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质培养的最新定位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具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与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需求,从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打造时代所需人才这一实际愿望出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首要课题,将转变学习方式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举措。而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实现教师决策的转变,即教学方法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为学生搭建强化自身语文素质的平台。
  一、相信学生,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傲立讲台之上,一统天下。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认为只有教师的“讲”,学生才能“会”,多数教师不相信学生。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遍偏低,更不会有“素质”可言。《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确立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之本。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因为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会见成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效果自然无从谈起。而要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学习,首先必须相信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阅读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之前,可通过巧妙设计导入环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然后放手,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主动参与阅读实践。让学生自己依据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带着问题自己阅读文本答疑解惑,畅谈收获,交流感受。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指导,使学生在相信自我、自主参与的学习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二、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理念将教学过程看作是借助文本进行师生对话的过程,主张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应以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放下“尊严”,放下“架子”,俯下身去,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与学生合作,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如:一篇课文选择什么方法去阅读,可与学生一起研究谈论,首先让学生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主张,或自主阅读,或合作研读,或朗读欣赏,或讨论交流。然后教师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和学生一同去参与讨论,议一议哪种方法更合适。最后再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入阅读。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对词句的理解、对问题的看法、对人物的评价等,学生的理解和感受不可能都是正确的、等同的,我们应该首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然后以学生中普通一员的身份,用探寻的口气与学生共同切磋、商议。同时鼓励学生要不甘示弱,以理据争,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应强迫学生,强求“统一”。这样尽可能多的为学生的阅读之旅敞开绿灯,使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交流过程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激励学生,营造强化素质空间
  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应建立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表现这一基础之上。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爱参与是必备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努力为学生创造提高自身语文素质的机会。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仍以阅读教学为例,读前可组织学生依题质疑,如《桃林那件小木屋》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写“桃林”还是写“小木屋”?
  (2)小木屋里发生一件什么事?
  (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件小木屋?
  (4)作者是怎样写那件小木屋的?
  在阅读中可根据课文内容,表现手法,人物的情感变化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到迷惑的问题。如“桃林的主人为什么看园收款”,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给予评价”等,这些问题学生需要认真思考才会提出来,需要仔细揣摩才会深入理解,语文素质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2、培养创新意识
  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就学生自身而言,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关键是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生根的土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境,为学生拓展创新空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如《鸟的天堂》一文,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为什么不见一只鸟”,组织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猜猜看:可能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学生会说出种种原因,只要近乎情理,也许可能就应给予肯定,不必强求与原文相符。再如,一篇课文学完之后,可组织学生谈论,倘若你是作者,你会选取哪些材料,准备怎样去组织材料等,这样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时代打造合格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从培养人才这一实际愿望出发,探索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吹响号角!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最应是灵动的,是活力四射的。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没有一刻不在交流,在交流中完成我们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活泼又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在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前的预设中要考虑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不断的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具活力。新课程理念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