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易诉幽微 以含蓄道哀伤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N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苏轼;江城子;教学实践;构思说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32-03
  【作者简介】宗蓓,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南京,210036)教师。
  【教学目标】
  1.吟唱感知,体会幽美凄凉的整体氛围。
  2.推敲斟酌,感受平易精准的遣词功力。
  3.形象诠释,理解含蓄真诚的古典情怀。
  【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诗词主体的形象化诠释,体会中国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传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很多同学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个豪放旷达的“人而仙者”,用胸襟超越了苦难,在人生的困境里突围。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这样洒脱不羁的苏轼,也有他深情执着的一面。比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下简称《江城子·记梦》),就是苏轼为亡妻王弗所写的一首婉约之作。
  王弗,四川眉州人,十六岁嫁给苏轼,当时苏轼十九岁,他们是一对恩爱知心的少年夫妻。在相伴了十年光阴之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王弗卒于汴京,千里归葬眉山。此后因为新旧党争,苏轼的仕途多舛,待到十年后,他外放密州为官,有一天夜里,梦见了暌违十年的亡妻。这一场“相会”,跨越了十年的时间,甚至跨越了生与死的鸿沟,醒来之后,苏轼心中百感交集,将哀思化入笔墨,便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这篇《江城子·记梦》。
  二、吟唱
  【课堂呈现】
  教师播放伴奏,配唱《江城子·记梦》。选曲:鲍比达《断情殇》。
  学生和唱,熟悉曲调之后师生合唱。
  (设计思想:这首词文字浅显平易,大家耳熟能详,字面上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于是我想用另一种方法带着大家去体会感受。有道是“词为倚声”,词这一文学体裁,原本就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所以我选择了一首纯音乐的曲子,可以配合《江城子·记梦》进行演唱,希望借助音乐营造的意境,帮助学生进入词境之中。)
  三、推敲
  【课堂呈现】
  1.“十年生死两茫茫”,如果换成“十年生死意茫茫”,会有什么区别?
  明确:“两”就是两个人,所以这不仅是苏轼一个人对亡妻的牵挂,而是两个人相互的呼应。不独“我”在世间辗转漂泊茫然若失,相信九泉之下的“你”也一样为我黯然神伤,我们虽然阴阳两隔,却一同面对着人世的风雨与黑暗。
  (板书“两茫茫:相互呼应”)
  2.“不思量,自难忘”,如果换成“不思量,永难忘”,有何区别?
  明确:“自难忘”是发自内心的、主动产生的情感。平时课上教师得常常提醒学生,明天要默写,后天要考试……生怕学生忘记了,因为这多半不是学生主动的意愿。而如果你有了个心仪的人,是不需要任何人提醒的,即便他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你的眼神、你的关注也自然而然就飘过去了——这就是“自难忘”。苏轼对妻子的思念,从来不需想起,因为每一刻都没有忘记,这就是情动于衷。
  (板书“自难忘:情动于衷”)
  3.“纵使相逢应不识”,如果换成“已不识”,会有什么区别?
  明确:应是应该的意思,是一种推测、猜测的语气。苏轼希望妻子见到他的时候还认得他,但又担心自己的模样变老了,妻子可能不认识了。见到一个阔别十年魂牵梦萦的人,期待是人之常情,但苏轼又不是那么有信心,毕竟王弗的容颜永远停止在她去世时二十六岁的模样,而苏轼却在人间辗转漂泊年华老去,已是“尘满面,鬓如霜”,妻子却如韦庄笔下描写的“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一般,仍然是青春美丽的模样。所以此时此刻,他们再次相见,心里有多少期待,就有多少彷徨。
  (板书“应不识:期待彷徨”)
  4.最后定格的画面,“明月夜,短松冈”,为什么是一轮明月,而不是残月、缺月、冷月?
