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秋高气爽雁飞翔,扬子东流掀巨浪,新课模式开头难,与时俱进好课堂。初中历史新课导入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务必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原理,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思学生所想,给学生所求,努力探索丰富多彩的新课导入模式,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 图画;悬念;故事;媒体;诗词
新课导入是“五步学习法”中的前奏曲,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只有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高度注重新课导入的艺术性设计,才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有利条件。笔者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行之有效的新课导入模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践行:
一、图画导入,形象生动
所谓图画导入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相应画面的基础上,从而初步了解有关学习信息,并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一般来说,图画既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图,也可以展示其它的画面,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图画导入能诱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譬如:我在执教“大跃进”一课的导入时,就直接展示了一幅题为《 一只红薯千斤重,两头黄牛拉不动 》“大跃进”时的漫画,许多学生笑逐颜开,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了那个时代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从而饶有兴趣地继续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二、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平铺直叙的教学手段往往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师通过悬念导入,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般而言,悬念的魅力在于学生对相应的细节进行观察、解读、想象和推理,从而获得有用的学习信息,为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譬如:我在执教“原始农耕社会”一课的导入时,先打开多媒体展示了距今约5800——4700年的马家窑尖口瓶(如下图所示)
然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猜测陶器表面的纹饰以及陶器的作用是什么?这一细节性思考迅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畅所欲言,答案纷出,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性交流与评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考古文物上的纹饰称为“水波纹”,而且初步感知了这个取水器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若要取水,可以把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当它放入水中后会自动下沉;一旦注满水,由于重心的缘故,瓶口向上竖起,操作比较简便。最后,学生比较轻松地认识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居民生活现象,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三、故事导入,趣味无穷
初中生活泼好动,比较喜欢短小精悍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故事导入的方式,以令学生兴趣倍增。例如,我在执教“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课的导入时,先简要讲述了“南门徙木”的故事:商鞅实施变法时,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一天晌午,他派人把一根粗长的木头立于国都的南门口,并明文告示:凡是有人把这根大木头搬到北门,就奖励十两黄金。成千上万的民众只是围观布告,没有一个人相信其真实性。于是,商鞅命令文书把赏金修改到50两黄金。此时,一个壮汉半信半疑地把木头搬到北门,那个大汉立即拿到了50两赏金。从此以后,凡是商鞅提出的政令,人们都百分之百的信任,为振兴秦国夯实了政治基础。学生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纷纷打开书本准备参与深入探究。接着,我点拨道:“商鞅这一高明的举动是为了取信于民,当时的大变革对秦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商鞅的性格特征,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时空距离几乎消失了,他们从灵魂深处产生膜拜情绪,从而为正确把握本课研究的主旨铺平了道路。
四、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小学得到了普及,那些声情并茂的画面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弦,从而促使大脑处于亢奋状态,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辨和感性认识。譬如:我在执教“中日甲午战争”一课的导入时,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甲午风云》中精彩的剪辑片段:当时,方大人以主战舰的名义命令舰队一字队形挺进,日军的一发炮弹把清朝主战舰的帅旗打掉了,随着敌人接连的炮击,那艘主战舰慢慢沉入大海。方大人见此不妙想转舵逃跑。此时,邓世昌临危不惧,勇敢地挂起帅旗迎战日军,日军指挥官吉野命令舰队停止攻击方大人的战舰,全部迎战邓世昌的战舰,经过激烈的交战,邓世昌指挥的军舰没有炮弹了,于是命令舵手向日本的吉野主站舰撞去,可惜敌人连发三个鱼雷,邓世昌的战舰被炸成了两截。学生含泪看完了上述惊心动魄的画面,心中感悟一个真谛:完成一件事一定要靠实际行动证明,邓世昌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英勇牺牲,正因为有无数个“邓世昌”,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类似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使学生的心随着画面情境跌岩起伏,情感得到了洗礼熏陶。
五、诗詞导入,寓意深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一直被人们争相传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假如应用诗词导入新课,有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与情操。譬如,我在执教“盛唐气象”一课的导入时,就应用了唐代“诗圣”杜甫的《忆昔》配乐诗:先直接播放了《忆昔》配乐诗,同时要求学生附和着齐声诵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接着,我提出以下问题:“①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属于唐朝的哪一个皇帝坐龙庭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景象?②出现盛世局面就是皇帝一人的功绩吗?”于是,各学习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与唐太宗有关,有的学生认为与女皇武则天有关,也有的学生认为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有关。至此,师生很自然地步入探究“盛唐气象”的详细内容。
