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片段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342016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学校组织了一次语文教研活动,在活动中两位教师都执教了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的《我要的是葫芦》。两位教师在教学中虽然都注重了引导学生“读好书和识好字”,但是两位教师对于某些问题抓的深度不一样,抓的方式不一样,目标达成度就截然不同了。
  【片段一】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后面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读一读,注意句子不同的语气。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对于这个练习,两位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与方法。
  师1: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1:谁来读一下这个句子?(生读)
  师1:(对着刚才读书的学生)这位种葫芦的人,你在乎叶子上的这些蚜虫吗?
  生:不在乎。
  师1:读出你的不在乎!(生读)
  师1:有一点不在乎了,语气再强烈点。(生再读)
  师1:就这样读。谁再来读?(生读)
  另一位教师执教片段为:
  师2:不仅我们喜欢小葫芦,种葫芦的人也很喜欢。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指名读)
  师2:第2自然段中这句话你读得尤其好!(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师2:你读出了种葫芦的人对于蚜虫满不在乎的样子。谁还想来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种葫芦人对蚜虫的满不在乎。齐读。)
  师2:老师把这一句话变了变,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出示: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自己读一读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句话,体会一下哪一句更能体现出种葫芦的人对于蚜虫的不在乎。(生读)
  师2:哪句话更能体现种葫芦的人对于蚜虫的满不在乎?(第一句)
  师2:对呀。看看第一个句子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
  师2:这个感叹号用的真好啊!一个感叹号就更能够把种葫芦人对蚜虫的满不在乎的心理表现了出来。谁想读一读第一句话?读出种葫芦人对于蚜虫的满不在乎。(生读—评价—再读)
  师2:谁能说出几个带有感叹号的句子?(生说)
  师2:同学们,小小的标点符号的用处可大着呢!我们在读书时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还要关注这些特殊的标点符号,这样我们会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文章读好。
  【片段二】
  师1:现在你知道那个种葫芦的人的葫芦为什么落了吗?
  生:因为葫芦的叶子上长了蚜虫他没有及时救治。
  师1:为什么叶子上长了蚜虫反而影响了葫芦,以至于葫芦落了呢?
  (此时的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1:老师来告诉你,因为葫芦要长好离不开营养,它的营养很大一部分来自叶子。(出示:光合作用过程图)植物的叶子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通过一定的渠道源源不断地传到葫芦上,葫芦得到了这些有机物才能渐渐长大。植物的叶子长了蚜虫,没法给小葫芦制造有机物了,小葫芦就落了。(对于这些非常专业的科学术语,学生们听后一脸茫然。)
  另一位教师执教:
  师2:这么多讨人喜欢的小葫芦,那个种葫芦的人一个也没有得到,你想对种葫芦的人说点什么?
  生:你應当听邻居的劝告。当叶子上长虫子时,应该及时地治一治。
  师2:对呀。对于别人善意的劝告我们要听。
  生:因为种葫芦的人没有及时除去叶子上的蚜虫。
  生:因为葫芦的叶子都被蚜虫吃了,所以葫芦最后也就落了。
  师2:说得真好!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的果实,就要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评析】
  1.语文课堂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好书
  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关于阅读的“具体建议”中这样写道:“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课标在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也有这样的要求:“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好、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结合课标的以上要求,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们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时,应该认识到: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感悟这个“感叹号”的运用之妙,标点符号虽小,但是它的意义极大,它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工具,它的价值不亚于语言文字,有了它,文字才能眉目清爽起来。
  在“片段一”中,第一位教师注意到了要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但是他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感叹号”在这里的运用之妙。而第二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感叹号”运用之妙的设计过程比第一位更胜一筹,他出示两个标点符号不一样的句子,在对比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到两个句子虽都能表达出种葫芦的人对于蚜虫的不在乎,但是带有“感叹号”的句子更能把这种感情强烈地表达出来。随后,他设计了让学生说出带有“感叹号”的句子。这样,学生对于“感叹号”这个标点符号的认识就有了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既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关注标点符号,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堂教学要抓住语文课程之“本”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标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课程之“本”,在任何情况下,语文教师都不要忘“本”。在“片段二”中,第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时,做了一些非语文的事情:给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出示“光合作用的图片”,讲什么“叶绿素”“光能”“二氧化碳”“有机物”等科学方面的专业术语,这些是学生们到高年级甚至初中才学习的科学方面的知识,教师用在这里使语文课变了味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在这方面第二位教师就处理得恰当多了:在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的引领下,经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就了解到了这则寓言的道理。
  3.语文课堂教师要上出语文的味道