  明确:明月夜是静谧美好的,短松冈则是苏轼安葬妻子的地方。苏轼希望照着短松冈的月亮一直是明月,因为从前他就曾经在月下和妻子一起饮酒赏花,妻子留给苏轼的都是美好的回忆。而此刻苏轼自己却经历着宦海沉浮、独在异乡,回忆里的月亮越圆满,故乡的月亮越明亮,就越能反衬出他的孤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当人处在分离的时刻,满心酸楚,月亮看起来却那么圆满无瑕?就像人们常常在最繁华的时候感觉到荒凉,苏轼也常常在明月下照见自己的孤寂。那么,就把圆满留给王弗,留给故乡,而自己继续在这个世间漂泊流浪。唯此月圆,偏照人缺。
  (板书“明月夜:以圆衬缺”)
  (设计思想:古人作诗时有一个手段叫推敲,就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斟酌比较。于是我在这首词中挑选了四个字,并用另一组字去做参照。让学生通过涵泳玩味的推敲,来体会苏轼遣词用字的精妙。这一环节和文本扣合较紧密,学生的课堂反馈也较好。讲解时可以适度结合他们的现实生活,如对“自难忘”的解说,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演绎
  【课堂呈现】
  怀揣着刻骨的相思与牵挂,又饱尝了人世的流离与沧桑,当苏轼终于站在魂牵梦萦的王弗面前,两人却只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太多含而不发的东西,隐藏在这简简单单的九个字里。下面请大家走进文本现场,试着揣度苏轼的心情,加入合理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把这个场面诠释出来。
  (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进行片段写作,教师随机收集一些学生写好的片段,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生1:我曾经设想过我们在此相见的场景,很多次;我也曾经设想过有很多话要对你说,比如我欠你一句,“我爱你”。可我并不曾想到,我们真能再见面。我试图说些什么,可我的嘴唇颤抖着,泪水也止不住流下。也许再对你说话是一件太过奢侈的事,上苍并不同意,而能够再见一面,我也该知足了。   师:“嘴唇颤抖着,泪止不住流下”,神态描写很准确,“也许再对你说话是一件太过奢侈的事,上苍并不同意”,心理描写也具备。可刚刚读的时候我听到有同学在笑。为什么会笑?宋代文人会不会说我欠你一句我爱你?在韩剧里我们常会看到类似的直抒胸臆,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其实是含蓄委婉的。所以你的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有点违和,对不对?建议你回去可以再修改一下,把情感的分寸再收敛一些,好吗?
  生2:流光错抛几分?不曾想,你我还能再见。面前的你一如十年前那般,貌如春水,美如秋月,连唇角都带着冰凉的韵。而我辗转漂泊,早已不再年轻。纵然心有尺素,奈何身是微尘,何以言其余?无言再对,徒流双泪,此梦之后,不再有你。
  师:这个语段很优美,“心有尺素,身是微尘”,很精致传神的表达。心理描写也很细腻,将那种忐忑期待的心情表达得很鲜活。只是这一句“连唇角都带着冰凉的韵”,这个韵是什么意思?声韵?意韵?情韵?可以想想看,怎样表达更清楚。但是,对语言修饰的大胆尝试与创新,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
  生3:我看着你,你也看着我,我们俩都没有说话,你还是那个你,我闭上眼也能描画出的相貌。我想问你过得如何,可有人陪你赏春花秋月,与你煮茶对饮,你可曾时时忆起我,一如我忆起你一般?我们对视了太久,直到泪水湿透衣衫,直到你脸上的月光都斑驳,却一句话都未曾说出。
  师:这个同学从王弗的视角展开,片段里有非常好的想象,恰如其分;也有细致生动的描写,回忆与现实的对照。“你可曾时时忆起我,一如我忆起你一般?”这一句把双方这十年的相思牵挂,简约又传神地表达出来了。我还特别喜欢这个句子——“直到你脸上的月光都斑驳”,充满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以视觉中斑驳的月光,把自己久伫怅望、泪眼模糊的情态表达得生动而诗意。
  (设计思想: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沉默和眼泪足已替代心里的万语千言。今天的学生们成长在张扬个性的娱乐时代,对古典情怀与表达反而比较陌生。想让学生们理解相顾无言中的情思无限,需要突破环境与思维的限制,置身于苏轼和王弗的语言现场,在想象中触摸古典的温度。于是我采用片段写作的方式去训练他们,既是引领他们进入到文本的语境之中,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五、构篇
  【课堂呈现】
  1.这首词名为“记梦”,那么入梦与梦醒的提示分别在哪里?入梦是哪个句子?
  明确:“夜来幽梦忽还乡。”一个“忽”字,表现出倏忽迅速。苏轼与王弗之间,阴阳两隔,但倏忽之间,他就站到故乡她的“小轩窗”外,由此可见是不真实的梦。
  2.由虚返实,梦醒的标志在哪里?
