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可以从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规则”教育抓起。规则是抽象的概念,教师应在研读课本的基础上搜集有关的案例,通过讲述故事、联系生活、开展游戏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对规则的内涵有鲜活的印象和深刻的理解,进而让他们懂得遵守规则,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 立德树人;讲述故事;设计游戏;社会实践;规则教育
规则就是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对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需要社会成员无条件地执行。而规则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规则方面的知识,促使其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能自觉使用规则框定自己的行为,消除个人随意性。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意识、团体意识不够浓厚,所以常常对规则缺乏认识和了解,不明白规则的重要性。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规则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团体和社会的一员,必须遵守各种规则。
一、研读文本,探究内涵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原因,虽然认识到了要遵守规则,但是却并不知道规则的内容和内涵分别是什么。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各种规章制度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积极展开阅读,尝试研读文本,并探究规则的内涵。
“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则,认识到生活中常常都有规则。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师展示了和生活规则有关的各种资讯,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例如展示《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新版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先看看从文本中能总结出什么规则,然后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你认为垃圾分类有没有必要?有人认为垃圾分类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不自由了,对于这种观点,你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分小组就两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小组代表指出:“垃圾分类规则能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遵守。如果盲目地追求自由,那么就反而会让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一团糟。”在深入探究中,学生认识到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人们的行为,而是为了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他们的认识就变得更深刻。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和规则有关的各种内容,然后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要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有助于他们积极践行的规则制度,引导他们展开自主阅读,促使其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逐步理解规则的深刻意蕴。
二、讲述故事,了解意义
小学生对故事感兴趣,教师将规则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时,可以尝试引入有关的故事,让他们更充分地了解规则的意义。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收集故事,讲一讲该故事中涉及了什么规则,主人公是否遵守规则,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规则的意义。
“我们的公共生活”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知道自己离不开公共生活,让他们懂得只有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促使学生增强公共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讲述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如有人没有排队,引得大家责骂;又如有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结果酿成了悲剧等。在故事的启发下,学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公共生活变得更完美。由此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在图书馆阅览,还是在商店购物,或是旅游休闲,乘坐交通工具,等等,都要遵守公共秩序。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参与到讲故事的活动中,他们可以说说自己是否听过因为不遵守规则而引发的事故,并讨论一下在公共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有学生讲述了在影剧院里有大声吵闹的现象,这就是不遵守公共秩序,这样容易导致争端,不利于生活的和谐。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教师强行要灌输抽象的规则,用单一说教的方式展开教学,那么必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将故事融入教学中能让抽象的规则变得更具体化,学生的探究热情会随之提升,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将抽象的规则傳递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三、联系生活,激活体验
规则的形成来源于生活的需求,教师要积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组织他们搜索一些社会上的热点新闻,围绕热门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并领悟规则,从而促使他们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学习“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城市中有哪些公共秩序,并思考还需要哪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在我们小区有很多养狗的人,他们在遛狗的时候常常不系绳子,其他人感觉很害怕,但是他们却认为自己的狗很乖不会咬人。虽然我国已经有了相关规定,要求遛狗的时候要系狗绳,但是还是有部分人不遵守。所以我认为有关部门不仅要制定规则,在遇到违反规则时就要进行相应的处罚,这样规则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在结合生活实践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对规则的认识更为深刻。
教师要从学生已知的规则认知中“生长”出新的规则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架构教材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能缩短书本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围绕自己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思考,积累生活经验。
四、设计游戏,操练行为
