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们智慧的源泉,民族精神的精华。《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语文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里,如何让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水乳交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领略到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故事;编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文化精神的凝聚,我们要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吸收我们民族文化智慧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文化人把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这两者作为讨论的热点,开展了空前热烈的探讨和研究,甚至有不少学者把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
那么传统文化跟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原本就存在着水乳交融的关系。传统文化犹如空气般渗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甚至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便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语文读本中也不乏古典诗词、古典散文的学习,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仁人志士们依然在大声疾呼传统的回归。当我们的大学生丢开中学时代、小学时代的书本时,人们愕然发现原来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少得可怜,甚至有些研究生、博士生在用笔写字时一个个错别字依然“层出不穷”。
这究竟怎么了,那些唐诗宋词、小品散文跑哪儿去了?孩子们长大后没有忘记那个喊狼来了的小男孩,没有忘记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没有忘记阿凡提,但却可能早已淡忘了那曾经痛下苦工背下的《马说》《口技》《出师表》乃至《水调歌头》。
何以如此?笔者为此深入地进行了思考,结合切身经验,试着道出其中的一二: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乏传统经典篇目的传授乃至传统文化的灌输,但却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体悟。那些经典篇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常常只是记忆的对象,而非感悟的对象。教育指向人的成长,教育只有在真正化为学生所能感悟到的意义时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否则只能是一种外加的东西。如何改善这种窘境,自然离不开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领悟与对学习者的观察、理解。笔者在教学体会有了一些体会和经验。
一、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传播要做好氛围的渲染,情景的创设
中学的课文选编文章里面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應该营造一个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教学的教学情境。而不能一味枯燥地要求学生注译和背诵。而是可以先做一个课前预热,在开始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先去了解和文章有关的人物生平,文章出处和意境,让学生未知文先进境,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础,学生就很容易进入到作者的意境情怀当中了。例如,在学习文章《口技》之前 ,我会找口技视频和材料让学生看看现代口技B-BOX(一种源自美国音乐文化的节奏口技),感受现代口技的神奇,让学生对口技有一定的认识和好奇,然后再带学生走进历史更悠久,有别于现代口技的中国古代口技。让学生感受到口技的神奇,模拟声音之复杂,所用道具之简单,听众反应之热烈,让学生也成为口技的听众。而后在阅读熟悉课文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简洁生动的语言。《口技》就是表演者和作者高超技艺的完美结合。那节课我和学生都乐在其中。
二、把传统文化和课文融化在故事中
有首歌叫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其实仔细回想起来,故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幸福的孩子们是带着故事进入酣甜的梦想的。他们带着好奇心倾听着故事,“后来怎么样了”这一问题的提出正是他们对世界的一种探索。不仅孩子们爱听生动的故事,成人们同样禁不住对故事的渴望。电影、电视、“故事会”类的娱乐节目吸引住了亿万观众的眼球,因为成人们同样需要在故事中理解世界、解释世界。故事激发起了人们探索世界的兴趣,在故事里我们与世界相逢,在故事里我们反思着自己的生存轨迹。人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在故事中不断的发挥。故事蕴含了民族的经验与生存智慧,蕴含了人民对未来的探索与希冀。没有故事的民族是可悲的,联合国将包括《海的女儿》等在内的格林童话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足以证明了故事对人类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本就蕴育了丰富的故事宝藏,《山海经》《庄子》《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资源。在故事中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可贵的精神遗产。百家争鸣的气象、大汉帝国的辉煌、圣贤内圣外王的修身之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等在一个个故事中得到了体现。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搜集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生爱听故事,想听故事,那么教师也可在适当的时机给他们讲故事。可将中国古代故事与阅读相结合,使学生更易走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冯骥才的《花脸》时,可给学生讲讲关羽“刮骨疗伤”“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幼时冯骥才对英雄的仰慕与热爱之情。而学《忆读书》时,教师亦可穿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使学生认识《水浒传》中人物极其生动的风格,体会冰心对《水浒传》的喜爱。在教《答谢中书书》时,教师应为学生讲讲陶弘景这位“山中宰相”的“礼聘不出”的故事,让学生领会陶弘景寄情于山水的澹泊情怀。当然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语言的表达、语调神态的把握,让学生充分地享受故事、享受语言,使学生不仅得到精神的熏陶亦得到语言的熏陶。
除了在古代故事中找到与文本相应的故事外,其实教师也可尝试着自己编故事。这种编故事的方法对于学生理解难度较高的古诗文大有帮助。如在上李白的《行路难》这一首诗时,我在两个班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一个班上时,我将《行路难》一句一句地翻译了下来,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缺乏学习热情,思维较为怠惰。在另一班上时,我根据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与诗中的内容,为《行路难》编了一个故事,并且边讲故事边给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对李白内心世界的探索。这样,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了诗中的内容,学习情感饱满,思维活跃。当然编故事的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往往适用于叙述性较强或情感丰富的作品,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古诗文。但我个人认为,它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拓展平台
学生学习内容很大一部分来自书本和学校教育,但是生活中的社会实践其实才是学生学习的直接经验,我主要以教材为依托,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就像了解一个作者,知道作者的生平故事,那学生对这个作者的兴趣和探究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课本的这篇文章中,还会去学习和欣赏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了课外的阅读也加深了对文化的体会。有节日,我还和学生一起了解节日的来源,民风民俗,风味小吃等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让它走进学生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传统化为学生生活的意义,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爱学、乐学。方式有很多但都离不开教师本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与对文本身临其境的体会。说得简单些,教师应为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品尝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很好的与传统文化实现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茵.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故事;编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文化精神的凝聚,我们要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吸收我们民族文化智慧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文化人把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这两者作为讨论的热点,开展了空前热烈的探讨和研究,甚至有不少学者把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