秋高气爽雁飞翔,扬子东流掀巨浪,新课模式开头难,与时俱进好课堂。尝试初中历史新课导入的门径不胜枚举,但愿大家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原理,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思学生所想,给学生所求,努力探索丰富多彩的新课导入模式,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 图画;悬念;故事;媒体;诗词
新课导入是“五步学习法”中的前奏曲,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只有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高度注重新课导入的艺术性设计,才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有利条件。笔者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行之有效的新课导入模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践行:
一、图画导入,形象生动
所谓图画导入就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相应画面的基础上,从而初步了解有关学习信息,并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一般来说,图画既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图,也可以展示其它的画面,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图画导入能诱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譬如:我在执教“大跃进”一课的导入时,就直接展示了一幅题为《 一只红薯千斤重,两头黄牛拉不动 》“大跃进”时的漫画,许多学生笑逐颜开,并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了那个时代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从而饶有兴趣地继续参与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二、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平铺直叙的教学手段往往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教师通过悬念导入,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般而言,悬念的魅力在于学生对相应的细节进行观察、解读、想象和推理,从而获得有用的学习信息,为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譬如:我在执教“原始农耕社会”一课的导入时,先打开多媒体展示了距今约5800——4700年的马家窑尖口瓶(如下图所示)
然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猜测陶器表面的纹饰以及陶器的作用是什么?这一细节性思考迅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畅所欲言,答案纷出,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性交流与评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考古文物上的纹饰称为“水波纹”,而且初步感知了这个取水器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若要取水,可以把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当它放入水中后会自动下沉;一旦注满水,由于重心的缘故,瓶口向上竖起,操作比较简便。最后,学生比较轻松地认识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居民生活现象,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三、故事导入,趣味无穷
初中生活泼好动,比较喜欢短小精悍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故事导入的方式,以令学生兴趣倍增。例如,我在执教“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课的导入时,先简要讲述了“南门徙木”的故事:商鞅实施变法时,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一天晌午,他派人把一根粗长的木头立于国都的南门口,并明文告示:凡是有人把这根大木头搬到北门,就奖励十两黄金。成千上万的民众只是围观布告,没有一个人相信其真实性。于是,商鞅命令文书把赏金修改到50两黄金。此时,一个壮汉半信半疑地把木头搬到北门,那个大汉立即拿到了50两赏金。从此以后,凡是商鞅提出的政令,人们都百分之百的信任,为振兴秦国夯实了政治基础。学生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纷纷打开书本准备参与深入探究。接着,我点拨道:“商鞅这一高明的举动是为了取信于民,当时的大变革对秦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商鞅的性格特征,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时空距离几乎消失了,他们从灵魂深处产生膜拜情绪,从而为正确把握本课研究的主旨铺平了道路。
四、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在中小学得到了普及,那些声情并茂的画面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弦,从而促使大脑处于亢奋状态,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辨和感性认识。譬如:我在执教“中日甲午战争”一课的导入时,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甲午风云》中精彩的剪辑片段:当时,方大人以主战舰的名义命令舰队一字队形挺进,日军的一发炮弹把清朝主战舰的帅旗打掉了,随着敌人接连的炮击,那艘主战舰慢慢沉入大海。方大人见此不妙想转舵逃跑。此时,邓世昌临危不惧,勇敢地挂起帅旗迎战日军,日军指挥官吉野命令舰队停止攻击方大人的战舰,全部迎战邓世昌的战舰,经过激烈的交战,邓世昌指挥的军舰没有炮弹了,于是命令舵手向日本的吉野主站舰撞去,可惜敌人连发三个鱼雷,邓世昌的战舰被炸成了两截。学生含泪看完了上述惊心动魄的画面,心中感悟一个真谛:完成一件事一定要靠实际行动证明,邓世昌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英勇牺牲,正因为有无数个“邓世昌”,才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类似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使学生的心随着画面情境跌岩起伏,情感得到了洗礼熏陶。
五、诗詞导入,寓意深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一直被人们争相传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假如应用诗词导入新课,有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与情操。譬如,我在执教“盛唐气象”一课的导入时,就应用了唐代“诗圣”杜甫的《忆昔》配乐诗:先直接播放了《忆昔》配乐诗,同时要求学生附和着齐声诵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接着,我提出以下问题:“①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属于唐朝的哪一个皇帝坐龙庭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景象?②出现盛世局面就是皇帝一人的功绩吗?”于是,各学习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与唐太宗有关,有的学生认为与女皇武则天有关,也有的学生认为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有关。至此,师生很自然地步入探究“盛唐气象”的详细内容。
秋高气爽雁飞翔,扬子东流掀巨浪,新课模式开头难,与时俱进好课堂。尝试初中历史新课导入的门径不胜枚举,但愿大家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迁移原理,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思学生所想,给学生所求,努力探索丰富多彩的新课导入模式,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