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经常对学生在学习上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是学习数学本身的需要,学习数学离不开良好个性品质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对解决问题有顽强的意志力。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真正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变化,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向他们提出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及时鼓励。其次,要平等对待成绩不同的同学。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智力能力家庭背景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教师只有平等对待,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再次,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体发挥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再大包大揽,在可能的情况下,去鼓励學生发现问题的真相,你的信任会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任的知心人,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重要保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哪门功课感兴趣,对哪门功课不感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使其对你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了进步及时给以表扬,不断激励求知欲,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能用直尺准确量出它的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教学活动。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同学们可用直尺和布条去测量,具体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是人人参与,你搞那个实验,我搞这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之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有的说:“我认为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方法比较好。”教师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一个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像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电脑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圆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至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三、营造探索氛围
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多让学生去做,例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数学。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尝试操作,先做先为,自己决定探索方向,要诱导联想,捕捉灵感,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以教学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找一找身边圆形的物体,然后用圆形物体画一个圆,并剪下来,教师拿着这个圆,提问:“你已经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学生有的说:“我知道生活中哪里有圆,如车轮、碗口、钟表等。”有的说:“圆有大小。”教师进一步引导:“圆中还有哪些知识?你能不能用手上的材料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从中你能发现什么?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独立探究,生动地探索新知,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自由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励学生自主探索。
四、挖掘认知潜能
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识,也包括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认知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模糊的认识明朗化,具体的对象概括化,成为学习新知中可利用的认知条件,这不仅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了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例如:327→372,732→723,273→237,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产生了“愤”“悱”的强烈情绪,这样学生们主动深入探究,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动脑思考后概括出的知识结构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而且还从中挖掘了学生的认知潜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推动了学生自主探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变化,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向他们提出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尊重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及时鼓励。其次,要平等对待成绩不同的同学。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智力能力家庭背景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教师只有平等对待,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再次,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体发挥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再大包大揽,在可能的情况下,去鼓励學生发现问题的真相,你的信任会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任的知心人,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重要保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哪门功课感兴趣,对哪门功课不感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课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使其对你所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有了进步及时给以表扬,不断激励求知欲,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学生以前所接触的平面图形都能用直尺准确量出它的周长,而对测量闭合曲线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安排教学活动。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同学们可用直尺和布条去测量,具体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是人人参与,你搞那个实验,我搞这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之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动办法测出这几个圆的周长。”有的说:“我认为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方法比较好。”教师先肯定他们的思维方法,然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一个实验:用细绳的一端系着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像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电脑演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圆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至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三、营造探索氛围
要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的轻松的开放的探索氛围,促进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多让学生去做,例如:新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自学;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思考;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在引导学生探索时,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信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数学。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尝试操作,先做先为,自己决定探索方向,要诱导联想,捕捉灵感,在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始终以教学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找一找身边圆形的物体,然后用圆形物体画一个圆,并剪下来,教师拿着这个圆,提问:“你已经知道了圆的哪些知识?”学生有的说:“我知道生活中哪里有圆,如车轮、碗口、钟表等。”有的说:“圆有大小。”教师进一步引导:“圆中还有哪些知识?你能不能用手上的材料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从中你能发现什么?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生独立探究,生动地探索新知,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自由探究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励学生自主探索。
四、挖掘认知潜能
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包括已掌握的知识,也包括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一些经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认知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模糊的认识明朗化,具体的对象概括化,成为学习新知中可利用的认知条件,这不仅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了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例如:327→372,732→723,273→237,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产生了“愤”“悱”的强烈情绪,这样学生们主动深入探究,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动脑思考后概括出的知识结构不仅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而且还从中挖掘了学生的认知潜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推动了学生自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