那么传统文化跟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原本就存在着水乳交融的关系。传统文化犹如空气般渗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甚至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便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语文读本中也不乏古典诗词、古典散文的学习,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仁人志士们依然在大声疾呼传统的回归。当我们的大学生丢开中学时代、小学时代的书本时,人们愕然发现原来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少得可怜,甚至有些研究生、博士生在用笔写字时一个个错别字依然“层出不穷”。
这究竟怎么了,那些唐诗宋词、小品散文跑哪儿去了?孩子们长大后没有忘记那个喊狼来了的小男孩,没有忘记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没有忘记阿凡提,但却可能早已淡忘了那曾经痛下苦工背下的《马说》《口技》《出师表》乃至《水调歌头》。
何以如此?笔者为此深入地进行了思考,结合切身经验,试着道出其中的一二: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乏传统经典篇目的传授乃至传统文化的灌输,但却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真正体悟。那些经典篇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常常只是记忆的对象,而非感悟的对象。教育指向人的成长,教育只有在真正化为学生所能感悟到的意义时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否则只能是一种外加的东西。如何改善这种窘境,自然离不开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领悟与对学习者的观察、理解。笔者在教学体会有了一些体会和经验。
一、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传播要做好氛围的渲染,情景的创设
中学的课文选编文章里面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應该营造一个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教学的教学情境。而不能一味枯燥地要求学生注译和背诵。而是可以先做一个课前预热,在开始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先去了解和文章有关的人物生平,文章出处和意境,让学生未知文先进境,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础,学生就很容易进入到作者的意境情怀当中了。例如,在学习文章《口技》之前 ,我会找口技视频和材料让学生看看现代口技B-BOX(一种源自美国音乐文化的节奏口技),感受现代口技的神奇,让学生对口技有一定的认识和好奇,然后再带学生走进历史更悠久,有别于现代口技的中国古代口技。让学生感受到口技的神奇,模拟声音之复杂,所用道具之简单,听众反应之热烈,让学生也成为口技的听众。而后在阅读熟悉课文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浑然一体的结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简洁生动的语言。《口技》就是表演者和作者高超技艺的完美结合。那节课我和学生都乐在其中。
二、把传统文化和课文融化在故事中
有首歌叫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其实仔细回想起来,故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幸福的孩子们是带着故事进入酣甜的梦想的。他们带着好奇心倾听着故事,“后来怎么样了”这一问题的提出正是他们对世界的一种探索。不仅孩子们爱听生动的故事,成人们同样禁不住对故事的渴望。电影、电视、“故事会”类的娱乐节目吸引住了亿万观众的眼球,因为成人们同样需要在故事中理解世界、解释世界。故事激发起了人们探索世界的兴趣,在故事里我们与世界相逢,在故事里我们反思着自己的生存轨迹。人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在故事中不断的发挥。故事蕴含了民族的经验与生存智慧,蕴含了人民对未来的探索与希冀。没有故事的民族是可悲的,联合国将包括《海的女儿》等在内的格林童话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足以证明了故事对人类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本就蕴育了丰富的故事宝藏,《山海经》《庄子》《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资源。在故事中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可贵的精神遗产。百家争鸣的气象、大汉帝国的辉煌、圣贤内圣外王的修身之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等在一个个故事中得到了体现。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比赛的形式组织学生搜集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生爱听故事,想听故事,那么教师也可在适当的时机给他们讲故事。可将中国古代故事与阅读相结合,使学生更易走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冯骥才的《花脸》时,可给学生讲讲关羽“刮骨疗伤”“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幼时冯骥才对英雄的仰慕与热爱之情。而学《忆读书》时,教师亦可穿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使学生认识《水浒传》中人物极其生动的风格,体会冰心对《水浒传》的喜爱。在教《答谢中书书》时,教师应为学生讲讲陶弘景这位“山中宰相”的“礼聘不出”的故事,让学生领会陶弘景寄情于山水的澹泊情怀。当然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语言的表达、语调神态的把握,让学生充分地享受故事、享受语言,使学生不仅得到精神的熏陶亦得到语言的熏陶。
除了在古代故事中找到与文本相应的故事外,其实教师也可尝试着自己编故事。这种编故事的方法对于学生理解难度较高的古诗文大有帮助。如在上李白的《行路难》这一首诗时,我在两个班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一个班上时,我将《行路难》一句一句地翻译了下来,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缺乏学习热情,思维较为怠惰。在另一班上时,我根据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与诗中的内容,为《行路难》编了一个故事,并且边讲故事边给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对李白内心世界的探索。这样,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了诗中的内容,学习情感饱满,思维活跃。当然编故事的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往往适用于叙述性较强或情感丰富的作品,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古诗文。但我个人认为,它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拓展平台
学生学习内容很大一部分来自书本和学校教育,但是生活中的社会实践其实才是学生学习的直接经验,我主要以教材为依托,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就像了解一个作者,知道作者的生平故事,那学生对这个作者的兴趣和探究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课本的这篇文章中,还会去学习和欣赏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了课外的阅读也加深了对文化的体会。有节日,我还和学生一起了解节日的来源,民风民俗,风味小吃等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让它走进学生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传统化为学生生活的意义,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爱学、乐学。方式有很多但都离不开教师本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与对文本身临其境的体会。说得简单些,教师应为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品尝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很好的与传统文化实现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茵.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