由于小学生普遍对有趣的游戏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设计一些和规则有关的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进而真正掌握规则行为。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和规则有关的绕口令、歌谣等,引导学生展开念诵活动,提升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要让学生认识公共标志,弄懂不同公共标志具体代表什么意思。为了让学生更熟悉各种公共标志,了解它们的含义,并意识到公共生活要靠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有趣的游戏中。首先将各种标志画在卡片上,然后依次展示各种卡片让学生抢答,说说这些标志的意思是什么,还要说出自己此时应该如何做才合理。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卡片归类游戏,教师将卡片分发给学生,然后报出“交通规则中的标志”等主题,学生要快速在各种卡片中找出同类型的卡片,看谁得速度快,找到的卡片多,谁就是胜利者。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对公共标志的认识更为深刻,同时他们也逐步认识到文明程度和秩序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每一个人都要为此尽一份力。 除了将游戏引入教学以外,不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绘本很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阅读和规则有关的绘本故事。这样能让学生从故事人物的行为中得到启迪,形成情感共鸣,进而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五、社会实践,培养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不能只依靠书本教育,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这样才能知行合一,促使学生真正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生活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投入社会生活实践中,思考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去做,思考若身边的同学或家人有违犯规则的情况自己应该如何做。
在学习“慧眼看交通”后,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获得切身感受。以“交通规则知多少”这个主题为例子,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活动,学生设计调查计划,了解一下不同年龄、性别、学历的人对于交通规则的认识有多深刻。此外还可以调查一下有多少人在明明知道交通规则是什么的情况下,还会出现闯红灯等情况。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认识到人们虽然对交通规则的了解程度较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会出现违反规则的情况。同时这样的活动也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遵守交通规则。如有学生认识到:“其实我自己也并没有做到始终都遵守交通规则,在过马路的时候总是觉得跟着大家一起过是最安全的,所以别人闯红灯时我也会跟着一起违反了规则,现在我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陶行知认为:“凡是生活的場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由此可见,教师要将生活作为抓手,让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规则、了解规则、践行规则。生活资源是教育的源头活水,在“规则”教育中也是如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生活实践活动,这样他们能在生活中学会守规则,更好地起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规则是个体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的基础,只有学生理解和遵守规则,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由于小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所以教师有责任促使学生提升规则意识,以提升他们的社会道德品质,使他们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青.立德树人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根本任务[J].当代教研论丛,2020(7).
[2]张金科.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J].教师,2019(33).
(责任编辑:吕研)
[关键词] 立德树人;讲述故事;设计游戏;社会实践;规则教育
规则就是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对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需要社会成员无条件地执行。而规则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规则方面的知识,促使其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能自觉使用规则框定自己的行为,消除个人随意性。由于小学生的社会意识、团体意识不够浓厚,所以常常对规则缺乏认识和了解,不明白规则的重要性。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的思想在教学中渗透规则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团体和社会的一员,必须遵守各种规则。
一、研读文本,探究内涵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原因,虽然认识到了要遵守规则,但是却并不知道规则的内容和内涵分别是什么。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各种规章制度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积极展开阅读,尝试研读文本,并探究规则的内涵。
“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规则,认识到生活中常常都有规则。为了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师展示了和生活规则有关的各种资讯,并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例如展示《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新版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先看看从文本中能总结出什么规则,然后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你认为垃圾分类有没有必要?有人认为垃圾分类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不自由了,对于这种观点,你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分小组就两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小组代表指出:“垃圾分类规则能很好地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遵守。如果盲目地追求自由,那么就反而会让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得一团糟。”在深入探究中,学生认识到规则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人们的行为,而是为了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他们的认识就变得更深刻。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和规则有关的各种内容,然后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要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有助于他们积极践行的规则制度,引导他们展开自主阅读,促使其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逐步理解规则的深刻意蕴。
二、讲述故事,了解意义
小学生对故事感兴趣,教师将规则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时,可以尝试引入有关的故事,让他们更充分地了解规则的意义。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收集故事,讲一讲该故事中涉及了什么规则,主人公是否遵守规则,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规则的意义。
