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是当前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和要求,而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帮助他们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形成终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培养他们去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分类”时,以现实家庭生活为素材,先课件展示情境图,主要信息是散放在床上的爸爸、妈妈、小明的衣服,衣服中有上衣、下衣等,同时,情境图中还表现出衣服的颜色、厚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由现实情境提出“怎样帮妈妈整理这些衣服?”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自主地去探索学习。大部分同学按上衣和下衣来分类,少数学生按衣服的颜色、大小、厚薄来分类,有的同学还按男和女来分类。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在这里,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后面引入统计学习“分一分,理一理,数一数”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二、多渠道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心理学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只有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发挥创造力,增长各方面的智慧和才干。例如,我在教学图形认识时,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许多生活用品,如鞋盒、牙膏壳、皮球、药盒、易拉罐等,这些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先按不同的形状理一理、分一分。孩子们非常乐意分东西,在活泼的活动中,初步领略了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然后和孩子们一起用这些物品做游戏,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摞一摞能发现什么?这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做不同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们发现球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滚动,圆柱只能向两个方向滚动,正方体和长方体不能滚动。这是多好的发现呀!做游戏是孩子们最向往的事,课堂上也能做游戏,那数学课岂不是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学了图形后又让学生利用立体图形、学具拼摆各种各样好看的图形,学生在小组内拼出了汽车、帆船、房屋、机器人、可爱的大熊猫等,通过小组合作还搭出了楼房、宝塔、魔幻城堡等;学生的作品没有一件不是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由此可见,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长了智慧和才干。
三、在自主探索中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往往来源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精心巧妙的设计。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对学生提出一些有趣并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具体的情境问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训练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在一年级教学“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一内容时,我先设计了几个小朋友剪五角星的情境,然后把小朋友剪的五角星分别用动画演示出来,让学生看着动画上的五角星说出谁剪得多些,谁剪得少些;哪位小朋友多得多,哪位小朋友少得多。教学中设计这样的活动,适时地提出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具体的数量中理解了“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数学知识。又如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由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引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你想知道什么?”电脑出示图后我设问。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进一步燃起把一个个问号转化为句号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自主探索、交流的空间去。
四、在自主探索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一年级下册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时,首先给学生演示抓小星星的活动场景(红色和黄色两种),其次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哪一种小星星抓得多,并说出多多少个。在学生理解了用排一排的方法可以比较出叶片的多少后,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再次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活动,并让学生结合活动经验,说说小星星多抓了几个,为什么要用减法来计算。通过活动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学模型。最后再进行实际应用,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解决了比较多少的实际问题。
总之,“实践出真知”,相信只要我们多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接触“生活数学”,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自主探索中得以充分的发挥,数学这门“抽象、单调乏味”的学科就一定会生动起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粮食市小学)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培养他们去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既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分类”时,以现实家庭生活为素材,先课件展示情境图,主要信息是散放在床上的爸爸、妈妈、小明的衣服,衣服中有上衣、下衣等,同时,情境图中还表现出衣服的颜色、厚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由现实情境提出“怎样帮妈妈整理这些衣服?”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自主地去探索学习。大部分同学按上衣和下衣来分类,少数学生按衣服的颜色、大小、厚薄来分类,有的同学还按男和女来分类。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精神。在这里,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后面引入统计学习“分一分,理一理,数一数”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二、多渠道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心理学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只有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发挥创造力,增长各方面的智慧和才干。例如,我在教学图形认识时,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了许多生活用品,如鞋盒、牙膏壳、皮球、药盒、易拉罐等,这些都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先按不同的形状理一理、分一分。孩子们非常乐意分东西,在活泼的活动中,初步领略了不同立体图形的特征。然后和孩子们一起用这些物品做游戏,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摞一摞能发现什么?这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做不同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们发现球可以向不同的方向滚动,圆柱只能向两个方向滚动,正方体和长方体不能滚动。这是多好的发现呀!做游戏是孩子们最向往的事,课堂上也能做游戏,那数学课岂不是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学了图形后又让学生利用立体图形、学具拼摆各种各样好看的图形,学生在小组内拼出了汽车、帆船、房屋、机器人、可爱的大熊猫等,通过小组合作还搭出了楼房、宝塔、魔幻城堡等;学生的作品没有一件不是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由此可见,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增长了智慧和才干。
三、在自主探索中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往往来源于教师对问题情境精心巧妙的设计。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对学生提出一些有趣并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具体的情境问题,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训练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在一年级教学“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一内容时,我先设计了几个小朋友剪五角星的情境,然后把小朋友剪的五角星分别用动画演示出来,让学生看着动画上的五角星说出谁剪得多些,谁剪得少些;哪位小朋友多得多,哪位小朋友少得多。教学中设计这样的活动,适时地提出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具体的数量中理解了“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数学知识。又如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由学生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引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你想知道什么?”电脑出示图后我设问。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进一步燃起把一个个问号转化为句号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自主探索、交流的空间去。
四、在自主探索中要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一年级下册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时,首先给学生演示抓小星星的活动场景(红色和黄色两种),其次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哪一种小星星抓得多,并说出多多少个。在学生理解了用排一排的方法可以比较出叶片的多少后,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再次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活动,并让学生结合活动经验,说说小星星多抓了几个,为什么要用减法来计算。通过活动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学模型。最后再进行实际应用,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解决了比较多少的实际问题。
总之,“实践出真知”,相信只要我们多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接触“生活数学”,让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自主探索中得以充分的发挥,数学这门“抽象、单调乏味”的学科就一定会生动起来。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粮食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