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小切口手术对小儿疝气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对2011年1月~2014年6月住院部收治的150例疝气患儿进行研究,以治疗方式为基础将其分为两组,传统手术治疗为对照组(75例),小切口手术治疗为治疗组(75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7%;两组患儿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的比较上t=3.8887、7.1953、18.4823、9.6564,总并发症率的比较上χ2=14.127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手术对小儿疝气的治疗效果确切,具有并发症率低、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疝气;小切口手术;传统手术;临床疗效
小儿疝气在小儿普外科属于常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患儿在哭闹或剧烈运动后腹股沟处发生可复性突出包块,男性患儿发病率高于女性患儿,目前临床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1]。传统手术治疗方式创伤大、手术出血量大且手术时间久;小切口手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式逐渐在临床开展使用。为探究其对小儿疝气的临床治疗效果,笔者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对150例患儿展开不同治疗方式疗效的研究,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住院部收治的150例疝气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行传统手术治疗,治疗组(75例)行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患儿男65例,女10例;年龄在9个月~8岁,平均(5.6±1.3)岁。治疗组患儿男67例,女性8例;年龄在9个月~8岁,平均(5.8±1.5)岁。所有患儿均符合腹股沟斜疝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心脏、肺部、肝脏以及肾脏疾病等患儿。两组患儿在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等)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式
1.2.1对照组手术方式 对照组患儿行传统手术治疗,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在皮横纹下开一横向切口,约2.5cm,分离皮下组织,暴露精索,准确找到疝囊位置,将其纵向切开,游离疝囊对其进行分剥,采用1号丝线对疝囊颈部进行高位结扎,及时止血后复位睾丸和精索,对皮肤和皮下组织进行缝合,采用无菌敷贴行伤口覆盖。术后行5d的抗生素治疗,防止伤口感染。
1.2.2治疗组手术方式 治疗组患儿行小切口治疗,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横指处作揖切口,方向沿腹横纹,约1.0cm,切开皮肤后采用蚊氏钳和小拉钩将患儿的皮下组织行钝性分离,提起腹外斜肌腱膜,于切口将精索提出,分离精索外筋膜及提睾肌,准确定位白色疝囊位置,将其游离后行分剥,采用1号丝线将疝囊颈部行高位结扎,及时止血后复位睾丸和精索,采用止血钳钳夹切口皮肤,伤口经无菌敷贴覆盖。术后行5d的抗生素治疗,防止伤口感染。
1.3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对其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治愈:患儿修补完好,各种临床症状均消失;好转:患儿修补良好,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儿修补效果差,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统计学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胚胎时期,胎儿在腹股沟处形成腹膜鞘状突出有助于子宫圆韧带的固定以及睾丸降入阴囊内,但是部分新生儿此处鞘状突无法完全关闭,腹腔内部分肠管、器官等进入,并发疝气[3]。疝气的形成会明显阻碍小儿机体发育,最先累及消化系统,然后依次为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从而对机体发育造成影响。疝囊内的大网膜、肠管等极易受到挤压、碰撞,引起炎症的发生,导致疝气无法回纳,甚至可能引起疝气发生嵌顿,引起剧烈疼痛、肠管坏死、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影响[4]。
小儿疝气初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儿会自行痊愈,部分患儿病情发展,需借助临床治疗方可痊愈。临床首选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本文研究中,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90.7%,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均较对照组优异,组间比较(P<0.05),具有明显差异性;治疗组患儿总并发症率为4.0%与对照组的20.0%相比较低,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小切口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手术视野大,操作简单,但手术切口一般较长,对患儿造成的损伤较大,不利于患儿生长发育,且并发症率较高[5]。小切口手术治疗切口长度小,一般仅在2.0cm左右,对疝囊颈的游离可在外环口部位进行,降低对患儿机体损伤,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观察时间短,且术后瘢痕小,美观[6]。
综上所述,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临床疗效佳,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率低,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绍生.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5):92-92.
[2] 杨军,钱立印,葛亚博等.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29):38-38.