  纵观两位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这两个环节,我感觉到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味”呢?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其次,要净化语文课堂的环境。语文课有自己存在的独立价值,有自己的独立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课堂要充满“语文味”,不仅教师自己要重视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还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点燃激情,构建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更要善于通过种种手段,引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理解感悟、体验情感,激活思维、丰富见解,积淀文化底蕴,营造多姿多彩的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邹平市韩店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微课的视频时长大多在10分钟左右,主要是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探讨。微课越来越广泛地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本着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意义学习、高效学习的原则,在基础教育领域被广泛运用。语文是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的两方面性质都要求课内、课外有效配合,恰好微课在这两个大的领域都可发挥积极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尝试着从微课植入课堂的时机加
随文练笔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伴随着阅读教学展开,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彼此交融和谐运行,使读写相得益彰,是进行语言文字訓练的重要方式。但到底如何运用,看似容易,操作起来却很难。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练笔只停留在“你想说什么”“说说你的看法”……这种肤浅的练习上。大多数练笔都会脱离语境,千篇一律,变成了缺乏引领的假练笔、空练笔、浅练笔。怎样才能做到真练笔、实练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创举、横跨”等词语。  2.学习课文围绕一个意思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初步体会用列数字的方法表现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3.从赵州桥的设计与建造上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感受“世界闻名”  1.猜谜:“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通过培养观察能力,会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观察要全面、细致、透彻  要写好习作,首先要对生活进行观察。怎样观察呢?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可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全、细、透。  1.全,就是全方面地、完整地观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观察不全面,因此也就写不出庐山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能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感性的习作评价制度,随性的习作评价方式,千篇一律的评价语言,致使现行的习作评价难以更上一层楼,难以发挥在习作教学的重要地位,还引发了一些恶性的评改循环制度。立足于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习作评改制度上做出一些新鲜的尝试,希望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此同时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直视习作评改问题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报告文学首要的条件必须真实。它肯定要以历史材料为基础塑造典型人物、记述典型事件、体现典型环境。也就是说,以真人真事作为创作的约束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与一般文学创作的区别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很看重这本《昆仑山的雪》,罕为珍惜。二三十年前甚至四十年前,青藏兵站部的作者们创作的《十万里路见忠心》《鹰》《梅花欢喜满天雪》《莽昆仑》等作品,所纪录下来的当时特定环境下的汽车兵生活、兵站生活和白衣战士的生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统编本教材相较于以往版本的教材来说,文言文选入的篇目明显增多,这充分表现了编者对学生学习文言文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教学文言文才更有效呢?  一、以读为本,加强朗读指导  教学文言文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把课文读好。何谓读好呢?由于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通假字以及许多语句顺
“资料袋”板块是人教版教材编排的一大特色,起到拓展视野、深化理解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并没有能够真正洞察编者的用意,将“资料袋”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形式,严重忽略了这一板块的教学价值。那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彰显“资料袋”的作用,为阅读教学增效呢?  一、聚焦信息形式,拓展感知路径  1.契合认知规律,借形象图片激趣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阶段,直观而可感的信息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资料袋”不仅有丰
“我的植物朋友”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这一单元的课文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的观察方法,如《燕子》一课中一连串的动词让动作更加细致,《荷花》一文通过排比与拟人的方法写出了美丽的荷花。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同时感悟作者描写观察对象的方法,并将其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一、阅读“记录卡”,写出观察对象  读写结合的材料应是多方面的,教材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中,教材为学生
支玉恒老师在《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一文中指出:“我们在课堂上的着力点,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到语言文字上。要用語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与指导,我在教学《学与问》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多角度的品析,将说理文上足了语文味。  一、品析标点,体会哥白尼的善问  在教学文中第2自然段哥白尼的事例时我这样教学:  师:请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读出哥白尼的爱问、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