“我们的公共生活”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公共生活,知道自己离不开公共生活,让他们懂得只有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促使学生增强公共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讲述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如有人没有排队,引得大家责骂;又如有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结果酿成了悲剧等。在故事的启发下,学生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公共生活变得更完美。由此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在图书馆阅览,还是在商店购物,或是旅游休闲,乘坐交通工具,等等,都要遵守公共秩序。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参与到讲故事的活动中,他们可以说说自己是否听过因为不遵守规则而引发的事故,并讨论一下在公共生活中有哪些规则,它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如有学生讲述了在影剧院里有大声吵闹的现象,这就是不遵守公共秩序,这样容易导致争端,不利于生活的和谐。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教师强行要灌输抽象的规则,用单一说教的方式展开教学,那么必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将故事融入教学中能让抽象的规则变得更具体化,学生的探究热情会随之提升,同时教师也能更好地将抽象的规则傳递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三、联系生活,激活体验
规则的形成来源于生活的需求,教师要积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组织他们搜索一些社会上的热点新闻,围绕热门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并领悟规则,从而促使他们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学习“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我们的城市中有哪些公共秩序,并思考还需要哪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在我们小区有很多养狗的人,他们在遛狗的时候常常不系绳子,其他人感觉很害怕,但是他们却认为自己的狗很乖不会咬人。虽然我国已经有了相关规定,要求遛狗的时候要系狗绳,但是还是有部分人不遵守。所以我认为有关部门不仅要制定规则,在遇到违反规则时就要进行相应的处罚,这样规则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在结合生活实践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对规则的认识更为深刻。
教师要从学生已知的规则认知中“生长”出新的规则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架构教材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能缩短书本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围绕自己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思考,积累生活经验。
四、设计游戏,操练行为
由于小学生普遍对有趣的游戏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设计一些和规则有关的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进而真正掌握规则行为。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和规则有关的绕口令、歌谣等,引导学生展开念诵活动,提升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学习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要让学生认识公共标志,弄懂不同公共标志具体代表什么意思。为了让学生更熟悉各种公共标志,了解它们的含义,并意识到公共生活要靠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有趣的游戏中。首先将各种标志画在卡片上,然后依次展示各种卡片让学生抢答,说说这些标志的意思是什么,还要说出自己此时应该如何做才合理。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卡片归类游戏,教师将卡片分发给学生,然后报出“交通规则中的标志”等主题,学生要快速在各种卡片中找出同类型的卡片,看谁得速度快,找到的卡片多,谁就是胜利者。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对公共标志的认识更为深刻,同时他们也逐步认识到文明程度和秩序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每一个人都要为此尽一份力。 除了将游戏引入教学以外,不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绘本很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阅读和规则有关的绘本故事。这样能让学生从故事人物的行为中得到启迪,形成情感共鸣,进而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五、社会实践,培养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不能只依靠书本教育,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这样才能知行合一,促使学生真正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生活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投入社会生活实践中,思考自己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去做,思考若身边的同学或家人有违犯规则的情况自己应该如何做。
在学习“慧眼看交通”后,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获得切身感受。以“交通规则知多少”这个主题为例子,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活动,学生设计调查计划,了解一下不同年龄、性别、学历的人对于交通规则的认识有多深刻。此外还可以调查一下有多少人在明明知道交通规则是什么的情况下,还会出现闯红灯等情况。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认识到人们虽然对交通规则的了解程度较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会出现违反规则的情况。同时这样的活动也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遵守交通规则。如有学生认识到:“其实我自己也并没有做到始终都遵守交通规则,在过马路的时候总是觉得跟着大家一起过是最安全的,所以别人闯红灯时我也会跟着一起违反了规则,现在我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陶行知认为:“凡是生活的場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由此可见,教师要将生活作为抓手,让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规则、了解规则、践行规则。生活资源是教育的源头活水,在“规则”教育中也是如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生活实践活动,这样他们能在生活中学会守规则,更好地起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
规则是个体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的基础,只有学生理解和遵守规则,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由于小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所以教师有责任促使学生提升规则意识,以提升他们的社会道德品质,使他们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青.立德树人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根本任务[J].当代教研论丛,2020(7).
[2]张金科.立德树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活化探索[J].教师,2019(33).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