[3] 王崇林,王文贵.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2014,16(3):476-478.
[4] 卢世伟.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64-64.
[5] 刘扬.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20(12):60-61.
[6] 郝少青.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57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566-2566.
关键词:小儿疝气;小切口手术;传统手术;临床疗效
小儿疝气在小儿普外科属于常见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患儿在哭闹或剧烈运动后腹股沟处发生可复性突出包块,男性患儿发病率高于女性患儿,目前临床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1]。传统手术治疗方式创伤大、手术出血量大且手术时间久;小切口手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式逐渐在临床开展使用。为探究其对小儿疝气的临床治疗效果,笔者采用对照研究的方式对150例患儿展开不同治疗方式疗效的研究,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住院部收治的150例疝气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行传统手术治疗,治疗组(75例)行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患儿男65例,女10例;年龄在9个月~8岁,平均(5.6±1.3)岁。治疗组患儿男67例,女性8例;年龄在9个月~8岁,平均(5.8±1.5)岁。所有患儿均符合腹股沟斜疝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心脏、肺部、肝脏以及肾脏疾病等患儿。两组患儿在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等)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式
1.2.1对照组手术方式 对照组患儿行传统手术治疗,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在皮横纹下开一横向切口,约2.5cm,分离皮下组织,暴露精索,准确找到疝囊位置,将其纵向切开,游离疝囊对其进行分剥,采用1号丝线对疝囊颈部进行高位结扎,及时止血后复位睾丸和精索,对皮肤和皮下组织进行缝合,采用无菌敷贴行伤口覆盖。术后行5d的抗生素治疗,防止伤口感染。
1.2.2治疗组手术方式 治疗组患儿行小切口治疗,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后常规消毒,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横指处作揖切口,方向沿腹横纹,约1.0cm,切开皮肤后采用蚊氏钳和小拉钩将患儿的皮下组织行钝性分离,提起腹外斜肌腱膜,于切口将精索提出,分离精索外筋膜及提睾肌,准确定位白色疝囊位置,将其游离后行分剥,采用1号丝线将疝囊颈部行高位结扎,及时止血后复位睾丸和精索,采用止血钳钳夹切口皮肤,伤口经无菌敷贴覆盖。术后行5d的抗生素治疗,防止伤口感染。
1.3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对其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治愈:患儿修补完好,各种临床症状均消失;好转:患儿修补良好,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患儿修补效果差,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统计学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胚胎时期,胎儿在腹股沟处形成腹膜鞘状突出有助于子宫圆韧带的固定以及睾丸降入阴囊内,但是部分新生儿此处鞘状突无法完全关闭,腹腔内部分肠管、器官等进入,并发疝气[3]。疝气的形成会明显阻碍小儿机体发育,最先累及消化系统,然后依次为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从而对机体发育造成影响。疝囊内的大网膜、肠管等极易受到挤压、碰撞,引起炎症的发生,导致疝气无法回纳,甚至可能引起疝气发生嵌顿,引起剧烈疼痛、肠管坏死、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影响[4]。
小儿疝气初期无明显症状,部分患儿会自行痊愈,部分患儿病情发展,需借助临床治疗方可痊愈。临床首选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本文研究中,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90.7%,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均较对照组优异,组间比较(P<0.05),具有明显差异性;治疗组患儿总并发症率为4.0%与对照组的20.0%相比较低,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小切口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手术视野大,操作简单,但手术切口一般较长,对患儿造成的损伤较大,不利于患儿生长发育,且并发症率较高[5]。小切口手术治疗切口长度小,一般仅在2.0cm左右,对疝囊颈的游离可在外环口部位进行,降低对患儿机体损伤,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住院观察时间短,且术后瘢痕小,美观[6]。
综上所述,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临床疗效佳,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率低,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绍生.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5):92-92.
[2] 杨军,钱立印,葛亚博等.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29):38-38.
[3] 王崇林,王文贵.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2014,16(3):476-478.
[4] 卢世伟.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64-64.
[5] 刘扬.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20(12):60-61.
[6] 郝少青.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57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566-2566.