  明确:“料得年年肠断处。”“料”,就是料想、想到的意思,提示作者已经醒来,遥想故乡,是梦醒后的反身回望。还有“年年”,提示着已非此时,已非此夜,而是岁岁年年。
  3.在之后的岁岁年年里,正月二十日对苏轼而言就成了一个特别的日子。
  苏轼常常在这一天写诗,诗句如“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其中频繁出现“约定”“梅魂”等词汇。苏轼与谁有约?是不是因为乙卯年的这一天夜里他梦见了亡妻,便期盼着以后每年的正月二十日夜都能梦见她?尽管这样的相会,苦涩注定多于甜蜜,纵然一次相见就是一次别离,但这份执着与深情,却是可以支撑他生命不悔不坠的原力。我们常常说苏轼“人而仙者,豪放旷达”,但其实他从不忌惮让我们看见他“情之所钟,正在吾辈”的那一面。
  4.全体把这首词再唱一遍,希望这个短暂的梦可以更长久地驻留在我们心间。
  (设计思想:从字斟句酌回归到篇章,《江城子·记梦》是一篇由实入虚、再由虚返实的文本。通过对“入梦”和“梦醒”的提示鉴别,让学生领会这首词的结构方式,也是对苏轼遣词的再一次琢磨。而后由“年年”二字生发出去,补充苏轼之后五六年间的数首“正月二十日作”,以其中相似的表述,去摸索词人情感里一脉相承的部分。不矫饰,不滥情,这就是苏轼的认真与执着,也是他豪放旷达、洒脱不羁之外的另一面。)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我有几个着意实验的地方。
  一是试着恢复“词为倚声”的传统,配乐带领学生演唱《江城子》,用比较直观的审美体验,带领他们进入到苏轼创设的情境中。而在课堂实践流程中,这一点的完成情况较好,学生在直观的审美体验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打开了情感闸门,顺利进入到苏轼营造的静谧幽美的意境之中。
  二是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去描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句,是走入文本现场的尝试,把对经典的理解内化成自己的体验,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去再现。这一环节在课堂实践中完成基本顺利,学生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诗词的形象化诠释,但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如对古人的文化心理缺少了解,措辞用语太过现代;或语言缺少修饰,质木无文等。而由于时间等诸多限制,未能非常全面地进行点评和修改,应留待课后继续完成。
  三是通过一些资料的援引和补充,纵横比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体会苏轼豪放旷达之外的另一面,感受超越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共同心理。而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确实也比较有效地完成了同类诗词的扩展迁移,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不同作家的表达中体会到相似的文化心理。但这项积累应该是长期的工作,课堂只是一个引导的窗口,旨在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爱好,待到课后进一步去自主阅读,自我完善。■
  (注:宗蓓执教的《江城子·记梦》一课获2015年“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特等奖)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討超声引导肋缘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我院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予以超声引导双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照组不予干预,术后观察两组患者各时间点HR、MAP、SpO2、疼痛评分、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24 h
【摘 要】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引导挖掘概念本质,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体验知识实用价值,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以实现学生潜能的最大化发展。  【关键词】基本概念;教学模式;氧化还原反应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046-02
【摘 要】立足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力,必须摈弃教学的表层化,以提升课堂的深度,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地理课堂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因此,“学中做,做中学”应成为培养学生为一个完整的人,拥有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举措。  【关键词】理解性地理课堂;地理学科素养;学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
【摘 要】教学进程设计决定着实践性较强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单线程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活动单调,效率较低;多线程课堂,兼顾每一个学生,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构成学习共同体,产生教学实效。本文在对两个同课异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实际的教学过程应当进行复式进程设计的观点。  【关键词】英语课例;进程设计;复式进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
调研综述  200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进入课改实验,七年来我们一方面通过培训、研讨、对话等教研活动,在全省创设一种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参与高中课改,倡导因校制宜、百花齐放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观摩、交流、评优等活动,用典型带路的方法推进课改实验,闯出了一条模块教学的路子。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有如下特点。  一是体育师资配备从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看,已基本能适应高中课
【编者按】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使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一个从学校走出去的人都懂得什么是爱与美,懂得追求人生的价值和幸福。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美育为统领,重构校园生活,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内在永恒的审美能力。学校文化、课程建设和学科教学无不体现出对美的追求,赋予了教育生活以艺术的表达和审美的意蕴。
【摘 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6-0065-03  【作者简介】1.朱开
【摘 要】“学讲方式”是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尝试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教别人”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把“学讲方式”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整个教学过程尝试引导学生用自主先学、分组讨论、质疑拓展的方法去发掘问题,形成认识,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水到渠成地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从而让其达到更高层次
[摘要] 目的 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病情轻重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共49例,采用SCORAD评分将初诊特应性皮炎患者病情分为轻、中、重三组,检测血清25-(OH)D水平。比较不同组间血清25-(OH)D水平变化。对每组SCROAD分值及血清25-(OH)D水平作Pearson相关性检验。 结果 轻、中、
一、转变课堂知识的呈现方式  1.用“直观手段”展现知识。  传统化学课堂的“实验、模型、图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在处理微观化学教学时很不给力,要么是条件不具备,要么是情境不真实,给学生理解知识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酸碱中和滴定”是高中化学有限的定量实验。通过传统的化学实验,学生能认识中和滴定原理,学会中和滴定实验操作,但学生很难理解“滴定过程中的PH值突跃、指示剂的选择”。  我们把“化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