代了教科书的位置?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在课堂上不希望学生读书?数学教师到底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处理好教学与教材的关系?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挖掘教材资源,用活现有教材
新教材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例题、习题的选择都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努力创设富有“生活味”和“活动化”的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和运用,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思维水平亲身体验数学,逐步形成良好数学思维方法和运用意识。并且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尝试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价值。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探索交流,合理解决问题,合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作用。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教材非常注意结合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生动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图,整个学习在“小猴分桃”这一故事中开展、深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的作用。
二、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数学阅读主要是动用思维能力,而数学教育的核心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表明,构成一些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因素之一就是阅读能力差,在阅读和理解数学问题方面特别欠缺。因此,要想使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领悟数学语言,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三、合理加工,变“教材”为“学材”
正如上述几种现象表明,如今许多教师们不提倡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堂上看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要学的知识、思考方法,教材中已有明确暗示和导向,甚至有清晰又准确的表述。担心学生看书后,不加思考就能找到答案,不需要经历思考过程,助长学生的依赖性,可能阻断学生的思维发展,淡化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的意识。比如:三年级(下册)“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中直接给出两种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
我先算每个书架平均放多少本书?
224÷2=112(本) 112÷4=28(本)
我先算两个书架一共有多少层?
4×2=8(层) 224÷8=28(本)
解決问题的方法过早呈现显然剥夺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曲折过程的机会。
我们不能否认:现在教材尚不能充分将教学视角投向学生学习,还不能真正从“学生数学学习之素材”这一视角进行自我审视与关照,在一定程度上看依然站在教师“教”这一角度。要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的“有效素材”,必须像科学教材那样,努力从学生身边同时又暗含着某种数学现象或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出发,创设具体问题情境,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组织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深入展开探讨与分析。而一些结论性的概念、定理、公式及例题可以不直接给出答案,留给学生补充完整。这样从学生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学习化”加工,站在“学材”视角上对教材做出理性重建,使学生手中的教科书成为一本能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学生自我实现的“学材”。
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有效、合理地使用好教材,发挥应有作用。数学老师们请不要在课堂上冷落了数学课本,让孩子们一起打开课本学数学,好吗?
参考文献:
[1]张秀英.谈谈对小学数学新课改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9).
[2]齐美杰.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初探[J].教学研究,2008(6).
[3]周前方.谈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