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时期,正值一个人的思想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目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多变,加之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致使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表现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等特点。在思品课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提出疑问,对教师讲述的某些观点提出相反的看法,我们把学生提出的此类问题称为“逆向”。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向”提问,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知识广博 变通自如
思品课是一个庞大而严谨的知识体系,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多方面理论知识构成。同时这些理论知识又是与其它学科知识密不克分,这要求思品课教师既应该是一位专家,又是一位杂家。在课堂上面对来自于不同角度的、包罗万象的疑问、反问,教师便可充分调动头脑中贮存的各种信息,做到应变自如。
二、胸有成竹 有备无患
教师要想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准确地为学生解惑答疑,必须在课前做好“三备”。一是备教材,即要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二是备实际,要求把握时代脉搏,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社会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三是备学生,要求把握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如讲改革开放的意义时,教师备课时就应考虑到学生对该问题的疑虑较多,他们很容易仅凭自己对某些事物的表层认识,而形成肤浅、片面的看法。这样,教师在备课中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核心。另一方面还要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尤其是要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分析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采用“角色换位”的思维方法,即设想一下自己是学生,会就哪些问题向教师发出“逆向”提问,然后列出若干条。如:问题(1)、在当前企业改革中,为什么会出现某些企业大量裁员,在岗工人也有几个月没有发工资的情况?(2)、改革开放后,为什么建国初期已经绝迹的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等等。最后就上述问题做好周密的课前准备工作。这种“角色换位”的思维,有助于教师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缩短双方的心理差距。同时,也使教师较为准确地预测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逆向”问题,并使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三、借助讨论 集思广益
课堂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深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准备地设置讨论课;一种是结合课堂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即兴讨论。
在学习如何看待生产与消费关系时,有的学生就提出,既然生产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应该提倡高消费,何必还要讲艰苦朴素呢?这种逆向问题就比较适合选作即兴讨论题。在讨论中,学生必然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当然,在即兴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在讨论中首先做好引导调控工作。即把握好讨论方向,用倾向性语言保证讨论的基调。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使讨论更加深入。最后,还要善于总结,做好收尾工作。比如在讨论前一个问题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追求高消费的成因和危害,以及提倡艰苦朴素的必要性等问题,对讨论的方向、内容程序、及气氛进行有机地调控。最后在总结中,向学生阐明艰苦朴素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刻都不能丢掉。虽然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但优良传统仍须发扬光大。此外,从我国经济现状及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理解,也必须树立科学文明消费观,克服不良消费行为。通过这样的处理,最终统一认识。
四、开设专题 答疑解惑
在课堂教学中还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逆向”提问,问题的内容往往是较为重大而又复杂的社会问题。解決这种“逆向”提问的最好办发就是开设专题讲座。比如在讲社会发展总趋势时,有的学生就问:既然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为什么现实中会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结局?这一问题所涉及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主义实践何去何从的大问题,即使教师对此有一些研究,但也绝非是课堂上的三言两语所能讲清楚的。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急于解答,必然会造成教师讲不透,学生吃不饱的结果。此时教师不妨告知学生将就此问题单独准备一次专题讲座。在讲座中教师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包括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具体过程,事件发生的原因、教训及其影响。通过讲座,使学生认识到出现这一结局,不过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体系长期较量过程中的一次暂时挫折而已,绝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最终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运动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这使学生更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通过这种方式,其效果比在课堂上匆忙作答要好得多。
总之,教师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智的应变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各种“逆向”提问。
(作者单位: 江苏淮安市清河中学223001 )
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向”提问,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知识广博 变通自如
思品课是一个庞大而严谨的知识体系,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国际、国内时事政治等多方面理论知识构成。同时这些理论知识又是与其它学科知识密不克分,这要求思品课教师既应该是一位专家,又是一位杂家。在课堂上面对来自于不同角度的、包罗万象的疑问、反问,教师便可充分调动头脑中贮存的各种信息,做到应变自如。
二、胸有成竹 有备无患
教师要想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准确地为学生解惑答疑,必须在课前做好“三备”。一是备教材,即要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二是备实际,要求把握时代脉搏,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社会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三是备学生,要求把握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办法。
如讲改革开放的意义时,教师备课时就应考虑到学生对该问题的疑虑较多,他们很容易仅凭自己对某些事物的表层认识,而形成肤浅、片面的看法。这样,教师在备课中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核心。另一方面还要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尤其是要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分析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采用“角色换位”的思维方法,即设想一下自己是学生,会就哪些问题向教师发出“逆向”提问,然后列出若干条。如:问题(1)、在当前企业改革中,为什么会出现某些企业大量裁员,在岗工人也有几个月没有发工资的情况?(2)、改革开放后,为什么建国初期已经绝迹的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等等。最后就上述问题做好周密的课前准备工作。这种“角色换位”的思维,有助于教师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缩短双方的心理差距。同时,也使教师较为准确地预测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逆向”问题,并使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三、借助讨论 集思广益
课堂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深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准备地设置讨论课;一种是结合课堂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即兴讨论。
在学习如何看待生产与消费关系时,有的学生就提出,既然生产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应该提倡高消费,何必还要讲艰苦朴素呢?这种逆向问题就比较适合选作即兴讨论题。在讨论中,学生必然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当然,在即兴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在讨论中首先做好引导调控工作。即把握好讨论方向,用倾向性语言保证讨论的基调。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使讨论更加深入。最后,还要善于总结,做好收尾工作。比如在讨论前一个问题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追求高消费的成因和危害,以及提倡艰苦朴素的必要性等问题,对讨论的方向、内容程序、及气氛进行有机地调控。最后在总结中,向学生阐明艰苦朴素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刻都不能丢掉。虽然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但优良传统仍须发扬光大。此外,从我国经济现状及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理解,也必须树立科学文明消费观,克服不良消费行为。通过这样的处理,最终统一认识。
四、开设专题 答疑解惑
在课堂教学中还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逆向”提问,问题的内容往往是较为重大而又复杂的社会问题。解決这种“逆向”提问的最好办发就是开设专题讲座。比如在讲社会发展总趋势时,有的学生就问:既然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为什么现实中会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结局?这一问题所涉及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主义实践何去何从的大问题,即使教师对此有一些研究,但也绝非是课堂上的三言两语所能讲清楚的。教师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急于解答,必然会造成教师讲不透,学生吃不饱的结果。此时教师不妨告知学生将就此问题单独准备一次专题讲座。在讲座中教师可以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包括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具体过程,事件发生的原因、教训及其影响。通过讲座,使学生认识到出现这一结局,不过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体系长期较量过程中的一次暂时挫折而已,绝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最终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运动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看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这使学生更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通过这种方式,其效果比在课堂上匆忙作答要好得多。
总之,教师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和机智的应变力。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各种“逆向”提问。
(作者单位: 江苏淮安市清河中学223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